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邁樂神父 (Fr. Anthony De Mello) 談覺醒
許建德譯
靈修就是覺醒的意思。大多數人儘管自己不知道,都是處於睡眠狀態當中。他們在睡眠中出生、在睡眠中過活,在睡眠中結婚、在睡眠中養育孩子,最後,在睡眠中死去,從來沒有清醒過。他們不曾體驗過一個人生存在世的可愛和美麗。我們都知道,所有的神秘家,不管是天主教、基督教、或是非基督宗教的神秘家,不論他們的宗教信仰、或是神學見解,有一件事上,他們的意見是一致,那就是「諸事順遂、一切安好」。
事情一團糟嗎?
一切安好。
很奇怪,很矛盾,是吧。可惜,大部分的人因為在睡眠狀態中,都看不到「一切安好」,他們有的只是噩夢而已。
去年在西班牙電視節目中,我聽到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人敲著他兒子的房門:「海米,起床囉!」海米回答說:「爸爸,我不想起床。」
爸爸聲音提高了:「起床,你該上學呢!」海米說:「我不想去學校。」爸爸問他為什麼不想去學校。海米說有三個理由:「第一,學校很無聊;第二,孩子都作弄我;第三,我恨這個學校。」
爸爸聽了回答說:「我也有三個你應該去學校的理由:第一,這是你的本分,第二,因為你已經四十五歲了,第三,因為你是校長。」
起床!醒來!你們都是成人,不能再睡了。覺醒吧,不要老是黏著小孩子的玩具不放。
很多人會說,他們不想待在幼稚園裡了。但是不要相信他們。絕對不要相信他們。他們要的只是把玩壞的玩具修補好——「把太太還我,把工作還我,把金錢名譽還我,把事業成就還我。」這就是他們要的,把他們的玩具修好換新,這樣而已。好的心理學家都會這麼告訴你,人們並不求痊愈,他們要的只是把痛苦減輕,因為痊愈是痛苦難忍的。
你們都知道,覺醒並非是愉快的事。在被窩裡有多舒服。被喚醒總是惱人。因為這個緣故,有智慧的大師都不會想去喚醒誰。我希望我也是一樣,如果你還在恬睡當中,希望我不會吵醒你。那實在不關我事。我的責任只是把我該做的事做好,把該跳的舞跳好。如果你有所悟、有所得,那很好;如果沒有,那也沒辦法,就像阿拉伯諺語說的:「下的都是同樣的雨,但是在沼澤裡,它助長的是荊棘,在園子裡助長的是花朵。」
譯後小記
這本書“Awareness: The Perils and Opportunities of Reality”是根據戴邁樂神父給的一個「意識Awareness」工作坊錄音稿,由一位耶穌會神父整理出來,在神父過世後三年才出版的。「意識(awareness)」」是戴邁樂神父一生要傳達的一個重要靈修訊息,早在1976年出版的“Sadhana – A Way to God:Christian Exercisesin Eastern Form”(中譯:《相逢寧靜中》),他就把「意識鍛煉(awareness exercises)」擺在第一部分,然後才在第二部分介紹依納爵的「幻想鍛煉(fantasy exercises)」,亦即想象式祈禱;第三部分介紹「虔禱鍛煉(devotion exercises)」,例如口禱、心禱等。可見戴邁樂神父對意識鍛煉的重視。
這一篇〈談覺醒(On Waking Up)〉是工作坊的第一講,也是書的第一篇。
戴邁樂神父是印度籍的耶穌會士,生於1931年,死於1987年,可謂英年早逝。他是一位靈修學家,以亞洲人的洞見和智慧去瞭解耶穌的福音。戴邁樂神父認為超乎時空的天主,為我們這些生活在時空之內的人是無法知曉、也不必去猜憶的事。天主召叫我們在內心去接近祂,這事只有每個人自己去領略。同樣的,死後的永生也不是我們可以瞭解,他認為更重要的是覺醒的人生,把這一生過好。
戴邁樂神父認為,大部分的人儘管知道人生的痛苦來自我們對身外人事物的依戀,但是卻無法看破。只有在受盡了痛苦之後,有些人才會覺醒,毅然決然地改變人生的方向。
他又認為人性往往越想要放棄一件事物,反而被它綁得越緊。只有當我們看破它的真相,它對我們就失去了束縛力。因此了悟是非常重要的。
覺醒的人生,對身外的人事物就不再有所依戀,內心充滿了自由與快樂,也才能真正地去愛主愛人。
耶穌公開宣講的第一件事,是要我們repent,希伯來文的意思是要我們改變人生的方向,戴邁樂神父認為耶穌要我們改變,就是要我們覺醒,不要懵懵懂懂、糊裡糊塗,而是要過一個有意識的人生——活在當下,唯有這樣才能「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以及愛我們的鄰人。
有了覺醒的人生態度之後,再去讀瑪竇福音耶穌的山中聖訓,就覺得它們似乎是理所當然,而不是什麼苛刻的要求了。
但是第五世紀以降的教會把repent解釋成罪的悔改,因此特別強調人生的重點在於悔罪。許多人的一生就在犯罪、悔罪、再犯罪、再悔罪的輪迴中過去。我們剛晉鐸的副本堂有一次開玩笑的說,每一次辦告解,都是告同樣的罪,雖然有些窩囊,但是至少我沒有出什麼新花樣、去犯新的罪。
除非看穿了事情的真相本相,否則就是這樣的不斷地在犯罪和悔罪中打轉。
耶穌在世宣講的中心是天國的來臨。戴邁樂神父認為覺醒的人生,就是天國在世的開始。
在這個第一講裡,戴邁樂神父提到的靈修大師們心目中的「諸事順遂、一切安好」,卻被許多人看成一團糟,這件事跟禪宗六祖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異曲同工之妙。內心的態度、感覺,影響決定了我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
不可知曉的天主,這種靈修傳統在基督宗教裡當然也有,但是在把天主當作有位格對象的猶太基督傳統裡,在一切都要由理性分辨清楚的西方文化裡,把天主看成是無法知曉,這樣的理解顯然是不可思議。尤其是當戴邁樂神父認為西方傳統總想把不可說的說個清楚,這樣的方法反而會成為人們求真理的阻礙的時候,他的看法引起了梵蒂岡信理部的憂心,擔心教友們會被誤導。
因此在1998年,梵蒂岡信理部部長拉辛吉樞機,即後來的教宗本篤十六世,發表了一個聲明,表示戴邁樂神父的某些說法跟教會的信仰不合,會造成傷害。要求把戴邁樂神父的書下架,或是貼上警告的標簽。
我個人覺得,這是西方人無法領會到東方人「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情懷的關係。對覺醒中的人而言,他們追隨耶穌、走向天主的旅程不會因之而有所影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