close

波蘭 朝聖之旅

王玉梅

 

1. 你們很多人卻像只有一個人

2018年 波蘭朝聖/探索16天之旅,也是我更認識天主慈悲的感恩之旅。

到達波蘭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家鄉——古都克拉科Krakow的第二天,我們就乘車前往琴斯拖霍瓦的光明山修道院看望黑聖母。相傳,黑聖母畫像是聖史路加在聖家的柏木桌上所繪,原為君士坦丁大帝的珍藏。14世紀,聖母畫像意外地留在波蘭,而成為波蘭人共同最敬愛的母親,17世紀時的國王約翰二世,特宣布黑聖母為波蘭母后和主保。據說,面頰有二道深刻疤痕的黑聖母,不僅在瑞典人入侵時顯現神蹟使情勢轉危為安,也引導波蘭人民在巨大的痛苦中仍好好生活。她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母后,而是一位帶著自己的傷痛,偕同懷抱中的小耶穌,和大眾一起受苦的母親。在聖殿默禱時,我也將自己的歡喜、憂慮,特別是家人的健康和朝聖團的一路平安等,都交託給黑聖母媽媽掌管。

第二天上午,我們去聖傅天娜修女所屬仁慈之母修會的「救主慈悲朝聖地」朝聖。聖女滿被恩寵,一生致力於宣揚天主的慈悲和推廣慈悲敬禮,她勸告世人一定要堅信天主的慈悲,全心信賴祂、依靠祂。慈悲耶穌的畫像、慈悲串經等,不僅使沈淪、困頓於艱難絕望中的波蘭人,心靈有了寄託,亦使世界上所有受苦的大眾有了依靠。為更清楚表達天主的慈悲、為鼓勵基督徒更了解天主的慈悲,而以更慈悲的心態待人接物,教宗方濟各於2015年開啟了一個特殊的慈悲禧年,亦請聖傅天娜修女轉求天主,幫助教會活出慈悲的精神。慈悲禧年我很幸運參加了義大利朝聖之旅,深切感受到天主的慈悲是那樣的寬廣高深,才逐漸走出自己痛苦的深淵。除感謝讚美天主,也更加敬佩傅天娜修女不屈不饒、堅忍卓絕的精神。

二戰爆發,波蘭淪陷,首都華沙成為廢墟,人民驚恐無助,許多人被囚於納粹集中營。數百萬人在這場浩劫中遭受迫害,人類尊嚴備受摧殘。在集中營裡,有許多令人不忍直視的展覽,縱使拒絕觀看,我們也無法逃避,因為那些都是人類犯罪後留下的證據。無庸置疑,大家都極需基督大愛的牽引和天主慈悲的救援。無限仁慈的天主,早早將祂的慈悲顯示給傅天那修女,就是要幫助我們更了解祂的仁慈、更信賴祂的悲憫。被關在克拉科郊區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方濟會聖高比神父,自願代替同營有妻子、孩子的難友接受餓死的極刑,他以生命光榮了天主,正如耶穌所說:「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偉大的愛情了。」聖高比神父勇敢、無私的作為,在當時如一盞明燈,帶給其他受苦的人許多溫暖。我們參觀他的受難地,更能體會他的偉大,他無條件地捨命,為天主的慈悲、基督的愛,做了最佳詮釋。度過悲慘歲月和親身經歷傷痛的人,必更了解慈悲的重要,因為只有上主的慈悲,才能給人安慰和力量,才能使人懷抱希望,征服黑暗、戰勝死亡。

東歐波斯尼亞Bosina 的「默主哥耶朝聖地」,是我們朝聖之旅的最後一站。這個寧靜、祥和,遠近一片青綠,山頂立著一個十字架,十分適合祈禱的小山城,自1981年6月24日聖母顯現以來,總是聚集來自各方的朝聖客,許多人的信仰生活因到此地而有所改變,據說已有五百人受到感召成為神父。教堂廣闊的庭園裡,除有純樸自然可容納兩千人的聖堂,和一可舉行彌撒的露天廣場,周圍還有許多小步道。走過馬賽克拼貼「玫瑰經光明五端」的壁畫藝術創作,就到了拜苦路的場所,那裡有一尊十分高大、兩手向上揚起,復活主耶穌基督的青銅雕像。雖然艷陽高照,雖然隊伍排的很長,但是,誰能抗拒伸出雙臂,俯身等待擁抱我們,或等待我們擁抱的耶穌基督呢?翟林湧神父一定也很想親近復活的主,因此選在一個離祂不遠的僻靜處,辛苦地撐著傘,為我們團員舉行和好聖事。

下午六點,我們參與戶外的國際共融彌撒,翟神父、佩霖姐和我坐在團體的最後一排。雖然很好奇翟神父為何突然出現廣場?為什麼沒有上台參與共祭?但我們都沒發問。彌撒證道時,突然狂風大作,主禮神父的祭袍隨風飛舞,透過麥克風發出颯颯的聲響,十分驚人。不久暴雨來襲,祭台上的神父們迅速進入聖堂,我們也開始向聖堂前門奔跑。在等待神父分送聖體時,站在教堂中間的我感受到戶外傳來的雷雨聲,而想起經上有關聖神降臨景象的記載。

第二天,聽海霞分享她親眼目睹的奇事,我才逐漸明白,天主對我們團體啟示的愛有多麼深遠,也才開始心領神會,翟神父所以和我們一起參與彌撒、沒有上台參與共祭,就是要親臨現場、沐浴風雨,以後好為這件美事作證吧。原來,一些團友和多年沒進堂的林海榮姐妹一同被擠到祭台的正前面,在聖神的推動下,海榮奇蹟似地和耶穌相遇領受了聖體。整件事發生的很突然,「只有片時」,她因回應天主的召叫,生活如清水變美酒般大大不同了。遊覽車上,一直坐在她前一排的我,清楚地聽到她開始和大家一起念經祈禱、感謝讚美天主。

下午,我們一面唸玫瑰經一面登上聖母山,聖母山雖然並不高大但遍佈嶙峋石塊,需用拐杖才能上下自如。聖母第一次顯現的地方豎立著她的聖像,真善美聖集一身的聖母,神態莊嚴典雅,她的右手靠在胸前,是告訴我,她完全了解我的心思意念、遲疑和不安嗎?她的左手張開伸向前方,是邀請、是引領信眾更親近她的聖子耶穌,並要我們和祂建立更親密關的係吧。聖母的愛溫柔寬厚,可撫慰人心,因此我先感謝天主為我們所行的奇事,再祈求聖母除去我內心的陰霾迎接光明,也請聖母助朝聖者牢記她的叮嚀:要悔改、守齋、讀聖經、唸玫瑰經、參與彌撒聖祭,並為世界的和平祈禱。

感謝翟神父在朝聖旅途中,帶領我們一路恭唸晨禱、玫瑰經、慈悲串經和作救主慈悲的九日敬禮,使我們生活充實、聖神充滿。除了波蘭和默主哥耶朝聖地,神父也在途經的捷克布爾諾主教座堂、維也納聖斯德望主教座堂、薩爾斯堡主教座堂,以及義大利維洛娜、威尼斯、帕多瓦等地的教堂,為我們舉行彌撒聖祭。翟神父的證道精彩感人,他說:信仰要建立在耶穌基督上,不是在奇蹟上,我們不應要求再顯奇蹟,因為祂早已顯示在我們的身上了。人時常因忙碌而迷失方向,但應選擇走向天堂的路,比如朝聖就是,但朝聖後一定要將感恩的心化爲生命的能量,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也就是說:待人多點慈悲、多點寬容、多點體諒。人生沒有不散的宴席,分離並非全然悲傷,它也有好的一面,翟神父以自己為例說,分離使他更了解父母對他的愛。翟神父說的很對,我們對親人的感念,時常在分離後才開始,分離使人反省,給人希望,也會激勵人成長。

久仰翟神父大名,直到這次朝聖多日相處,才真正領會翟神父不僅見解獨到,歌聲更是一級棒。音樂是雙重的祈禱,他將美好的歌聲獻給天主、聖母、家人和朋友,亦藉此傳遞其源源不絕的愛吧。他也唱了兩首歌為熱心服務的導遊送行,離情依依的歌曲令人感傷,陳導聽到一半就已動容,趕緊告訴大家,他要戴上太陽鏡啦。這位名叫「阿門」,來自中國福建,從未帶過任何宗教團體,我們稱他陳導(晨禱)的陳姓導遊,一定也得到聖神 的光照,因為他竟然這樣誇獎我們:「你們很多人,卻感覺好像只有一個人一樣。」真是一語驚 醒夢中人,他說的,不就是天主最希望我們在 團體中創造的「合一」嗎?是的,我們確實是一個天主寵愛、聖神充滿、友愛和諧、彼此尊重包容,可以暢談分享生活的信仰團體。

感謝天主!在這春滿大地萬物清新可人的季節,何其幸運有如此至情至性的神師翟神父、細膩體貼的領隊蘇先生、認真誠懇的陳導,以及相親相愛的團友結伴同行,使2018年的朝聖之旅,如一首旋律優美、曲式自由、感人心弦的交響詩。這首令我百聽不厭的交響詩裡,有主題,有快板、有慢板,有山水風景、有聖人故事、有教堂城堡、有飛機汽車纜車馬車輪船貢多拉等穿插交融,令我心靈滿溢、令我回味無窮。

後記:2018年7月22日主日,堂區聖座視察員霍澤總主教(Henryk Hoser),在默主哥耶Medjugorje教堂舉行了一台隆重的感恩祭,眾多朝聖者和隨同的宗座大使、方劑會士等都參與了彌撒聖祭。霍澤總主教首先表示,教宗方濟各派他來的使命是:「確保堂區團體和朝聖者得到穩定而持續的陪伴」。是的,上主樹立了傳教的楷模,對那些跟隨祂的人群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群」[谷六34]。他同時談到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每年都有這麽多人到默主哥耶?」、「他們渴望和天主、基督及聖母相遇!」我們在默主哥耶參與彌撒聖祭等感恩敬禮儀式,盼望走天堂之路,相信長居此地歷經巴爾幹戰爭的人,更加期待吧!

2. 地上的鹽世界的光

自小跟著媽媽唸經、祈禱、上教堂,認識主教、神父、修女,但從未真正觸及遠在天邊的教宗,直到1978年10月,生長於共產國家波蘭,58歲的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20-2005),打破慣例當選的那一天。

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是梵蒂岡海外訪問活動最多的教宗。上任第二年,即回到仍被蘇聯統治的祖國,也到奧斯威辛集中營向二戰中受難的猶太人致敬。為修補和希臘正教的關係,親自出訪並對十字軍東征時所犯的罪過深表歉意。他是第一位訪問英國、到猶太會堂,同時也是第一位進入清真寺的教宗。他很重視中國人和中華文化,為教廷處理中國事務上的錯誤判斷致歉,還曾希望單國璽樞機主教代他進入中國探視教徒,可惜沒有成功。他希望國際之間的問題,以善意的溝通代替戰爭,以免人民受害。他對天主充滿信賴,因此跨越許多藩籬、打破許多常規和僵局,謙卑地希望人類都能聽到基督的福音,如同基督為人類受十字架苦一樣。

很難相信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20歲時,就失去了身邊所有愛他的人,為了生活受了很多苦。父親過世在思考生命目標時發現聖召,大學畢業後一面工作一面秘密地進入母校教授私設的神學院學習神學和哲學,並於1946年秘密地晉陞為神父。在羅馬修畢博士學位後回波蘭服務,1958年任輔理主教,1963年底成為克拉科夫的總主教,參加了第二次梵諦岡大公會議。大公會議公佈了最具影響力的結果:「信仰自由宣言和現代世界教會的牧職憲章」。他和之後的教宗本篤十六,是當時大公會議中最重要的二位神學家,為文件的草議作了很大的貢獻。他思想開明,一直努力追求民主自由的權利,鼓勵波蘭人要意識到「尊嚴」的可貴,他宣揚家庭的重要,因為兒童是人類社會的未來,也鼓勵年輕人要行動,因為青春是天主美妙的恩賜。他呼籲開發國家減免第三世界所負的債務,一起為消滅貧窮努力。1992年,他明確指出,教會當年審判伽利略(1564-1642),是一個嚴重的錯誤,是教會與科學彼此缺乏了解的悲劇⋯,這需要有很大的愛心和道德勇氣,令我十分敬佩。

耶穌曾說:安息日是為人立的,並非人為安息日。彌撒中領受聖體聖事,使我們更肖似基督,更深地體會到基督是主,及彼此互為肢體的奧秘。社會變遷,影響人對主日的重視,他希望大家都珍惜這個可以表達感謝讚美上主的日子,因此呼籲富人不要剝削勞工的權益,使他們也能享有《星期日》。(陳耀聲神父在他的著作「十誡與真福八端」中寫道:柬埔寨工人每星期工作六天,如要領全勤獎金週日需加班,星期日只不過是另一個工作日。)「不要怕,只管信!」他常這樣鼓勵人親近上主,使受苦的人得到安慰。見他健步如飛神彩奕奕;見他持杖慢行由人攙扶;見他辛苦地歪坐輪椅繼續服務大眾直到最後⋯,內心充滿了敬意,卻也由衷地感到不忍。

1981年5月13日,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遭到槍擊,經手術才脫離險境,痊癒後去探監,當面告訴那人:「早已寬恕了他」,全世界的人都很感動。其實教宗遇刺後躺在血泊中,就對身旁的人說了:「我寬恕那個向我開槍的弟兄」,為我們做了最佳示範。他鼓勵大家持續為和平祈禱,雖然個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但同心合意的祈禱必能聚沙成塔,釋放出靈性的光輝,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更高的福傳層次。玫瑰經是默觀基督奧蹟的最佳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和平禱文,為提供更多的靈感啟發,他將耶穌公開生活中五件極具代表性的事蹟︰耶穌在約旦河受洗、耶穌在加納婚筵初次顯奇蹟變水為酒、耶穌勸人悔改宣講福音、耶穌大伯爾山顯聖容、耶穌建立聖體聖事等,組成「光明五端」,加入原有的歡喜、痛苦和榮福的奧蹟中,使我們更了解福音概要和聖母的謙遜。

聖教宗創辦世界青年日,一年羅馬、一年外地輪流主辦。記得曾看過一個報導:約五萬青年向教宗宣誓「婚前不過性生活」,令我印象深刻。我有二個外甥曾先後參加世界青年日的活動,他們聆聽聖教宗的諄諄教誨,和世界各地的青年聚在一起反省祈禱,因受啟發而活出天賦的恩賜,使他們的父母都深感安慰。千禧年,教宗前往聖地訪問前,以色列記者紛紛不看好地表示:這位老人家來這裡做什麼?訪問結束要離開時,所有輿論界卻一致表示:他是和平使者,一位天主的人。感謝天主!他巨大的親和力,影響了普天下的人,不僅天主教徒愛他,世界各地的人也都非常尊敬他。

我們到瓦多維采Wadowice加冕他為教宗的教堂,和聖傅天娜修女朝聖地祈禱,也到波蘭知名的世界遺產維利奇卡鹽礦參觀。這是一個從13世紀起就開採的鹽礦,需轉圈往下走 378 個階梯才能到達地下通道入口。我們依序進入礦坑後,導覽首先介紹的偉人雕像是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身為神父又是醫師的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和著作《天體運行論》,革新了人類的宇宙觀,同時也沉重打擊了當時的教會。博學多才的哥白尼堅持探索真理,因而生前受到很大的限制。他過世後,擁護他論點的學者前赴後繼,最知名的當屬伽利略。直至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為伽利略平反,哥白尼神父才被證實也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並被重新安葬於故鄉的主教座堂。

在宛若迷宮的隧道裡,有許多以鹽岩雕刻設計的祈禱室,神話、童話故事人物,以及最初以人力、再以滾輪、最後以馬代替人力往上搬運的模型展示,各個造型都栩栩如生⋯,目前地下共有9層,礦洞二千餘,只開放參觀1-3 層。為維持礦坑的安全和溫度,通道之間設有木門,壁面以木柱支撐,每日需處理數千公升的滲⽔⋯,礦工的辛苦可想而知,幸好這裡的空氣清新純淨,還有治癒呼吸道疾病的功效。在美麗的藍色鹽湖池畔,靜聽蕭邦優美的樂曲和玉蓉動人的歌聲,內心有平安也有喜樂。最後到達「聖金嘉教堂」(Saint Kinga's Chapel),滿懷恭敬之心漫步其間,感動和欽佩之情油然而生。

這座神聖肅靜、弘偉壯觀的教堂,和其內的聖像、牆上浮雕、巨大的水晶吊燈⋯,都是礦工為紀念心地善良、生活簡樸的王妃而開鑿的,也是信仰和藝術的完美結晶。據說,匈牙利公主聖女金嘉(1224-1292),因政治聯姻嫁給克拉科夫親王之子,那時波蘭缺鹽,鹽又有白色黃金之稱,於是公主要求父親以鹽礦為嫁妝。相傳這對新人雖有婚姻之名卻無夫妻之實,因爲他們二位都是立誓守貞的虔誠教徒,其夫繼承王位後她熱心公益特別照顧窮人和痲瘋病人,親王1279年過世,她則隱居苦修院安度餘生。聖女金嘉1690年宣福,1695年被列為波蘭和鹽礦工人的主保,1999年6月由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封聖。每主日和7月24聖女瞻禮日,「聖金嘉教堂」都舉行彌撒聖祭,格外意義深重。

2011年,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由前教宗本篤十六宣福,2014年封聖,10月22日是他的紀念日。方濟各教宗在封聖大典時說:他親歷20世紀的慘痛的事件,卻沒有被打倒⋯。是的,他慈悲、睿智、勇敢⋯,是地上的鹽世界的光,永遠活在世人心中。

3. 愛是波蘭進步的核心動力

波蘭位於東歐平原,有許多鄰國,十世紀建國時,全民篤信基督。十二世紀分裂成數個公國,十五世紀是富裕強盛的黃金時代。十六世紀,波蘭-立陶宛組成聯邦,當時疆域極為遼闊,但十七世紀後半期領土嚴重丟失,戰爭結束了黃金時代。18世紀末,奧地利、普魯士、俄國聯手出擊,使波蘭於1772 、 1793 、 1795 年,三次被瓜分而亡。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地圖上消失一百多年的波蘭又神奇地復活了,領土雖然變小,但文化、語言、文字等卻幸運地被保留下來。1939年,德國、蘇聯入侵,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再度亡國,戰後雖成立了波蘭人民共和國,但政治上仍被蘇聯控制。1980年代掀起民主化浪潮,東歐共產政權逐漸垮台,才終止滅國、復國的循環。2004年波蘭正式加入歐盟後,經濟成長快速,越來越受到重視。

波蘭曾經是一個科學文化發展成就很高的國家,孕育了許多在專業領域拔得頭籌,又影響世界的偉大人物。波蘭滅國百年後又復國、再由共產極權走入民主自由⋯⋯,那些竭盡所能為祖國奉獻心力傑出的愛國人士,實在功不可沒。他們不論身在何處、或生、或死,為國家的前途、希望奉獻的生命力,深深連結波蘭人民團結愛國的心,因為「愛」才是社會國家進步的核心動力。其中最知名的代表人物有:鋼琴王子蕭邦(1810-1849)、瑪麗•居里夫人(1867-1934)、前總統帕德列夫斯基Paderewski(1860-1941)和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20-2005)。

一般波蘭人認為,除了鹽礦,最能代表他們國家的就是蕭邦的音樂。被譽為鋼琴詩人的蕭邦,自小即展現驚人的天賦,被視為華沙的莫扎特。他不僅是波蘭音樂史上的要人,也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創作的鋼琴曲大都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20歲時,他帶著一杯波蘭的泥土出國旅行演出,抵達第一站維也納時,就得知家鄉起義及革命風暴迅速開展的消息,因此旅途只能以音樂陳述思鄉之情。隔年,革命失敗、家鄉淪陷,他移居巴黎,未曾再回波蘭。22歲在巴黎舉行音樂會,非常成功,結識了許多傑出的藝術家和作家,作品亦充滿對祖國的思念和愛國的熱忱。這段時期,他心繫祖國,義演、籌款、無私地幫助流亡巴黎的同胞,並斷然拒絕沙皇授予的稱號,且擲地有聲地表示,雖因太年輕沒有參加革命,但他的心是和革命者在一起的。蕭邦39歲因肺結核英年早逝,姐姐依其遺願,將他和波蘭的泥土一起葬在巴黎,葬禮中只演奏莫札特的安魂曲,他的心臟則帶回祖國。目前蕭邦的心臟,安置在華沙聖十字教堂的石柱中,柱面刻著聖經經句: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瑪六:21]

放射性研究先驅瑪麗•居里夫人,是世界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第一位分別在物理、化學兩個領域榮獲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1903年,居里夫人和丈夫皮埃爾•居里以及亨利•貝克勒爾,因發現二種新元素「钋Po」和「鐳Ra」,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居里夫人為紀念被瓜分的祖國,而以波蘭之名Po為新元素命名,真令人敬佩和感動。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成功地分離了鐳元素,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她不但為人類揭開原子的奧秘,並開始指導人以放射性同位素治療腫瘤,並在一戰期間,發明活動的X光機,幫助外科醫師診斷病情,服務傷患。1906年居里先生意外過世,她忍住悲痛繼續研究、教學,成為巴黎大學第一位女教授,在當時男尊女卑的時代成就非凡。她淡泊名利、心繫祖國,雖得獎無數,卻生活簡樸,且將獎金全數捐給慈善和科研機構,造福人群。她教學有方,也教女有方,除女兒女婿,還培養出十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堪稱後世典範。居里夫人因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不幸於1934年7月病逝,她的兄姐特地帶了一把復國後波蘭的泥土,撒在她墳上,使她安眠於祖國的懷抱中。

波蘭前總統帕德列夫斯基Paderewski(1860-1941),不僅是傑出的鋼琴家、作曲家,也是閱歷豐富、幽默又勇敢的愛國演說家,時常在世界各地舉辦鋼琴演奏會和演講,風靡美國、倫敦、巴黎等大城市。有一年,他到美國加州巡演時,二位史丹福大學的學生為籌學費,請他到校演出,並答應付經紀公司二千美元。演出前一天,他們發現尚欠400元,於是據實以告。音樂家知道後,不但如期到校演出,且當場撕掉寫好的欠款支票,還給他們二人需要的學費,他的真誠和善心令學生激動不已。他時常在音樂會開始前演説:「我愛音樂,但比不上我愛祖國的心⋯」,強烈渴望波蘭能恢復獨立自主的行為感動了許多人,尤其是深信「公理必勝強權」的美國威爾遜總統。1918年,威爾遜總統發表十四點和平原則時,就特別提出恢復波蘭獨立的問題。1919年,波蘭極缺糧,總統帕德雷夫斯基不得不四處求援,美國立刻送數千噸食品助波蘭渡過難關。當他在巴黎遇到美國食品援助負責人胡佛(後來美國第31屆總統),特別表達感謝之意時,胡佛卻笑着說:「感謝的人應該是我⋯⋯,我就是當年史丹福大學二個想辦音樂會賺學費的學生之一⋯。」二戰爆發,高齡八十的帕德列夫斯基經由瑞士等地逃往美國,在海外他仍繼續演講悍衛波蘭、鼓舞波蘭人團結抵抗。1941年6月,他在總統任內客死紐約,安葬於艾靈頓公墓,享年81歲。

1978年10月,波蘭主教當選梵蒂岡教宗的消息震驚世界,1979年6月,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回到當時共產黨統治的波蘭,受到波共當局隆重的接待。當他抵達華沙機場,跪下親吻故鄉土地時,全國教堂的鐘聲同步響起,信仰的激情感染了整個波蘭。之後幾天,聖教宗演說時總是提醒鄉親:「不要害怕!」,不僅震撼了共黨大力迫害的波蘭天主教徒,也鼓舞了周邊的國家。約有三分之一的波蘭人民參與了教宗主禮的彌撒聖祭,其他三分之二,則看電視傳播的盛況。訪問結束,教宗向故鄉克拉科告別,深情地說:「這裡的一磚一瓦,對我都非常親切⋯」,群眾難過地痛哭流涕。那時正準備競選美國總統的雷根,也因看電視而感動的淚流滿面。從此之後,他常和聖教宗見面會談,建立了許多共識。那時,確實沒有人想到,蘇共、波共會在教宗和雷根總統共同施壓下,那麼短的時間內就繳械低頭吧。

蘇共認為聖教宗發動了一場「反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鬥爭」,於是在他離開後改換總理、全國戒嚴、取締「團結工會」、逮補領導瓦文薩等二百多人⋯。1983年6月,在波蘭最黑暗的時刻,教宗再次回到祖國,他一下飛機就向那些受迫害的人致意,並堅持會見被監禁的人,他強硬地指出必須結束戒嚴,恢復人民權利、恢復工會⋯。他源源不絕的愛,如ㄧ股強大的力量,不但鼓勵波蘭人,使他們有勇氣和對現行制度不滿的人團結合作,同時間接導致東歐的劇變。一個月後,波蘭軍事管制正式宣告結束,總理也不得不親自到梵蒂岡尋求協助和平轉型。1989年6月4日,波蘭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的民主選舉,「團結工會」大獲全勝得以組閣,隨後選出民主波蘭的第一位總統。見證納粹瓦解、共產主義崩潰的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精神永存,相信他將繼續帶領波蘭,走向更自由民主、更進步的未來。

4. 身體灰飛煙滅 愛永長存

前往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路上,想到參觀紐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以及閱讀資料報導和欣賞相關電影的經驗,心情立刻沈重起來。

展館門口,一位猶太婦女正拿著經書念念有辭,展廳內成群結隊、神態肅穆,穿黑衣戴高帽的猶太人,是來憑弔飽受苦難的先人吧!隨著人群瀏覽圖表、檔案照片和成堆的頭髮眼鏡衣服鞋帽手提箱等遺物,踏著斑剝不堪的地面,我的心情更加沈重了。一個喪心病狂的德國納粹黨領袖,發動戰爭和大屠殺,使數百萬善良無辜、束手無策的百姓,受盡屈辱後再被處決⋯,使我想起電影《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 中的部份情節。

1993年,導演史蒂芬史匹伯將一本敘述納粹殘殺猶太人的真實故事《辛德勒方舟》,改編後拍成電影。當這部描寫德國商人的公廠,如方舟般拯救一千多位猶太人的電影上映時,轟動全球。似曾相識的鐵道、柵欄、鐵絲網,和紅磚色的大營房等,目前都已列入世界遺產。電影雖然不能在集中營內拍攝,但被允許於門外搭建另一完全相同的場景,因此行走其間,一點也不感覺陌生。那裏沒有墳場,沒有紀念碑,但大家都很安靜,畢竟這數百萬人骨灰的大遺址,有太多令人難以忘懷的故事和記憶!

二戰剛開始,辛德勒就到克拉科經營搪瓷廠,員工大多是猶太人。辛德勒親眼目睹納粹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內心頗受震撼,憐憫之心使他不知不覺地改變了工作及生活的態度。為了讓更多人免於迫害,他費盡心機地與納粹軍官周旋,雖然他幾乎傾傢蕩產,但工廠卻成了猶太人民的避難所。最初,辛德勒只是一位想發災難財的精明商人,但因一念之仁,不僅拯救了許多生靈,延續了猶太人的命脈,而且也變成那個大時代中的偉人。

集中營的最高掌權者,曾一度因辛德勒的勸導:「權力不是殺人」、「權力是赦免」、「權力是不殺」,而連續釋放了三個人,似乎流露了一點人性,但隨後馬上又故態復萌繼續濫殺無辜,視猶太人為動物⋯,可見希特勒的恐怖思想,是多麽可怕。二戰結束,德軍敗退,辛德勒卻獲得所有生還者和他們家屬的尊敬。電影最後,當年工廠員工和電影演員,一 一手牽著手,在辛德勒墓碑上放一個感恩的小石塊。片尾字幕上寫著:謹以此片獻給六百萬遇難的猶太人。很令人動容!

我們也到聖高比神父 (1894 - 1941) St. Maximilian Kolbe的營房門口憑弔。出生於波蘭的聖高比神父特別敬愛聖母,24歲晉鐸,36歲赴亞洲傳教,並在日本長琦建立了方濟會院。他被招回波蘭不久,二戰就爆發了,和所有波蘭的猶太人一樣也被關入集中營。在集中營裡,他盡量利用機會去探視病人、為人祈禱、助人行和好聖事,使周邊的人能心懷盼望地努力活下去,免陷恐懼、絕望的境地。一次,營房裡有人逃亡,納粹軍人抽出十人連坐逞處,其中一位男子向納粹軍人求情説,他有妻兒需要照顧。聖高比神父站出來說:「讓我替他死!⋯」,於是他就到刑房等死。刑房裡沒有食物、也沒有水。兩星期後,九個人相繼因飢餓離世,只有神父仍奇蹟似地活著,最後注射毒物才結束了神父的生命。1982年10月10日,聖高比神父由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為聖,8月14日是他的瞻禮。

另一位殉道者是原名Edith Stein的聖十字德蘭本篤修女(1891-1942)。她自幼聰慧超群、毅力驚人,大學時專研哲學,在獲得博士學位後仍孜孜不倦於追求真理。雖然父母都是虔誠的猶太教徒,她卻因在朋友身上見到來自基督信仰的平安;在聖女大德蘭的自傳裡發現真理⋯,激起嚮往十字架在人身上顯現的榮光,而受洗入教,又再發誓願成為聖衣隱修會的修女。因荷蘭主教公開抵制納粹政策,蓋世太保瘋狂地逮補信仰天主教的猶太人以為報復,於是她和修女姐姐及其他許多人,如牲畜般由火車載運至奧斯威辛集中營,再立刻送入毒氣浴室和焚屍爐。她在被捕至受難期間的作為,和展現大無畏的精神和勇氣,都源自於她對基督和同胞的愛,很令人景仰。她被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為聖,成為歐洲主保,8月9日是她的瞻禮日。

行走在這樣感人的空間和氛圍裡,使我想起另一部榮獲多項國際大獎的電影:《美麗人生》。電影描述一家三口關入集中營後,媽媽、爸爸和兒子就分開居住,爸爸為同住營房的五歲兒子,以驚人的想像力編纂了一個有趣的遊戲:孩子必須依集中營的種種規矩行事,才能獲得最後的坦克車大奬。男主角以無比的智慧、勇氣和愛心,讓天真無邪的的兒子在有笑有淚中,一日一日的安然度過。最後,這位可愛的乖孩子照約定走出躲藏的箱子時,正好面對緩緩進入集中營的美軍坦克車。不知道爸爸已經去世的孩子,以為自己真的拿到了冠軍大獎,直到遇見媽媽。

美麗人生的導演,將戰爭中一位小人物不幸的悲慘生活,拍攝的如此絲絲入扣、動人心弦,真值得喝采。或許這就是他對曾居住集中營三年的父親,一種紀念的方式吧。辛德勒、聖高比神父、聖德蘭本篤修女和電影美麗人生中的好爸爸,面對災難的處理方法雖各有不同,但全來自內心豐盛的愛,他們不僅為身邊的人留下心靈甘飴,其散發的人性光輝,也使後世的我們感到無限溫暖。

二戰期間,猶太人的大不幸,原是我無法體會和不敢去想像的⋯,但透過聖人事蹟、大師拍攝的影片,以及身臨其境地去認識、去體會⋯,感謝天主,現在我已逐漸了解,今日猶太人所承受的痛苦是何等深沉,同時也清楚知道,受難者的身體雖灰飛煙滅、隨風飄逝,但愛永長存。

5. 魅力無限的維也納

由斯洛伐克共和國首都,搭乘多瑙河上的水翼觀光船,到達維也納的那一天,恰巧是主日。我們在巍峨壯麗的,令人凝神靜氣、抬頭仰望的聖斯德望主教座堂參與彌撒聖祭,真令我喜出望外。

宏偉壯觀的聖斯德望主教座堂,是世界第二高的哥德式教堂(次於德國柯隆大教堂),數百年來不僅是維也納的地標,更是城市的精神指標。十二世紀初這裡就是教堂,和歐洲的歷史一樣,經過無數天災人禍和劫難,再幾經重建、增建、改建,目前只有正面大門和右邊塔樓仍保留原來的羅馬式,其他都以哥德和巴洛克的形式興建。一九四五年,二戰期間教堂慘遭浩劫,屋頂、銅鐘、管風琴和花窗玻璃等均毀於一旦,直到1984年才又重新開放使用。南塔高約137公尺,塔尖周圍有許多小塔環繞,極像皇冠,非常華麗。建北塔時恰因國庫拮据,故只能以六十公尺高,文藝復興式的綠色穹頂,來代替原先等高雙塔的設計。教堂遭嚴重侵襲時,銅鐘破成碎片,奧地利人將碎片收集起來重新鑄成一個二十一噸的大鐘,掛回北塔之上,因此每逢跨年夜,成千上萬的人都會聚集教堂和廣場,一起在悠揚的鐘聲下迎接新的一年。

教堂屋頂是一個令人矚目的焦點,不但因其使用了二十多萬片在陽光下會閃亮發光的琉璃瓦,更因拼貼出哈布斯堡王朝徽章雙頭鷹的標誌而聞名,由於教堂地處要津、廣場不夠寬大、修復工程又幾乎不曾間斷,如果一次就能完整地欣賞到大教堂精雕細琢的外觀,那真幸運。教堂內部神聖莊嚴,是典型哥德式,有尖拱、交叉肋拱和花窗玻璃的建築。陽光透過花窗玻璃,使室內的光線顯得格外柔和。教堂的最前面前有幅以聖斯德望殉教為主題的祭壇畫,其左右兩側的擺設、雕刻,以及屋頂和花窗玻璃都是精美卓絕的藝術作品。我努力睜大眼睛,欣賞周遭所有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無缺遠超預期。彌撒隆重莊嚴,翟神父參與共祭,主祭神父在彌撒ㄧ開始就親切地致詞歡迎我們。彌撒聖樂由管風琴師和二位大提琴手負責,當悠揚的樂聲響起,整個哥德式教堂立刻籠罩在寧靜、神聖的氛圍中。屏目凝神於如此優雅寬闊的祭台前排,參與彌撒聖祭、恭領聖體,感覺自身尤其卑微渺小,然而內心卻又無比的平安富足,使我彷彿參與了一場上天的饗宴,內心異常感動。

聖樂是古典音樂的源頭,是天主賜給我們與人溝通、促進和諧、化解差異、表達讚美感謝的工具。正如ㄧ生以音樂榮耀「上主」,並啟發無數人創作靈感的巴哈(1685-1750)所言:音樂是傳遞快樂和上主福音的使者。巴哈生長於德國鄉下的小城,那裡也是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將聖經譯為德文的地方。他不滿10歲時父母就過世了,因此和在教堂當琴師的大哥相依為命。他認真學習作曲及彈奏管風琴,也喜歡小提琴和古鋼琴。「Bach」,德文意指小溪,當樂聖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哈作品時說,他不是小溪,而是「大海」。巴哈一向認為,他的音樂天賦全來自上主的恩典,他的作品風格、形式相當多樣且深具內涵,他的三部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和視力模糊時創作的《賦格的藝術》,都是經典。十八世紀,德國崇尚新教,巴哈為路德教會寫了二百多首清唱劇,然而其《b小調彌撒曲》,卻獻給了德勒斯登信仰天主教的波蘭國王。我深信,巴哈的內心像大海一樣,波瀾壯闊、氣勢磅礡。

與巴哈同年出生、同樣有所成就又同被眼疾所苦的韓德爾,寫了許多歌劇,其最著名的神劇「彌賽亞」,唱到耶穌復活成為「萬王之王」這段樂曲時,全體觀眾起立恭敬地聆聽,最爲精彩動人。韓德爾曾捧著這段樂譜淚流滿面不能自己,之後他對身旁的工作人員說:「我以為我見到了上主的容顏。」巴哈、韓德爾二位音樂大師,雖然創作內容、風格大不相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同樣觸碰到大眾易感愛主的心,令人肅然起敬。記得曾應朋友的要求,載一位慕道友到史丹佛大學教堂聽唱「彌賽亞」,由於停車不易我們特地提前到達,怎知一進教堂就看到非常熱鬧的景像,原來灣區的各個合唱團大都早已就坐,他們有備而來,因此十分熱情地跟隨祭台上的樂團和日裔指揮家,完成合聲的部分。當此起彼落的「哈利路亞」歌聲響起,我們也趕緊起立跟著應和,直到曲終人散,才依依不捨地步出教堂。雖然不記得當時慕道的那位女士名字,但滿懷平安喜樂回家的心情,至今仍未忘懷。音樂家將虔誠的信德融入創作,以崇高的樂音、優美的旋律頌揚上主,同時傳遞給許多人,使他深受感動,真是美好無比。音樂無國界,所以成為傳揚福音的最佳途徑之一吧。

聖斯德望主教座堂位於舊城區的中心點,又是地鐵交會站,以其為中心擴展出去的街道商店林立、行人如織。熙來攘往的人群中,時常會不經意地看到,穿著打扮像莫札特的人士在銷售當日藝術表演的門票。有次朋友就是這樣臨時買票,使我意外地進入維也納國家劇院,觀賞柴可夫斯基的經典芭蕾舞劇,並近距離地欣賞其裝置藝術之美。這次朝聖來到維也納,在美麗無比的聖斯德望主教座堂參與感恩祭典,聆聽優美的聖樂演奏,領受耶穌基督聖體⋯⋯更是意外的驚喜,使我心靈滿溢恩寵。

朋友問:再去維也納會不會覺得無聊?維也納在歷史、文化、藝術、音樂、建築、戲劇或美食、購物方面,不僅應有盡有、美輪美奐,大街小巷又有我和兒子曾踏過的足跡和歡樂的記憶。於是回答說:不會,只要行動自如,無論多少次,我都不會厭倦。

6.建在山頂上的城市/薩爾斯堡

「你們是地上的鹽,⋯⋯你們是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瑪五】

今天的福音,使我想起自古即開採鹽礦,以「鹽」興盛的薩爾斯堡。薩爾斯堡位於阿爾卑斯山脈北麓,萊茵河的最大支流薩爾河貫穿城市,山水環繞,風景極為優美。8~19世紀都屬大主教管轄,當時的大主教和君王一樣,集統治、司法、管理權於一身,又擁有財富,因此城內興建了主教座堂、修道院和許多具歷史價值的建築。薩爾斯堡老城區大多是中古世紀和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不論大教堂、廣場或市民住宅等都優雅有緻,令人赏心悦目。這裡是音樂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也是名指揮家卡拉揚的故鄉,和電影《真善美》的拍攝地,無論自然景致、歷史文化、藝術建築等都頗具特色,故於1996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薩爾斯堡古城區的建築物,數百年來雖經歲月和戰火蹂躪,然而修護後大都保有昔日風采,其中氣勢恢宏的「薩爾斯堡主教座堂」最吸引我。十七世紀,主教座堂火災後的重建工作,由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負責,由於主教座堂具早期巴洛克風格,又融合北歐和南歐的藝術精華,而有「北方羅馬」的稱謂。教堂內部寬廣高深,各種必要的飾品、物件均安置妥當且鉅細彌遺,不論漂亮的天棚、大圓頂、六千隻管風琴和難以計數的壁畫和牆面紋飾等,無不典雅精緻或細膩繁華。我在神聖的祭台上參與彌撒聖祭,和在教堂入口右邊轉角的小祭壇,萬應聖母台前唸玫瑰經,內心都感到無比的平安喜樂。這座莫扎特接受洗禮、卡拉揚舉行殯葬彌撒的聖殿,因聲效極好,成為音樂表演活動的最佳場地,許多著名的交響樂團、指揮家、音樂家等都以在此演出為榮。每年夏季舉辦的音樂節,也利用主教座堂前的廣場搭台演戲,目前已是全球文化界的年度大事,吸引許多愛樂者前來朝聖。

教堂正門前有四位聖人雕像,和三座代表信、望、愛的青銅拱門,據說都是二十世紀藝術家的傑作,大門兩邊是對稱的塔樓。廣場中央有一座約二層樓高的聖母雕像柱,聖母像立在最高處。由於海霞的介紹,我走到教堂對面的拱門附近,也就是站在和聖母像、教堂大門成一直線,廣場另一邊相對的位置,以手機將神聖莊嚴的主教座堂,和精雕細琢的聖母柱拉近欣賞,才發現其中的奧妙玄機,不禁對建築師虔誠的信仰、巧妙的設計,衷心敬佩不已。同時也才瞭解,聖母為何背對著教堂?教堂頂上為何有一對天使和一頂金色冠冕?是的,廣場、教堂原為一體,主教座堂頂上耶穌像下的金冠,是屬於廣場上聖母的。建築師以如此創意的方式表現玫瑰經榮福五端:「天主光榮聖母」的圖像,令人驚豔,也很令人感動。我猜想,以前的人大都由正面進入廣場,再進入教堂,由特定的位置抬頭仰望聖母和聖殿,即可一目了然其設計之美。

乘坐馬車瀏覽沿途風光和各式風格建築的心情,就像馬蹄聲給我的感覺一樣,輕鬆、愉快又自由。在穿越連接大小廣場的街道時,經過奧地利最古老的咖啡館和莫扎特巧克力專賣店,咖啡館二樓的陽台似乎也很熱鬧。據說,因戰爭的關係,土耳其人將咖啡帶到維也納,因緣際會,一位在土耳其生活過的波蘭人得到這批咖啡豆後,在維也納開了歐洲第一家咖啡館。起初人們以為黑色的咖啡是「魔鬼飲料」,但經當時的教宗品嚐、認可並給予祝福後,咖啡才逐漸普及,也才有加入牛奶的不同口味出現。1703年開張營業的 Café Tomaselli,二戰後被美國沒收,1950年才又繼續營業,許多音樂大師都曾是這裡的座上嘉賓,據說托馬塞利家與莫扎特家關係很好,因此莫扎特過世後,其遺孀就在這裡住了許多年。淼涓和我走進咖啡館時巧遇一桌團友,因此不但品嚐了趙忠介紹的咖啡,也享用了她們精選的甜點,為美好的回憶增添了幾許芬芳。

主教座堂邊的廣場上,矗立了一個巨大的「 金球」,有一白衣男士站在金球上望著山頂的城堡要塞。這件裝置藝術是德國當代雕塑家的作品,如果這位藝術家的意思是:站在地球最頂端的人才能看見薩爾斯堡,那我們真是幸運的一群呢。位居山頂的城堡要塞是薩爾斯堡的地標,也曾是軍營、監獄和大主教的居所,始建於1077年,因不斷裝修擴建,直至17世紀才真正完工。我們搭纜車上到城堡要塞,參觀其內擺設的歷史文物、探索它自中世紀以來的興衰榮辱,彷彿進入時光隧道。走出時光隧道,在露天陽台上盡情沐浴於自然光中,感覺溫暖又舒適。仰望天空和遠山、俯瞰被大河界分為新舊城區的壯麗景觀,內心只有歡喜讚歎,借用作曲家舒伯特的話:「美若伊甸園」。

我們唸經祈禱,也要以自己的言行為主作證,千萬不要成為失了鹹味的鹽,而要成為世界的光。

7.「愛」在威尼斯

亞德里亞海上的明珠威尼斯,由許多小島組成,那裡有美麗的建築、珍貴的藝術品,和聞名世界的聖馬爾谷主教座堂,是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威尼斯沒有汽車,沒有高速公路,只有各式船隻、河道、水巷和跨越河川的大小橋樑。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世界遺產。

二千禧年時,和好友至梵蒂岡參加中華聖人封聖大典,之後再乘船到威尼斯朝聖,恰巧遇到雨天和海水漲潮,廣場一片汪洋,我們必需踏著長板凳才能進入聖馬爾谷教堂大門。另一年,則是去參加熱鬧登場的「威尼斯嘉年華會」。威尼斯嘉年華會又稱面具節,通常每年二月開始至聖灰瞻禮的前一日結束。這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活動,由於過去的時代社會階級分明、貧富懸殊,因此每年這個時段,大家都暫時忘掉自己的身分、工作、地位,戴著面具一起同歡共樂,迎接即將到來的封齋期。封齋期又稱四旬期,信徒在復活節前的40天中,需齋戒、反省、祈禱和行愛德。現代的參與者大都浪漫熱情,因此高貴華麗、典雅前衛等千奇百怪的面具紛紛出籠,每個人都盡情享受穿著奇裝異服、爭奇鬥豔的樂趣。活動的最後一天,遊行隊伍拉的很長,各種音樂、舞蹈表演輪流上場,簡直駭翻了。聖馬爾谷廣場四周亦擠滿了粉墨登場的人,我也不例外,彩繪了臉、戴上面具,和朋友跟著遊行隊伍進出大街小巷,彷彿活在中世紀。

聖馬爾谷大教堂是梵蒂岡的宗座教堂,九世紀時屬於總督府一個臨時存放聖馬爾谷遺骸的小教堂,十世紀焚毀後又重建,十一世紀完工。教堂分上下兩層和五個大圓頂,下層有五個圓形拱門和大理石柱,朝聖者可經由青銅大門進入教堂。外牆的大理石雕刻和裝飾物品,大都是威尼斯商人自外地陸續運回的古董,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層露台四匹雄赳赳的大銅馬。教堂外觀華麗新穎,內部則金碧輝煌,舉凡牆面、穹頂等全由鍍金的馬賽克拼貼而成,精美的地板也都以大理石精心鑲嵌,是綜合哥德和拜占庭式的偉大建築。翟神父在大教堂主祭台後面的小堂,為我們舉行彌撒聖祭,小堂雖然不大,但兩邊牆上巨幅的濕壁畫都是名家傑作,因此氣勢磅礡。彌撒神聖莊嚴,合唱聖詠的歌聲高亢悠揚,非常動聽,使我想到生長於威尼斯,曾任威尼斯仁愛醫院附設孤兒院合唱團音樂指導的音樂家神父韋瓦第 Antonio Lucio Vivaldi ( 1678-1741)。

韋瓦第15歲入修會,10年後晉升神父,他遺傳了父親的紅頭髮和音樂細胞,故有「紅毛神父」的綽號。1713年,他和小提琴演奏家的父親在聖馬爾谷大教堂同台演出,一時傳為佳話。由於他太投入創作,以及健康的理由,在任神職的最後二十年間,無法主禮彌撒聖祭而備受爭議,也因此他的作品在當時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1740年,他離開威尼斯前往維也納,第二年過世,安葬在維也納的貧民墓園。韋瓦第一生寫了許多歌劇、宗教音樂和數百首協奏曲、奏鳴曲,其中標題音樂小提琴協奏曲「四季」最是有名,成為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作。韋瓦第的心思維細膩豐富,他在曲譜上以手寫詩句註解,將巴洛克協奏曲風格帶入了嶄新的境界,對海頓、莫札特等都有很大的影響。聆聽他描寫春夏秋冬四季,清新自然如詩如畫般的旋律,真是一種享受。

船身細長、兩頭微翹,黑色平底的木船貢多拉,曾是王公貴族和威尼斯商人的交通工具,如今,我們這群快樂的現代貴族,歡喜自在地坐在貢多拉中漫遊威尼斯,欣賞2016年被評為世界最美麗的城市,以及城市建築在緩慢流淌的水中,顯現出的波光倒影。有趣的是狹窄河道,怎麼也考不倒穿著黑白條紋裝的船夫,他們總能以優雅的姿態和另一艘貢多拉差身而過。沿途一直沒有聽到船夫高唱義大利民謠的歌聲,似乎有點美中不足,也使我很納悶。經詢問後才知,原來如果船夫高歌一曲,政府就要課徵他們藝人税,難怪船夫都緊閉金口,寧願不賺小費!

「傍晚時分,一行人由廣場出發,右彎、左轉,走過小橋、進了餐廳,等大伙坐定,才發現一位弟兄不見了。團員中有人立刻起身回頭去找,有人試著以手機連絡,大部分的團友都静心祈求聖安東尼幫忙。過了好一陣子,陳導終於在拿破崙譽為「歐洲最美麗的客廳」聖馬爾谷廣場,遇見因漫天飛舞的鴿子而迷途的那位弟兄,大家因此開心的不得了,也使我對聖經中「亡羊的比喻」,另有一番不同以往的體會。晚餐時,我們為團友陳招弟姐妹慶生,那一天不但是她的生日、結婚紀念日,也是她先生的忌日。她在如煙火般的燭光中祈禱許願時,我也默默獻上「平安喜樂」的祝福。

回程在機場,我突然恍神,無端找不到自己的護照,驚動團友後才解決困境。感謝天主,因為有禰,我們相遇並結伴前行;因為有禰,我們彼此鼓勵、代禱做更好的自己;因為有禰,我們在主愛內共融同創美好願景迎向光明。
天主是「愛」,愛潤物無聲!

經過這許多事,感觸很多,特以記之。」

Print Friendly and PD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