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平法蒂瑪聖母堂
王玉梅
1953年興建的佳平法蒂瑪聖母堂,是台灣第一座原住民教堂,雖然和萬金聖母聖殿只有兩公里的距離,然而開教時間卻晚了近百年。教堂內外,不論聖像或雕刻家族人像的座椅,都飽含排灣族和魯凱族的傳統色彩,呈現歐洲與原住民工藝融合的完美成果,因此名列於「世界百大特殊教堂」。
屏東境內族群多元,萬金自古就有閩南人、客家村、排灣族部落居住,在地最原始的排灣族被認為是生番,長年居於弱勢,直到政府管制較鬆時,他們才會在下山購物後,到萬金教堂前的廣場稍為停留或休息一下。說來神奇,由於一個孩子生病,在萬金教堂受到關照,而開啟了傳教之門。因為孩子的母親,恰巧是佳平部落排灣族的頭目劉春美女士。劉女士十分感恩孩子恢復了健康,因此不僅自己接受天主教信仰,還積極地向族人宣講福音。領洗後她做了一個神奇的夢,夢到祖先要她帶領整個部落信主,因為天主將幫助他們翻轉命運,復興部落。劉女士不但勇敢地廣傳福音、帶領全族人信奉天主,更自己捐地蓋教堂。因為當時交通不便,由佳平到萬金參與主日彌撒,來回步行約需一整天。泰武鄉佳平村教堂落成啟用時,共有數百位原住民領洗,成為台灣天主教史上最多人同時受洗的一天,曾登上當時的國際媒體。
2014年動工興建,2018年落成的新堂,與舊堂僅一街之隔,包括規劃、設計和親自施工,全權由凱魯族杜勇雄神父負責。杜神父是屏東霧台鄉凱魯族人,26歲被祝聖為神父,曾留學義大利,對建築、雕刻、音樂等藝術樣樣精通。聖堂是天主的家,杜神父努力地使這個家呈現出溫暖、豐盛、美滿的氣息,期望參與彌撒聖祭的兄弟姐妹,多一分感恩和渴望分享的心吧。教堂入口兩側,立著精緻又極具氣勢的部落標誌,雕刻一男一女的祖靈柱。據說,設立祖靈柱是為了紀念,帶領部落信仰天主教的佳平頭目劉春美家族。目前展示的是複製品,正品收藏在國家博物館。大門上方是法蒂瑪聖母顯現給三牧童,半圓形的馬賽克作品,樓梯中間立著一尊聖母升天雕像,神聖動人。新堂的十字架和外牆一樣,均以頁岩設計,側面的牆上有許多小綿羊,非常可愛。頁岩是原住民部落的重要記憶,是界限的意義,象徵人與神相隔、人與神連結的地方。屋頂上方,用頁岩搭出的波浪形狀,象徵永生的水波紋,希望人們將來都能進入永生。
聖堂通往祭台的玫瑰金大門,是一扇令人感到十分溫暖的浮雕。門上刻有天父、聖母和腹中的聖靈感孕像。據說排灣族有一個古老的習俗,那就是早晨要聽報喜的鳥聲後才會出門,因此杜神父就將這個傳統融入他的藝術創作中。耶穌在母胎中、聖母在天主大愛的懷抱裡,這幅充滿溫馨和愛的圖像,令我難以忘懷。本堂溫神父如數家珍般,為我們詳細介紹祭台前的垂掛裝置,最上方是教會聖人的圖像,以及描繪:聖洗、堅振、聖體、告解、敷油、聖秩、婚配等,表達天主教信仰七件聖事的彩色玻璃片。祭台兩旁有四座高大的天使木雕,這四位天使的形象,除參考聖經若望默示錄,也融合了原住民的文化元素。右側牆面有石雕,記述東西方相遇的故事,刻著郭德剛神父、原住民頭目、包德良神父,和排灣族頭目劉春美女士等當時的主要人物。下方則是傳教士帶來的禮物:酒、鹽、糖、牛奶,及排灣族的魚、鳳梨、檳榔和山豬肉。欣賞這些有故事性的作品,使我想到歐洲教堂中,有教化功能的濕壁畫。
八盞向下展開的白色花束吊燈,來自德國,象徵真福八端,別緻又美麗。最特別的是,教堂裡的基督聖像和十字架,並不在祭台前,而是高懸在天花板下,人們需要仰望,才能看見祂。祭台旁邊穿著原住民傳統大禮服的法蒂瑪聖母像,和藹親切、雍容華貴,身上配戴許多珍貴的彩色琉璃珠項鍊。懸掛屋頂、色彩斑斕,畫著圖騰的琉璃珠球,每個圖案都各有特殊的意義,令人眼花撩亂。據排灣族古老的傳說,上古時期天地之間有琉璃柱通道,但有一天琉璃柱碎裂了,人們再也不能回到天上,為了與天家連結,人們因此配戴琉璃珠飾品。 琉璃珠與耶穌受難像相連結,因為耶穌是道路、真理、生命,靠著耶穌就能通往天家。
教堂內一千五百個頭像的家族人像座椅,雕刻的有趣又可愛,每一位都有著大大的眼睛,相信參與彌撒的人,一定會因此思念起自己的家人和祖先吧。在以前,原住民人形座椅,是為貴族準備的,現在人人都座在其上,因為在天主內,人人都珍貴、平等,我們全部都是天主所愛的子女。整座教堂精雕細琢、華麗炫目、令人驚嘆不已,實在需要較多的時間慢慢欣賞。
「萬金聖母聖殿」、「佳平法蒂瑪天主堂」這兩座風格迴異、擁有不同世紀情懷的教堂,在促進族群融合和東西文化交流上,所展現安靜的力量和發光發熱的美麗,都十分令人感動和難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