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修默觀祈禱小組2016年8月訊 ⊙⊙⊙
禰是葡萄樹,我們是枝條,離開禰,我們什麼也不能做。(若15:5)
八月默觀祈禱 (建德提供本月訊)
以下節錄《靜觀蹊徑》第一部 蹊徑,甘易逢神父著 明鏡譯
《靜觀蹊徑》初版於1968年問世,是最早討論默觀方法的中文書。
今天讀來,仍然是默觀生活的好指引。
從2015年十月份開始,我們陸續以這本書作為默觀月訊的材料。
第十一章 天主世界的展延
當天主向我們展開祂的世界時,我們只能默默無語地靜觀,只覺得天主的世界由四面八方圍繞著我們。有這種經歷的人,好似觸摸不可見的永恆,面對大自然、對自己都有奇異的感受,感受到天主臨在各處,活躍在萬物中,也感受到天主的恩寵,像似動脈中的血液輸給身體一股活力般,注入給靈魂一股生命。儘管如此,一切受造物表面上看來似乎毫無改變,人世也一如往昔繼續存在。可是這一切在人和天主的整個關係中,都有了一個新的深度和意義。
一旦達到上述領域,靜觀者就像盲者復明一樣,在另一個世界——天主的世界——上邁進,所以眼光清晰,能明察秋毫而不亂。漸漸地,他也不再流連於使用長久沈思的方式,而一個伸展至無窮奧理的念頭,為他來說已經是足夠了。這個念頭比以往所有的思忖,給予更多的平安、更多的喜悅﹔這個念頭永遠不會變得沉重,因為它不但依靠靜觀者,更是靠著奧蹟。
現在這種清晰的眼光,使各式的祈禱都變得很純樸,因此靜觀者可將心靈經久不懈地留駐在福音的一幕景色上。他以整個的靈魂凝視、奪得基督,明瞭到這並非幻覺,而是在長久靜觀下所成就的。這清晰的眼光,使整個靈魂的知覺變得細緻敏銳,由此而更接近天主。此時,他的行動非常簡樸,深思熟慮及百感交集等都化入靜觀之內,整個的人也融入靜觀的生活中。顯然地,這個過程與人類思想中返璞與合一性的發展過程有類似之處。
靜觀者永遠無法以自己的思考和努力達到此領域,因為唯有天主奧妙、含隱的方式,才能使人凝神和深化,全心全意地關注天主。換言之,靜觀不能只是人的單純動作,因為他無法單獨以自己的目光看見天主。他看見星辰,是由於它們所發的光﹔同樣地,他看見天主,是由於天主射來的光,天主是他內在的能力,使他能直觀天主。這也就是說,人若肯與天主的行動合作,他便會在天主的光明內看見祂。
天主的光促使靜觀者以信德窺見天主,因此他可發現自己的靈魂顯得更寬闊、更燦爛,同時明瞭達到這個領域的力量是來自天主。雖然當他注視其靈魂深處時,亦可發現一些感觸來自潛意識的深處,也可用心理學來解釋,但其信德會明晰地告訴他,這一切全來自更深之源——天主。何況在最高超的靜觀中,他更會發現其真正的深度,是來自他與天主的密切關係。這正是聖若望所寫的:「我們要相似天主,因為我們要看見祂實在怎樣。」
初入靜觀的人,認為天主的世界很玄秘,對它只有一個簡單而籠統的知覺。對他而言,天主似乎住在玄秘的一個世界裡面,安然無為,他既對此渴望深刻的凝神,因此不敢也不能作明確的祈禱動作。此時,天主的恩寵在其內光照他;此光明儘管微弱,卻使靈魂與天主之間和諧無間,當然,靜觀者必須溫馴順從,才能達到這個地步。
許多靜觀者,往往只停留在上述這個階段,而無法完全超越它。事實上,他們已經把握住靜觀的要點:在言語及感情層次之上,接觸萬有的天主。在此階段下,當他們深刻提神時,偶爾會更明確、更強烈地體會天主的臨在。初次有這種靈修經驗的人,可能會感覺已經到攀登的尾程了。
此時,靜觀者通常預感到一個新的世界將為他展開。但為了更向前邁進,他必須掙脫人性的枷鎖,在天主面前變得緘默無言,等到天主自己來開啟他
神修默觀祈禱小組
目的:整裝待發,隨時儆醒,答覆召喚或與友同行,完成天主眼中完美的我。
態度:我們是神修路上的伙伴,願意互相鼓勵扶持,我們以飢渴慕義的心,神貧的態度,一起走真理與生命的道路。
修練:每天請用10分鐘讀聖經、15分鐘歸心祈禱或念耶穌禱文 (耶穌基督天主子,求禰可憐我)。
Mendelssohn, Midsummer Night's Dream, Op. 61 – Nocturne (David Oistrakh, Lev Oborin, Sviatsolav Knushevitz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