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芥子文摘 (27)
- Jul 24 Thu 2014 23:12
喜樂
- Nov 01 Sat 2008 22:26
天主的恩寵是白白地送的(思莊)
- May 21 Wed 2008 09:17
禰在謙卑感恩的心中(作者:徐琪)
十二月收到曉雲姊寄來的包裹,內有心泉、通訊錄、新約中的耶穌畫像和CD黎明曙光,信封外還有一層塑膠套,不知是曉雲姊包的,或是郵局包的,總之,拿到這個郵包,心中生起一份感動。寄一百多份這樣的包裹,是要花一番功夫的,當初想寄CD給北美分會的會員會友當聖誕禮物,但考慮到曉雲姊的工作量,我們都不願增加她的壓力,但是她表示沒問題。
這份感動在心中持續了一陣,慢慢想著為什麼我會感動?我要讓這份感動持續多久?如果把事情都視為理所當然,就不會有感動的情緒,也不會有感恩的心。感動是因為我看到了別人的用心,同時體會到我們是一個肢體,願意合作為團體做些事,我們願意各盡所能做點事。某些事為一些人做來困難,但為另一些人來說是可以做的,可貴的是那份「願意」的心意。天主藉著身邊的事顯示祂對我們的愛。我把感動的情緒和感動的情景仔細包好了,放在珍寶盒裡,常常拿出來回味欣賞。
近日看到一句話「上主在謙卑感恩的心中」,希望時時提醒自己
- May 21 Wed 2008 09:12
主愛綿綿無終期 (作者:單國璽樞機)
回首一生,無時無刻不在天主無限大愛的包圍中度生活。第一次深深體驗到被天主無限大愛所包圍,是在我八歲那年的晚秋。我獨自一人去相距七華里之遙的外婆家玩;下午回家時,也是獨自一人。路上必須經過古老黃河的舊堤,堤高約七、八公尺,寬約半公里,長度不知有多少?堤頂平坦,早已成為農田。小時候沒有見過山,這條舊堤對那時的我,已經是很高的地帶了!當時秋高氣爽,從堤上遠眺西方,只見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這時太陽西沉,放射出金黃色的光芒,整個大地也染上了金黃的色彩。從堤上走下,回家之路正面對溫暖的夕陽。這時,我不但體驗到天主是那麼親近,而且同時也感覺蕩漾在天主無限大愛之汪洋大海中,我的身心靈裏裏外外都被天主的大愛所浸潤,感受到無法形容的溫馨、快樂與平安。一路上如痴如醉,回到家中這種感覺還久久不去。這次經驗使我終生不再懷疑天主的存在和祂的大愛,這也是天主吸引我願意終身奉獻給祂的一大原因。
第二次深刻感到天主大愛的浸潤,是在進入耶穌會初學院後,第一次做卅天大退省的時候。大退省共分四週:第一週的講道、祈禱、默想和神修等,都特別專注於人生的基本大原則,同時反省自己一生違反這些基本原則的行為,真心痛改,作一次總告解,將自己的舊人埋葬。第二週,強調基督的生活和福音精神,以基督做模特兒,重塑自己成為一個新人。第三、四週,默想耶穌的苦難、死亡與復活,並使自己參與耶穌的逾越奧蹟。大退省的結局和巔峰是「瞻仰天主的聖愛」。做完「瞻仰天主的聖愛」神操之後,我的人生觀完全煥然一新,處處看到天主大愛的反射和影子。靜夜,仰觀月亮,好似天主向我微笑;凝視繁星,閃閃猶如天主向我眨眼,像逗弄小孩子一樣,使我高興喜樂。廣大一望無際的原野,巍峨的崇山峻嶺,潺潺溪流河川,優美寧靜的湖泊,是天父給我們所創造的大花園,暢遊其中,使人賞心悅目。森林中的瀑布聲、群鳥的競唱聲、蟲虫的唧唧聲、樹梢的風聲等組成了天主的合唱團,天主是指揮,為我演奏出最美妙的合唱,引領我與天地共融,齊聲讚頌天主無限的大愛,連野地不起眼的小白花,也反映天主對我的微笑。在人身上更可看到天主的影子,人們的各種善行都反映天主愛的光芒,連在罪惡也可以看到天主慈愛、憐憫、寬恕、救恩的影子。從這次大退省之後,我的人生觀有了重大的改變,在人地事物的各層都看到天主的愛,並以愛還愛,積極地尋找天主的旨意,愛祂就要隨從祂的旨意。因為「天主是愛」,承行祂的旨意,就是在祂的愛中生活行動,真正體驗到天主之愛綿綿無盡期。
第三次深深體驗到天主大愛的環繞包圍,是在接受鐸品祝聖典禮中。那時感覺自己完全被耶穌基督的愛和恩寵所佔據,內心中有無法形容的變化。雖然在天主面前自慚形穢,不敢做耶穌基督的化身,但是,耶穌在內心中安慰我說:「不是你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不要怕,我的聖寵會補足你的缺陷和輭弱!」自從此一時刻,歷經半世紀的司鐸生涯,從未懷疑過自己的司鐸身分,反而日漸感覺自己在日常生活,以及牧靈福傳工作中,就是「基督的化身」或「第二基督」,特別是在舉行感恩聖祭中,拿起麵餅及葡萄酒時,耶穌藉著我的口,將其變成祂的體血。鐸品聖事確實是天主無限大愛的禮物,使普世各地民眾都能接觸到「基督的化身」或「第二基督」,得到牧養關懷和照顧。每次施行聖事,都會感覺主耶穌藉我的口和手,給人授洗、赦罪、傅油、傾注聖神和恩寵。每次講道之前也祈求聖神臨在,使基督藉著我的口宣講天國福音,以拯救人靈,光榮天主聖父。為這個緣故,牧靈及福傳工作為我不是一種負擔,而是與基督合作榮主救人的樂事。在這種合作中漸漸與基督整合同化,感受到主對世人之愛綿綿無終期。
- May 21 Wed 2008 09:11
親情綿綿無盡期(作者:單國璽樞機)
我是家中的獨生子,從小時便集父母、家族、親友等人的千種寵愛於一身。父親做事雖然比較理智、冷靜、嚴肅,很少流露情感,但是,我感覺到他深深地愛著我,並將家族未來的希望都放在我身上。母親性格比較開朗樂觀,喜歡款待客人,慷慨救助貧困,為這個緣故,親友鄰人都很喜歡和她往來。母親非常疼愛我,我的衣服、布鞋、棉被等,都是她親手縫製的。因為小學時就在縣城內住校,只有寒暑假纔能回家和家人團聚。第一學期非常想家,父母去學校看望時,常想和他們一起回家。住校生活漸漸習慣了,並且結識了許多同學玩伴。寒暑假結束離家時,雖然有些離愁,但一想起學校中的同學玩伴,離愁很快就消失了。但是,母親卻不這樣容易忘懷。有一次,兩個妹妹偷偷地告訴我說:「你每次回城內住校時,母親就難過得好幾天,不思飲食,在家中到處尋找你的腳印和所留下的東西。」
使我終生難忘的和父母離別,是我去北京加入耶穌會的那一幕。父親知道,我這一去,他在我身上所寄托的家族後代之希望,全部落空。為此,我辭別父親離家時,他難受得說不出一句話,悶坐家中。我了解父親當時的心情,便請兩個妹妹陪伴他,不要出門送我。含淚向父親揮別時,熱淚奪眶而出,心中強烈地預感,這是我們父子在現世的永別。果然預感成真,一年後父親便與世長辭了。
反而母親表現得非常堅強,她堅持要獨自送我一程。到了村外的岔路口,我勉強母親止步。這時母親淚流滿面,哽咽著對我說:「兒啊!天主既然要你,你就去吧!天主自會照顧你父親和我,以及你的兩個妹妹。」這時,我的眼淚如同決了堤,再也忍不住了,也說不出一句安慰母親的話。心中有一種強烈的預感:這是我們母子在現世最後的離別。預感果然成真,離家三十三年後,返鄉探親時,纔知道母親與世長辭已經三年了。
- May 21 Wed 2008 09:05
天涯海角念樞機(作者:小華)
樞機罹癌了! 並且還是會令人呼吸困難的肺腺癌! 外子開彥和我聞訊後木然相對。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在聞癌色變的今日社會裡,天主要樞機引領我們行經癌症的幽谷。 在病苦中樞機讓病魔成為守護的天使。 親身見証了天主的兒女在信仰中沒有恐懼。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由教會刊物中,我們尋線搜索以了解他的病況。陸陸續續,我們雖吃驚但不意外的得知他不禁筆,不封口要鞠躬盡瘁的將愛交還天地。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我們想,要表達對他最高的尊崇莫過於體會順從他的意願,為他獻上默默的祝禱。 我們先後讀了他談信仰、談絕症的文章。 外子更由真理電臺下載錄音。 從在回媽媽家的高速公路上下來,調整機器,重新上路,好讓樞機的諄諄教誨,伴我們一路前行。 每讀到、聽到他要把財產送給他親愛的朋友,淚水就滾滾而流。 我相信那一定也包括他摯愛的學生,我們。
大一那年,在聖母會服務中心,鄭聖沖神父對我招手,要向一位面貌和咰、莊嚴,衣著儉樸的中年人引見我。他說 : “見見單神父”。 我彎身鞠躬如儀: “單神父好”, 心想眼前這位神長非比尋常,大概也不太好惹。十七歲,一腦門捉狹、浪漫的思潮。再見這位神父,是在外子所屬基督服務團討論團章的夏令營。 它印証了我當初的印象。神父思路嚴謹,高瞻遠矚。 每一條團章都是他深思熟慮後的成果。 他將這成果交給大家反覆討論。沒有絲亳不耐。 有不清楚的地方或不同的聲音,他都詳加解釋。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要這教友團體屬於教友。 沒有為他自己或未來的神長保留任何干預的空間和特權。
想不到,我這服務團的未婚媳婦,吃飯時,被安排坐在他的身邊。 他挾了菜放在我的盤裡說: “致華,吃菜”。 那頓飯,他給我挾什麼,我就吃什麼。他沒挾的,我看也不敢多看一眼。 我的筷子不曾伸到我的盤子之外,也不敢把我因怕胖而嫌憎的肥肉剔掉再吃。 平生第一次,我明白了什麼叫以德服人。
- May 21 Wed 2008 09:02
「為殘障的人祈禱」(德蕾莎姆姆作 周道譯)
童貞瑪利亞,我們的媽媽,我把為殘障人士所作的祈禱奉獻給您。請您用祗有母親能有的方式照顧他們。
白天賜給他們力量,晚上則以忍耐覆蓋,並且請您賜給我們接受的勇氣,接受生命中每一樣我們不喜歡的事。
噢!瑪利亞,慈愛的母親,請賜給我們喜樂與平安並讓我們仁慈的彼此對待
- May 21 Wed 2008 08:57
遺忘(作者:文怡)
主日彌撒前,我正鑽在三角鋼琴底下,整理五架麥克風的電線。珍跑來彎腰找我。她是照顧堂區中無法獨立外出的居家老人,為他們送聖體的志工團體的負責人。她所服務的一位百歲老人依利莎白,終於被送進了老人院。這位老人,珍不止一次跟我提過。不久前老人還巴巴盼望著兒孫的歐遊歸來。珍說依利莎白住進了老人院的遺忘症病區。 她要我所服務的老人院志工團體注意一下, 不要忘了為老人家在如此高齡,初次離家,心中倍感寒涼的生疏環境中,送去一份溫暖。 我感謝她的週到,並請她放心,一定遵囑照辦。 我知道老人院開辦了遺忘症病區。每次禮儀完畢,我去為連房間也出不來的老人家個別送聖體時也曾留心尋找過。卻始終不知道它在哪裡?心想也許還未正式開張。 這次受珍的託付,找不著之際,只好向院方員工探問。
原來,我以為已經是走廊的盡頭,重門深鎖的背後,來回十多個房間,就是老人們今生最後的歸宿。 一位護士,一位護工,就是他們和這世界惟一的通路。 我謝了開門的員工,轉入他們的餐室兼娛樂間。 我實在不敢相信,難以接受,我以為被家人遷往他處,常在祈禱中想念的好幾位老人,此時就出現在眼前。 幾個月以來,我們真是咫尺天涯,無緣相見。
初識羅蘭,她還能生活一切自理。 她曾是隔壁堂區的多年義工。 後來她的身體日漸僵化。每次探訪,我一定在她床前用口琴吹奏 “奇異恩典”。 她恭領聖體之後,我扶起她的頭,慢慢喂她飲水。她謝聖體時的虔敬,通過僵化的臉孔,讓我一再的 親眼目睹聖體中受苦的基督。 一位與她極為相熟,經常探望她的朋友告訴我,羅蘭的獨生女為了省稅,要等羅蘭死後才肯將羅蘭那房價翻了幾番的的大屋出售。 後來,這位住在附近的女兒,不知是否內疚茞`,心中痛苦,連探視母親也免了。 這真是人生的無奈。 因此,羅蘭只能這樣舊衣敝屣,一床一几,別無長物的以度餘年。 生活在這樣的情境裡,在她還能言語時,每次一定在向我道謝之餘,送我一朵美麗的微笑,也從 不忘讚美我的衣著容顏。 在對她深深感恩之餘,每次探訪,我一定修整儀容。 雖然無法搖曳生姿,但也要色彩怡悅,好在暮氣深沈的環境裡帶去些微的朝氣。 那天,真如久別重逢,我趨前半跪在她的輪椅前。聲聲的輕語呼喚,喚不回空洞眼神中的一絲光彩。我真是不甘心啊。依利莎白是我的新交,百歲人瑞,她居然記得珍是誰。
- Sep 17 Mon 2007 02:35
憶慈母 (作者:瑞蘭)
我的母親郭祖淑慧是位典型的賢妻良母,她的個性溫良,凡事都為別人著想,即使問她意見,她也說:「你看怎麼辦,就怎麼辦!」在我十八歲之前在台南家住的時候,母親每天總是有忙不完的事。在家排行老二、身為長姐的我,每天放學之後,也跟著幫一點家事、或幫著帶弟弟妹妹。一些基本家事,像打掃庭院、或洗衣做飯、包煮餃子的事,都在母親的調教之下與耳濡目染中學到了。
媽媽起初在台灣住的30 年的時光,有爺爺和我們同住。爺爺生性耿直,個性急些,家居時比較有他的意見,做媳婦的母親總是盡心地照料爺爺,也尊重他的意見。到了1974年爺爺過世後,媽媽才真正地當家。在那之前幾年,她做了大兒跟二兒媳婦的婆婆及兩個孫子的奶奶,所以她又忙著幫忙照料孫兒女,未曾有過真正清閒的日子。母親的嗜好是織毛衣,沒有娛樂的嗜好,從未學打麻將,甚至不懂得如何串門子。只有偶而有好鄰居或是親戚來家裏,才陪著聊天。
媽媽自己念書不多,但是她一直鼓勵家裏子女好好念書。我初中畢業,考到省女中和台南師範。因為興趣和家境的緣故,我本來要上台南師範,但母親看到我在師範報到了以後,一直悶不吭聲,對爸爸說,你看女兒並不高興上師範。結果由爸爸帶著,又撤銷了南師的報到手續。我們幾個子女天資中上,因母親的鼓勵,每位都完成了大學學位,大哥念了博士學位,好幾位念了碩士學位,每個子女都是正直的好人。
- Sep 16 Sun 2007 01:10
返老還童的母親 (作者:玉梅)
母親越來越年輕,不只是形容她逐漸縮小的身材,也是形容她的言行舉止以及越來越像小孩的心智。她是阿茲海默症第二期後半段的患者,已無法有效地打理自己的生活,各方面都需靠兒子媳婦的細心照護,與親人溫柔的陪伴。
除了家人,無玷之母支團的聖母軍兄姊,最了解母親病情的發展了。由無法清楚地報告工作、聽完話馬上就忘、不再注意外表的美醜,以及逐漸返老還童的行為態度,到後來完全的依賴…,在每星期三定期的週會中表露無遺。但奇妙的是,記憶障礙對她的信仰生活,似乎沒有太大的影響。直到現在,開會時仍可正常無誤地領唸一端玫瑰經。遇到適當的探訪者,也會頭頭是道的高談基督信仰。她常以「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耶穌基督」來鼓勵人,因為背十字架雖然痛苦,却為我們帶來永生的希望。
- Sep 15 Sat 2007 04:57
竹杖芒鞋輕勝馬 – 退休生涯的規劃 (作者:安)
年初過了六十歲生日以後,才驚覺自己如果不是已經屬於老年人群,至少已經是壯年期的尾聲。自從有了孩子之後,注意力始終在他們身上:孩子們上了學;升了高中;進了大學。在那些歲月裡,看著他們日益長大茁壯,心裏自然高興,卻不知覺時光也同樣地在自己的身上流逝。轉瞬間,自己也加入了常青族的行列。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平常人以黃金年代來形容老年的這一段生命,但是又嘆息來日不多。我自己很珍惜我現在的心境,卻不太擔心剩餘的歲月到底有多少,因爲上主給的,祂當然可以隨意收回,只是覺得應該好好活過人生中這段黃金時段。再過幾年我也要退休了,現在不正好是開始規劃的好時機?我個人以為這個第二回合的人生規劃,比起三十多年前的第一回合來得容易些。
首先,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的閲歷、經驗、和見識都比從前來得豐富成熟,我們現在看事情多少總要比三十年前來得透徹一些。
- Sep 13 Thu 2007 10:22
主賜給的平安 (作者:思莊)
有一次主日、神父在講道時,穿插了一段下面的故事:“一位教友在神父面前辦了告解,對他自己所做對不起天主的事,請神父代他轉告天主,希望能獲得天主的原諒,過幾天、當這位教友再見到神父時,很緊張地問神父,天主可曾答應會原諒他?神父回答說,天主說祂早忘了你犯了那些錯”,在日常的生活裡,只要我們悔改,天主祂早就原諒了我們的過錯,只是我自己,像故事裡的教友一樣,一旦犯了錯,經常耿耿於懷,心裡不安,該知道天主是對我們完完全全地接受,毫無條件地原諒,我們何其幸運!
我的公公去世已三年多,可是這三年多來,我的腦海裡總記得他那慈祥的容貎和灑脫的個性,他這一生治學嚴謹、不爭名利,對親人、朋友、和學生誠懇相待、熱心助人。口裡不說責備和傷人的話,他的心裡似乎沒有空間裝“怨氣”,不愉快的事、還沒轉身已經忘記了,公公對親近的家人和朋友都能完全地接受,無條件地原諒,身為媳婦的我,和公公相處的時候完全不覺得有壓力,不必時時刻刻担心說錯話、做錯事、惹他老人家生氣,這點我覺得自己是很幸運的。
- May 15 Tue 2007 20:32
勇氣 (作者:徐琪)
我認識自己的個性,也知道自己是個膽小的人,聖經中多次提到「不要怕」,這三個字為藝高膽大的人來說,也許沒有什麼意義,但是為我卻有鼓舞的作用。多數小會會員都有以行動答覆召叫的勇氣,我藉心泉及芥子版面,以紙上談兵表現我的勇氣。敬請眾兄姊批評指導,希望經過指正及刪修之後有幸能擠入小會會章之列,於小會的生活態度超脫、喜樂、進取、合作、服務之後,為膽小軟弱如我者加油打氣。當然,至於能不能如此,看大家的意思,我們一起看天主的意思。
勇氣
1. 「不要害怕」,出現在聖經中多次。耶穌降生為人,祂有神性也有人性,自然了解人性中的軟弱,祂用這句話來安慰、鼓勵追隨祂的人。
- May 15 Tue 2007 20:29
從謙遜談起 (作者:耿慶文)
還有人記得什麼是“謙遜”嗎?就是小學時代老師教導的那種謙虛禮讓,接納雅言的生活態度。
當前這個不斷揭弊,抗爭,堅信打拼才會贏的臺灣社會,對許多人來説,“謙遜”只是一個依稀模糊的老朽概念。尤其是整個臺灣島正為國務費,特別費閙得沸沸揚揚,烏煙瘴氣之際,談論“謙遜”不但顯得不合時宜,更有些不識時務。但是,“謙遜”,真的與現代社會行爲脫節了嗎?我的朋友,社會心理學家汝瓦特博士( Wade Rowatt ) 最近完成的一篇有關“謙遜行爲”的專題研究,卻從實用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嶲詠 睿智 ,啓人深省的結論。他認爲:謙遜的行爲能增加人們生活中的優勢 (Humility gives people a competitive edge over others) 。
謙遜行爲是具有實際意義的人格品質
- May 15 Tue 2007 20:19
拋磚引玉 (作者:玉梅)
聖誕節快到了,大女兒帶著孩子邀我一起去麥當勞之家送禮物。這所鄰近史丹福兒童醫院的麥當勞之家十分寬敞,有四十多個住房,客廳、餐廳、廚房、遊戲室等也很舒適。這是麥當勞企業為家住外地的病童及他們的父母,所提供的臨時居所。這些病童是罹患癌症及等待心臟或其他器官移植,需要長期治療的孩子。女兒在忙於佳節採購的同時,也希望為麥當勞之家的孩子盡點心意,於是 e-mail 邀請已當母親的同學及兒子同學的母親一起贊助。結果反應熱烈,有人捐款有人提供日用品,甚至一位文具店老闆,因為店舖正要結束營業,不但不收她們購物的錢,還答應捐出更多的禮品共襄盛舉。我聽了她的敘訴大加讚揚,女兒也為得到意外的贊助與迴響高興不已。
回家的路上她告訴我,今年她負責「青年組查經班」Lighthouse,慶祝聖誕節的特別活動。往年查經班在查經後,大家交換禮物慶祝聖誕。抽到籤的人,可挑選別人已抽出的禮物,因此皆大歡喜。今年,女兒希望有所改變。她提供了四十個裝著美金十元的信封袋,送給當天參加的朋友,希望他們以這錢為基數,去做一件善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當做今年的聖誕禮物。我聽完她的計畫,大大地讚賞一番,並鼓勵女兒好好做,因為這的確是個有意義又有趣的活動。
- May 15 Tue 2007 20:08
當父母逐漸衰老時 (作者:思莊)
現在我們朋友間常常聽到父母衰老、病弱、以至離世的消息,這一路走來,每人遭遇到不同的經驗和困難,我現在把自己的經驗寫出來和大家分享,希望能給大家做個參考.
1. 歡樂時光
從家母於二十二年前來我們家和我們同住,後來公公婆婆又於十六多年前從台湾移民來美和我們團聚,在此定居,我們開始參預了照顧父母們每日生活起居的工作.公公、婆婆來美時雖已是八十四、五高鹷,但是他们身體算是非常健康,媽媽比婆婆小九歲,常戲稱是婆婆的妺妺,兩家親家們,茶餘飯後,談天說地,有時或是看中文電視(我們家訂了中文小耳朵的節目),或是閱讀中文書報,那時我在外做半職,每天三點回家,準備做晚飯,等晚上外子紹袓回來,一家團聚吃飯、聊天、說笑,老人家們每天生活過得悠閒快樂,假日我們常帶他們去公園遊逛,偶而全家也會出外做較長時間的旅遊.有一年,那時公婆已是九十、九十一高齡,我們帶三位老人家和兩位兒子到南加勒比海乘郵輪渡假,我們一家三代七口,甚為引人注意,不少遊客前來搭訕,聽到三位老人家如此高齢,還這麼健康,分手時,都不忘祝福我們一聲.
- Apr 24 Tue 2007 10:52
那瓦侯的窮人 ── 談分享 (作者:子民)
駐進貧窮人的世界已經八、九年了,周圍的貧窮景象改變不大,但對一個來自富裕都市背景的我,內心對貧窮的瞭解和感受變化卻是相當不小。
初來之時,不少人由各地寄來衣物玩具,甚而書籍電腦。這些捐贈物品,處理起來,剎費周章。有一陣,教堂停止收舊衣,只有交給印地人拿去比土巴更窮鄉僻壤的那瓦侯內地,分給他們的親戚。那時也有不少朋友自遠地來探個究竟,想到我們處落於蠻荒之地,來時總帶些香菇茶葉等貴重物品,數量之多,屯積至今,尚未消耗完畢。
這段長時間內,主動向外界捐款共有兩次。第一次是九八年帶印地安人訪中國,因申請到的公費有限,怕出問題,於是用個人名義發出二百多封求援信,收到許多人的慷慨資助。有了這額外的六千多元,我們順利完成中國少數民族教育考察之旅。由於一路節儉,還剩下四千多元,如數捐給了滋根基金會,反贈于中國的窮苦中小學生。最近這次教堂財政出現危機,短缺五千元。那天被神父的誠懇呼籲感動,想起來可以向我的大後方求助,才向神修小會和華府的團體發出電子郵件。在經濟大衰退的今天,還是有許多人慷慨相助,其中還有不少經濟並不寬裕的善士。這二千五百元給土巴教堂的欣喜和感激是可以想見的。
- Apr 11 Wed 2007 07:38
成全是一輩子的追求 (翁德光神父口述, 林安禮翻譯代筆)
在天主眼中,他所造生的每一個人都是好的,都是有價值的。可惜,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家庭,社會,文化的影響,我們失落了以天主的眼光看自己的清明視力,寬廣視野。
在這幾天,我們將一起探討如何在切身的生活經驗中.走出以自己狹隘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困局,學習透過天主看自己,以天主的寬容來接受自己,以天主的眼光來欣賞自己。
原生家庭是我們一生的起點,性格形成的最主要場所。我們仰賴父母的照顧與教養,才得以長大成人。但,父母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有他們自己的歷史背景與性格上的弱點,無論他們多愛我們,他們的愛還是有限度的。不完美的父母,不完美的家庭經驗,有時會給我們帶來傷害,造成我們自我貶抑,自我價值感低落。我們的心靈仿佛有個無底洞,總得靠外在的成就,財富,及他人的贊許肯定來填補。
- Apr 08 Sun 2007 01:17
植物向我說生命(作者:徐琪)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是 1999 年紐澤西共融營中胡神父提到的一句話。
常給花草澆水,原本只是一件例行公事。看到晉思家的聖誕紅長得又肥又大,非常羨慕,一問之下,才知那樣的結果是要用點心力的。家中的聖誕紅,只剩下光禿的枝幹,沒想到某天澆水時,發現它冒出了一支小小的芽苗。之後,慢慢的又長出了其他的一些小葉芽。原來它還活著,它還有生命,只是外表看不出它的生命力。接著,我把一些不知名的植物枝芽剪下,種在土裡,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它們也冒出了新芽。看到這些新芽,覺得真有意思,給植物澆水經驗到生命存在的喜悅。植物,用它自己向我說生命。
原以為植物向我說生命,是看到的一個現象,是一句話的描述,是一個不會有下文的句點。但是…
- Nov 05 Sun 2006 09:25
影響我兒子很深的一本書(作者:林禮惠)
去年六月在盧主義兄嫂家的一個座談會裡,雪香姐做了 《 Tuesdays with Morrie* 》 的讀書報告 。 那天回家,看到兒子乃民坐在電腦桌前,我把這本書名 、 作者和信用卡給他,請他在網路上幫我賣這本書。一星期後,書和三片卡帶來了,我把卡帶裝在車上,以便開車時可以收聽。暑假中乃民在家有時也用我的車子,相信他也聽了。
今年我去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時,在他房間書架上意外地看到 《 Tuesdays with Morrie 》。 我問他: 「 我們已經有了這本書,為什麼又買了一本? 」
「 我急著要看, 」 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