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山下的天主教堂
王玉梅
天主教傳教士到屏東福傳已超過160年,台灣目前的社會環境和從前有了很大的差異,神職人員後繼無人,當地的年輕人也紛紛到外地打拼,只有一座座設計別出心裁、展現不同氣質的教堂,見證著來自歐洲各地傳教士們難以言說的大愛,和l無條件犧牲奉獻的熱情。屏東縣政府希望將185縣道沿山公路附近,具有文化特色,已成古蹟的老教堂串連起來,建立一條天主教的朝聖之路,因此動工活化了一些荒廢的天主教堂。如此不僅促進公路周邊的繁榮,也展現了屏東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等四大族群,和近年遷入的新住民,族群共存共榮的景觀和包容力。
(一)耶穌君王堂
1962年,建於萬巒鄉佳佐村的耶穌君王堂,因人口外移,荒廢多年、雜草叢生。屏東縣政府在得到高雄教區的同意後,著手整建佔地2千多坪的教堂用地,成立了具有教育意義的「可可園區」。目前屏東除了好吃的萬鑾豬腳,又增加了一項名產,即屢獲世界比賽第一名的巧克力。
保有原來樣貌,純白色的耶穌君王堂,在綠色的可可園區內,神聖又美麗,因此立刻成為屏東結合信仰與文化的最新景點。園區十分寬闊,除了可可樹還有綠油油的香蕉樹,原來結實纍纍的香蕉,是專門為小松鼠預備的,因為這樣可避免牠們破壞附近的可可果。可可樹為常綠喬木,農民大多種植在高大有遮蔭效果的檳榔樹下,大約二、三年左右即會開花結果,成熟的可可果有紅有黃,味道香醇。巧克力的原料來自橢圓形可可果中的可可豆,可可豆用香蕉葉包裹發酵,日曬後再烘焙。將去殼的可可粒研磨精煉調溫後,就可「注模成形」,好吃的巧克力就製作完成了,由於產量不高,製作過程繁複,因此價位居高不下。
2021年2月6日,「耶穌君王堂」舉行隆重的重新啟用典禮,主禮彌撒的劉振中總主教開心地說:天主是今在、昔在、將來也永遠在的全能者,希望耶穌君王堂再次發光發亮,成為遊客與天主相遇的地方,使更多人認識祂。教堂目前由杜勇雄神父負責管理,每月舉行彌撒一次,歡迎教友參加,也歡迎遊客到教堂坐坐,認識我們的天主和接受祂的祝福。教堂裡保留了原來的老祭台,其上還有道明會的會徽。記得梵二大公會議以前,祭台是緊靠教堂前面的牆壁,神父與教友都一同面向祭台,朝拜聖體和耶穌苦像。梵二大公會議後,祭台不靠墻,神父站在祭台的一邊,面對教友主禮彌撒聖祭,教友則面對神父參與感恩祭典。
(二)吾拉魯滋聖維雅納堂
2009年,八八風災重創泰武族部落,族人只得遷村。紅十字總會於莫拉克颱風造成災難後,至緊鄰萬金、佳平的台糖農場用地上,建造了百餘戶的永久屋,「吾拉魯滋社區」,供部落的災民居住。整建後的社區裡,有教堂、國民小學、活動中心、有機咖啡產業館等設施,是生活機能健全、獲獎多次的社區住宅。排列整齊的住宅區水泥外牆上,有著大大的彩繪壁畫,生動又活潑,是令人感到十分溫馨的社區典範。泰武村在日治時期,就種植咖啡和從事咖啡有關的行業,是台灣主要咖啡豆的產地之一。村民自創品牌在社區的咖啡屋展銷,若非當日來去匆匆,我們一定會坐下來欣賞美麗的風景,和品味在地出產的香醇咖啡。
2014年9月,「吾拉魯滋聖維雅納堂」祝聖啟用,教堂大門兩旁各有一位排灣勇士天使畫像,他們正氣凜然地護守著聖堂,非常神氣。立於大門右前方的聖母像,戴著美麗的花冠和珍貴的琉璃珠,正張開雙臂歡迎大家前來朝聖。左前方是滿戴排灣族頭飾,雙手合十祈禱的法國聖女維雅納的塑像,她身穿排灣族服飾,確確實實地做到了在地化。賴修女說,教堂內部裝飾的非常別緻,是教友和杜神父合作的成果。由於我們沒有找到聯絡人,無法進入聖堂,只得期待下次了。
教堂正對面,是享有優質教學環境的「屏東縣泰武國民小學」。泰武國小不但校園寬敞,環境優美,在某基金會的協助下,學校實施節能減碳設施,結合現代化的太陽光電,使該部落成為全方位的彩虹永續社區。這所以色彩繽紛的小石柱,阻擋車輛進入的泰武國小,據說還保有排灣族的母語教學,並以古謠傳唱聞名學界。遙望校舍牆上亮麗奪目的彩色壁畫,真為在這裡成長、接受教育的孩子們感到慶幸。
(三)武潭無染原罪聖母堂
武潭無染原罪聖母堂,初建於1964年。2016年,在舊有教堂基礎上,由杜勇雄神父領導改建。改建後的新堂光彩奪目,因為教堂開了許多面大玻璃窗,和屋頂的天窗。教堂内外有許多令人讚嘆不已的木雕作品,特別是祭台上方十字架中,有著天然裂痕的基督聖容。雕刻師就地取材,將其發揮的淋漓盡致,因為基督的苦難是撕心裂肺、驚天動地的。高大的祭台、慈祥和藹的聖母雕像,及聖母身後12星環上原住民的臉龐圖案等,都是杜神父個人的傑作。
教堂門前穿原住民服飾持劍的聖保祿立像,和教堂內基督門徒的樑柱,則是由不同的雕刻師傅完,成。據說門徒沒有具體的參考圖像,全憑雕刻師傅依門徒個性、特色,以族人為原型,自由創作發揮而成,因此各具特色。猜測雕刻的是哪位門徒,成為我們特別有趣的活動之一,其中手上抱著大算盤的,是曾任稅吏的馬竇。(l出賣耶穌的猶達斯也有雕像,立在教堂二樓。
(四)耶穌善牧堂/玉環天主堂
位於新埤鄉林邊溪畔的玉環村,是1955年由浙江省大陳島撤退來台義胞居住的地方。道明會德國籍貝滿神父,見他們生活清貧,不但長期提供一些生活物資,還回德國募款建堂,希望他們的精神生活也不匱乏。林邊溪河床的鵝卵石,除提供居民整建家園,也成為建教堂的重要石材。貝滿神父和全體村民一起撿石頭所建造的,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堡壘型石頭教堂」,雖經歷近半世紀的風雨,至今仍保存完整無缺。據說,德國建築師設計監造的善牧天主堂屋頂,由兩個上下相疊的三角形組成,這是台灣少見的折版建築,具有音樂廳的條件,目前亦列入屏東縣歷史建築。
我們到達玉環天主堂時已近黃昏,教堂大門深鎖,因此攝影留念後,就在教堂附近走走看看,希望能了解更多的事,但繞了一圈,卻沒有遇到任何人,可見人口外移的情況相當嚴重。教堂前有一個很大的廣場,斜對面是一基督教堂的廢墟,另一邊則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道場裡燈火通明,但亦無人,只是擴音設備正大聲放送祈福經文。1965年建造的玉環天主堂,現正名為「耶穌善牧堂」。
天主是「愛」,愛永垂不朽、愛超越一切。盼望重獲新生的教堂,再次發光發亮,展現更強大的生命力。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再次結伴前往朝聖。
ps. 謝謝司機劉肇聰教友,戴我們到屏東大武山下的教堂,朝拜感恩天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