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命之慶 A Celebration of Life》
第十一回 基督 Christ

 

Anthony T. Padovano著 孫長安譯



生命何求?存在何意?功名利祿,人之所欲
在人生的大道小路上,人們摸索、尋覓、嚮往、追求的是些什麼?努力想要成就的是些什麼?

人們的理想和夢想都差不多,似乎是一樣的,或許可以說在人類大家庭裡,人們的心之所往,人生目的,目標似乎就是一樣的,不是嗎?

人有物資生活,有精神生活並不奇怪和異常,不能說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就是不現實,不務實的,於是就要把它從人的需要和希望裡刪除掉,也不能說它本來是無須有的,而認為它祇存在於人為的造作,是人「想」出來的,存在人自己設置和安排的體系裏。在現實生活中,(靈性)精神是人們用來定義或標注人生旅程的另一種方式。我們每一個人生來同樣都是要過日子,我們奮鬥的目標幾乎都是一致的。

若問人們生命中最希望的是甚麼,這個問題多是在半認真半輕鬆的情況下提出的,而人們的回答往往是很表面的。但即使問得很認真,只要提問者不是熟人,不是靠得住的人,人們也多半不會用心裡的話做回答。畢竟,這個問題讓我們很難給出表裡如一的回答,很難受得起一問再問而不改其口。於是,為免於受窘,人們的回應多是避重就輕,給出看起來合情合理的回答。雖然人們都知道這一直是縈繞在心,困擾不去問題。對這個問題,自己對答案尚未拿定,胸無成竹。所以,如果提問的人或是提問的時機不恰當,人們多是三緘其口,或避重就輕地回應。

因此,在這樣的情境下,人們多是給出大家想法相同,想當然耳的回答,好能用以防護他們不為人知的「自己」。於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回答不外乎財富或權力,或青春或美貌,名聲或享樂。

其實,這樣的回答,其本身,也沒什麼不好,沒有不對。它們是符號,是可用來表露人心裡更深層次需求的表像。財富或權力的需要是心中缺乏安全感的體現,於是希望藉由財富或影響力來獲得安全。青春和美貌,或名聲之需要,是為要在人際關係中增進別人對自己的接納及好感,增加吸引力為我們贏得他人的關注,而且這些並不須要太多的努力就可以獲得。對於享樂之需要也是對生活不滿意的一種反映。

這些浮現在表面,人人適用的答案,是用來掩飾我們內心對安全,受人接納,自我滿足,或其它之需要。

人生方圓,表裏表外
雖然我們知道財富和權力給人的安全感是有限的。然而,經歷長年的不幸福,不足和貪婪,癮癖和背叛,冷酷和財富的氣勢凌人,都讓人不知不覺地相信財產可給安全帶來保障。儘管各有負面之作用,但金錢和權力的利益確是能為人提供舒適的生活。

我們知道,美貌能讓人感覺興奮,它可以讓我們具有吸引力,雖然它無法恆久。我們都曾經年輕,雖也經驗困局,但確是知道青春少年時光的美好。成熟後,蛻去了青春期的困惑和問題,人在態度上變得優然穩定和自我接納。

名聲同樣給人有正面和負面作用。它使人處處受擁戴,歡迎,但也使人無法享受孤獨。名聲迫使人要重複扮演使其成名之角色,或保持已求得之名聲,雖然或會因此隱瞞,犧牲了未能揭露的真實自我。名聲帶來人氣,引人注意,儘管時間總會使它趨於淡薄及至無聞。於是,為了保持人氣,人便要想方設法引發人們的好奇心。在享受名氣時光裏,雖難免隨名氣而來的騷擾,而名氣也是易脆的,容易變遷的,於是,我們須要時時提心,兢兢業業,努力以赴。這讓我們不免懷想不受干擾,清靜的私生活,結交無關名聲,而接受我們的人。

享樂能給人短暫和一些滿足。但終究不能永遠用它來排除孤離感,滿足內心,或精神的需求。享樂的效果有局限性,凡生物和人在精神上先天就有受造的設定。大體而言,享樂是會逐漸乏味,然後變得令人不快,惱人。

以上說明了這些看似表面,浮面的需要,但卻絕非膚淺,因為它們恰恰顯露出人心裡深層的需要,並無不當。

然而,若是在朋友或情人間提出這問題,他們的回答就很不同了。在初時,對這些項目;金錢與權力,美貌和青春,名聲,和娛樂,大家多是附議的,人們的追求脫離不出這些項目,所以,聽到這樣的回答,大家不覺意外,聽了也多是報以笑顏,或互開玩笑。會有這樣輕鬆反應的場面,其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以這些做目標雖是人云亦云,但也是無可厚非的,另外原因是因為他們懷疑即使得到實現,其帶來的好處也是未必盡然或是虛有其表的。

但要他們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他們多會開始加上些別的目標項目,在此一時刻,聽了這些回答,他們不再微笑或聳肩膀了。於此,他們很肯定「愛」是他們想要的,在生命中愛比其他什麼都重要。或者,他們可能會連名道姓地說出來,誰的愛對他們是很重要的。可能還會告訴我們,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給他們更多一些愛,或是說他們更愛他們的配偶。他們可能會坦言他們從來沒有從父母獲得他們所需要的愛,或者,他們心感內疚未能有足夠的愛回報父母的恩情。在這一點上,沒誰能笑出來。

在這種情景下,我們可以想像人們會告訴我們說,他們希望會有人向他們保證生命不是沒有來由的,他們的生命肯定是有意義的,他們的存在會使世界又好了一些,他們的言行會留給人們感激和緬懷。

於此,我們在問自己,生命何求?存在何意?

我們聽到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痛苦的害怕。我們可能會聽到人們不願看到親人遭遇不幸和死亡,或者,人們會心甘情願替代,承受親人的痛苦,但無論情況如何,都會有人說,他們擔心自己在濱臨死亡時無法正面應對生命慢慢逝去的過程,無法承受所有發生在其中的痛苦。

於此,我們在問自己關乎生命之需(何求)的事。

在此,作者要談及世上的和平和我們自己在世的平安。我們若是秉持此一意識來與他人相遇,交往與連繫,這可以使人對正義終究有一天會彰顯於世界,能夠時時保持著希望。他們是多麼希望沒有戰亂的日子,社會裡沒有貧困的人,沒有兒童被忽視或死亡,沒有飢餓和流浪路宿的現象。

這愿景變得生動,發人深省:愛與平安使生命有了意義,這憧憬促使人們尋回了受造時之初心,人類回復了大家庭一體的心靈。在這樣的緬懷和希望裡,在這樣的愿景和渴求下,不免讓人觸動心神,真情流露,無法掩飾。

財富和權力在這一刻裡只是粉飾,變得庸俗。財富和權力不能帶來給人這樣的世界。美貌,青春和名望似乎與之格格不入,無法立足。如果認為享樂可以用來建設這樣的世界,更是尷尬,令人無法接受。

內心的渴慕‧愛、平安、憐憫
人有物質之需,近世紀來由於理學日興,科學進步,使得物質生活日益完善,心中所求多可由物質予以回應。相形之下,精神生活則日漸貧乏,但內心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更為渴慕,精神要有寄託,要能安頓。有人說生命太過苦短了,哭著來又哭著去,怎不令人傷感,或,有人說生命是出於神聖,是上蒼的恩賜,天生我才必有用,此乃生命的自然與實質,無憾無缺。但是究竟如何?我們不應人云亦云,等閒視之,淡然處之。

我們生活的文化使我們容易放鬆了警惕之心,虛妄地以為要能夠有幸福,必須要有財富、權力、美貌、青春、名望、和享樂。但是,若是將「生命中最好的是什麼?」放在朋友間做交心敘事時,以上的事項多不會被排放在表單的前面。那些雖然也都很不壞,都極具吸引力,它們多少都附和我們的生活需求。但「在生命何求?存在何意?」的撫心之問下這些卻都是有所不及。我們每個人真心所求都超過了這些。

我們是在尋找可靠的人,信念,好來寄託精神方面的渴求。我們探究,想要知道愛的出處和意義,生命與平安,正義的本義與憐憫,等,這些要如何明白?何處得求?我們需要有人給予我們信靠的承諾。

譯者加注:
•.正義和憐憫:正義與憐憫相伴;天主出於憐憫(sola gratia)的正義。正義最直接的意義:在社會上要所有人得到公平和正確的對待,並且要以公平和正確的對待所有人。 這是對「人」的態度,更準確的說,是對不幸者、受苦者的憐憫心。

福音書裡的耶穌基督正就是這人。

有些人對這個答案卻顯得猶豫不決,為什麼呢?有人覺得福音的記述是人為刻意的斧鑿之成,此乃原因之一,另外原因就是因為有人在宣講時未將己心比照基督的心,未將基督對人的關注推及於人們身上。我們確是需要福音,但不是徒有「教會外表」的那一套。我們願意是世界的一部分,完全浸存在其內,但不屬於它,也不受它所困。我們希望屬於我們自己的意願,前來教會並非被迫的義務,並非祇會依照堂區行事曆過活。

我們不僅需要同眾人在會堂裡聽講福音,更要能放下自己,靜下單獨地與聖言相處,以心讀它,與之交通,祈禱,進入默思和靜觀。

或許可以肯定地說,再沒有誰的愛能比基督表現的愛更大,更強,更有力。所有懷著愛意,舉心期待的事,盡呈現在祂教導的核心,彰顯在祂生活的行徑上。我們眼見耳聞祂那令人驚奇,無盡的寬恕,和豐富沛然而來的憐憫與慈悲。當然,最大的事是,祂更要我們彼此相愛,如祂那般地愛我們。

我們在基督內相遇,祂要我們真心實意過日子,不草率,不膚淺。祂承諾在祂內生命是永不止息的。福音中記述說基督接受了死亡,並且戰勝了死亡,死亡再也不能控制他了。 耶穌出生入死又復生是很有說服力的見証,世人很難不認同唯有耶穌才能成就這顯然不可能的生命轉化。

譯者加註:
基督死而復生了,正是為作生者和死者的主(羅十四9)
基督戰勝死亡,因著他的復生,正是為作生者和死者的主(羅十四9)。
7因為我們中沒有一人是為自己而生的,也沒有一人是為自己而死的;
8因為我們或者生,是為主而生,或者死,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生或死,都是屬於主。
9因為基督死而復生了,正是為作生者和死者的主。

正如保祿宗徒在 ... 基督已經從死者中復活了,就再不會死,死亡再也不能控制他了。 基督戰勝和轉化了死亡, 死亡是人在世生命的我們不能控制它卻又無法逃避, 還必須接受它。 ... 基督接受了死亡, 並且戰勝了死亡, 把人類的' 最後大敵’ 克服了。

我們在基督內相遇,每當我們身陷苦惱,不明白為什麼生活中要身受困擾與紛亂,祂每次都與我們相偕相伴的。基督安慰我們,祂要我們知道一切發生於我們的事情,天父都知曉而且給予關注。天父要愛子耶穌捨棄生命來救贖我們的生命。祂教導我們在生活中學習取捨與選擇的自由及掌握其意義,祂要我們珍重生命,看重每一個生命,尊重每個受造物獨特的天性,和其無可替代的價值。

人心裏充滿甚麼,人的口就説出甚麼,人心使人腐化墮落。耶穌保護人的心,勝過一切 (功名利祿) 的保衛。基督賜的平安,超過整個世界事物可以給我們的平安,祂的平安超越人的理解,卻又盡入人心,使之滿溢無缺。

譯者加注:
斐理伯書 4 : 6-7
6 你們什麼也不要掛慮、只在一切事上、以懇求和祈禱、懷著感謝之心、向天主呈上你們的請求; 7 這樣, 天主那超乎各種意想的平安, 必要在基督耶穌內固守你們的心思念慮。

基督所應允的樂土天地,是給所有的人安居樂業的,在時辰來到時,這將得以實現,到時所有的眼淚,哀傷都將過去,傷痕癒合,生命不再受死亡控制,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看顧和受到尊重。

基督要求我們不要把財富或權力,美貌或青春,名望或享樂用來作為生命可以信靠的根基。這一點,我們盡都知曉在心,唯是來自天上的智慧和恩寵纔可信靠,它是真理之本身。

譯者加注:若望福音 1:17
因為法律是藉梅瑟傳授的, 恩寵和真理卻是由耶穌基督而來的。

藉著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內,生命的救贖和成全
於是,可說在生命中生活的大道小路,大街小巷裡,我們所尋思覓求的就是基督,祂存活在我們所有人之內,與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一體的。我們致力奮鬥和搜索的人生希望,業已經由基督成就,實現於世,揭示給了世人。於此,世人或願意將基督銘記於心,因為祂活出了所有人對生命的渴望,也許可以說,祂以身作則代替了我們,向所有的人証明生命的成全,只要跟隨祂,在祂內,我們每一個人才能夠實現自我的生命。

在前回章節,第十回裡,我們說教會團體藉由聖體聖事使人們在基督內成全合一。同樣,在感恩祭禮時,基督不僅是在我們之內,我們更是藉著餅酒,領受祂的滋養,育化長成為基督。這即是說,正如食物是經由奇妙又特別的方式變化而使能夠吸收成為我們身體的各部分,也即是如此,基督將祂的臨在蘊形於餅和酒成為在我們內的存在。在聖體聖事時,基督將祂的聖神給了我們,使我們在祂內成為祂身體一體的部分。



Print Friendly and PD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sc 的頭像
    ccsc

    神修小會的共融園地

    cc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