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修默觀祈禱小組2016年9月訊 ⊙⊙⊙
禰是葡萄樹,我們是枝條,離開禰,我們什麼也不能做。(若15:5)
九月默觀祈禱 (建德提供本月訊)
以下節錄《靜觀蹊徑》第一部 蹊徑,甘易逢神父著 明鏡譯
《靜觀蹊徑》初版於1968年問世,是最早討論默觀方法的中文書。
今天讀來,仍然是默觀生活的好指引。
從2015年十月份開始,我們陸續以這本書作為默觀月訊的材料。
第十二章 難辨的微曦
在經歷數月或數年的隱約預感之後,有些靈魂在欣賞山水之間,或在默想之際,或在工作之時,突然強烈地體會到天主的臨在:在他心靈內或是在他心靈外的天主臨在。這些靈魂,體會到這臨在有如穹蒼中或黑暗裡的一線微光,一首無詞的歌,一個無聲的邀請,同時體會到它帶來一個不可提摸的氣氛,使所有的存在有個新的寬度。進而言之,這臨在有如輕微的呼喚,溫柔的聲音,來自遙遠的愛的邀請。顯然地,天主是按照每一個人的需要,而以不同的方式開啟他們,引領他們在靜觀之路上前進。
直到這個時候,靜觀者不曾在祈禱內有任何不自然之處,現在更由於這個經歷,他只能沉默無言、側耳細聽、摒住呼吸、懸止理智,等待來自奧秘世界的一個手勢、一句話、或一個簡單的記號。此時,在他內所有的思念都靜止了。雖然如此,靈魂再不能封閉在自我內,品味自己的思念,因為他發現「那位」的臨在,知覺「那位」的呼喚,等待「那位」的一言一顧。
他對天主臨在的知覺,不論多麼微弱,都足能撕裂遮蔽他靈魂的帳幕,使他接觸至高無上的天主。當然,為能默觀天主所要彰顯給他的無限與光華,他還需要長久的等待,但在等待中,他對天主所獲得的知覺己感到滿意了,所以他的祈禱變了,生活也改了,確信相當接近天主,並以新的知覺品嚐這一切。
抵達蹊徑的這一程,靜觀者發現他的世界與天主的世界相互均衡。原來他只以信德認識天主的世界,如今,他對此神聖世界的知覺已相當強烈,開始以直覺觸摸玄妙的奧理。在他的世界與天主世界的交會處,靜觀者留在天主的門檻前,聽見裡面的聲音,充滿著一種異常的預感,已經知道他將進入其中,但還留在門檻上,沈默地等待被邀請入內﹔他同時確信達到門檻已經是一個極大的恩惠,所以並不焦慮,可以多年在這兒滿意地等待。
由這些聲響,他已能測知通幽曲徑的長短,而其思想和感覺已進入一個新的境界。所以,他把過去滋養祈禱的美麗沈思,都遺留在門外。如今,他不再需要它們了 ......他感到平 安和喜樂,一種非常恬靜的愛。這一切如此簡單,如此晶瑩,和過去的明確思想相比,似是鏡花水月,其實這晶瑩是天主臨在的表露,它改善靜觀者的思想和知覺的方式,而在這混濁的世界中,使靈魂顯得更晶瑩透徹。
若是靈魂更清楚地知覺到天主的臨在,他將發現處在一憩息、順服天主的情境,這時整個的他被天主的平安扶持著,這就是所謂的「安謐」。靈魂好似掃除他的情慾、願墓、野心 以及思念,這不是平日官能的休息﹔靈魂被負載到天主的臨在之前,如晨霧在朝陽之下一般。事實上,靈魂滿足地在愛中休息。
在靜觀的過程中,一般說來,天主是以短暫的方式開始顯示給靜觀者,靈魂只能短促地覺察祂,然後又依復常態。不過,靜觀者在洞察天主的臨在之後,再也不能以昔日的眼光觀看世界了。所以,靈魂不該試圖重溫過去所體會到的天主臨在的那些經驗與舊夢,甚至留連不放,因為那是回憶過去的恩寵,架構虛幻的情景而已﹔反而應該生活在對天主聖愛所抱持的信德中,等待祂的歸來。
在門檻那裡,靜觀者的動作與天主的動作已顯得很融洽,而當靜觀者一越過天主的門檻時,情況立即改變了:天主的動作不再在靈魂的隱密處顯現,卻公然地行動,以天主的方式伴同他、引導他、款待他。以往他走在信仰路上時,天主是靈魂所看不見的伴侶﹔但現在天主啟示自己,如一密友,以公子般的慷慨,朋友般的情誼,並以新郎般的情愛接待他。
神修默觀祈禱小組
目的:整裝待發,隨時儆醒,答覆召喚或與友同行,完成天主眼中完美的我。
態度:我們是神修路上的伙伴,願意互相鼓勵扶持,我們以飢渴慕義的心,神貧的態度,一起走真理與生命的道路。
修練:每天請用10分鐘讀聖經、15分鐘歸心祈禱或念耶穌禱文 (耶穌基督天主子,求禰可憐我)。
Beethoven Moonlight Sonata No. 14 in C-Sharp Minor Adagio sostenuto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