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致力於中華新文化的建設



由於人類要求必須時常向前發展,中華民族也不例外。從仰韶,龍山文化時代以來,經歷商朝,周朝的典章文物制度到今日,在她一代一代新生命中,在其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各方面都產生了不同而嶄新的表現。也就是在每一個時代都有新的創造,以適應中國社會的新建設。雖然時代的意義屢有不同,但中國文化從最初就已有了它的特質,後來的新表現都是承繼傳統孕育而成;每一重要文化雖也受到外來的影響,但大體都在自己的範圍內發展。在二十世紀的今日全人類都遇到許多新的現象,無論在經濟,社會,科學及文化各方面已有愈來愈統一的趨勢,如果今日的中國要現代化,就必須參與全人類去思想新的潮流,去生活新的方式,去建設新的文化。然而假若只為儘快現代化,而以盲目、無知的態度去吸收全世界新文化,那麼下一代的中國文化就一定不會再存在了。相反地,假如今天的中國思想家、藝術家積極努力,不死板的復古,而本傳統文化的特質,去適應當代新情況,中華民族必能促進本身新的發展,並參與世界性的新文化建設。

很早以來,中國人就相信事物的泉源超越所看得見的表面,也就是有一種形而上的觀念。商朝的上帝,周易的易,儒家的上天。老子的常道,朱熹的無極等,這些不同說法是因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看法,但却保有著同樣的特質。聖經上說天主造了光後,一見光就認為好。而中國人就一直有著這種積極而正確的觀念,認為天地萬物都是好的,且又不停用融合的方式加以發展。

中國人又相信人在萬物之中有特別的地位,因他與上天有特殊的關係,他有一顆心,而在他心中有天道,如同聖經說天主造人是按照衪的肖像。故在中國傳統上一直重視人的價值,與做人的責任。論語:「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經過長時期的修養,才達到「仁」的境界,同時心中也充滿了對天帝的敬畏。朱熹以「學為聖人」為自勉勉人的座右銘,認為「格物致知」後才能算是聖人。說文解字︰「聖,通也」。書經傳︰「聖,無所不通。」或「於事無所不通。」這些觀念都非常高深而遼闊,都在表示成全之人需要瞭解所有萬物的性質與其相互的變化,認清他自己與萬物之關係。「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大戴禮哀公問五義)。因此聖人,必須協助萬物各得其所,使其本身達到最完美之地步,還能「與天地合德」(白虎通聖人)。中庸主張成全之人參與天地萬物之化育:「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中庸二十二)。

現代的人非常看重客觀的知識、科學的研究及技術的發展。但科學發展的結果,卻使他們發覺宇宙已不是他們的家,他們已與天地萬物失去協調相處的可能,對宇宙的起源不明不白,對人生的意義也覺得迷茫無所適從。因此今天的中國人必須勇敢面對現代人的一切困難與渴望,用新的方法新的態度,來發揮中國人固有的宇宙觀、人生觀中的基本特質。幫助全人類建立適合世人的新人文主義。

綜合上述,盡力了解中國文化,進一步發現基督之光,同情當代人內心的苦悶,致力於中華新文化的建設,參與全世界新人文主義的創立,知識份子的小會會員是無法推卸責任的。首先學文史的會員可多作研究比較的工作:靠基督之光分析過去的中國文化,找出其特質,看看那些貢獻有保存的價值,那些是為了適應當代社會的需要而生,現在可以刪除;現代新的世界潮流,又有那些是值得學習的,那些不合國情或道德要加以剔除的。

除此,有寫作等才能的會員,或以合乎中國人氣質的純熟筆調譯介合乎基督精神的外國書籍作品,或將自己信仰生命的純熟體悟以詩、散文、小說、音樂、藝術、戲劇等或論述方式表達出來。另外我們能集合各行各業會員的力量,設法看清我們現在的國情及社會的結構(農、工、商、兵、仕…各種人如何組成社會,他們如何生活),找出對我們中國人更好的生活方式,鼓吹之,以期演化成更理想,更合理的新中華文化。以上這些文化建設的工作,都可由我們透過社會上有益的刊物,以及其他大眾傳播工具(電視臺、廣播電臺)推廣。這就需要在這些地方工作之會員配合了。

(小會會員手冊pp.81-8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