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系列(四) : 「觀察」- 人生舞臺 (下)
楊世弘
現在我們來談談,什麽叫做苦吃得不夠多? 怎麽樣,才叫苦吃得夠多了 。
在我們進入這個看似燒腦(我覺得至為關鍵)的課題之前,我邀請你,暫時的放下你的思考。這個課題是不能被「理解」的,然而,我邀請你,用你的心去「體會」,去「領悟亅。「心性」的內涵是不在「邏輯」的範疇裡的。你和我一樣都吃過苦,只要你願意暫時放下頭腦的運作,你一定會懂我下面要說的。
吃苦和吃飯是不一樣的, 也不是說,我們這輩子吃了幾千鬥米叫做夠了。苦吃得夠多了, 這個夠多了,不是在說數量上的事,而是對苦的體驗和領悟(參透)。我們敢不敢這麽說,或著同不同意這樣的説法: 我所經歷的苦,其實都是虛幻的,它只不過是我把我的自我抱/抓得太緊,以為我是真實的存在。一旦我把那個我留在舞臺上,這個我回到觀眾席,我就會看懂。(待會在文章的後面,我會給你一個實例。)
我們生活在一個軀體內,「痛」是必然的,「苦」是我們給「痛」的一個詮釋。更直白的說,「苦」是可以選擇的,甚至是自找的,更是我們成長環境的文化和集體潛意識教給我們去做這樣的選擇/認定, 把「痛」和「苦」看成同一回事, 再把自己和苦牢牢的綁在一起。因為大家都這樣做了,我們也就接受了這樣的選擇/認定是對的。
在「非暴力溝通」系列(二), 我講了一個印度的小乞丐的故事。他是一個大約六或七歲的小男孩,抱著他的妹妹(我猜),在火車站的月臺上乞討。那觸動我的畫面是要我給他的妹妹東西吃。我也看到像似他們父母年紀的人,抱著破破髒髒的氈子睡在火車站人行道的辺上。現在,我們要把這個故事拍成一部電影。因為這是我的親身經歷,我自願去當這部片子的男主角,就是這個小男孩乞丐。
在拍片的過程中,我唯一的心願和專註,就是真真實實的,從裡到外的表達這個小乞丐的穿著, 動作,眼神,體態,情緒和感受等等。成為一個演員,我徹徹底底的忘記我自己,唯一尊從的,就是導演給我的指示。(拍片不同於舞臺劇,我們不能討好觀眾,我們也沒有掌聲。唯一有的,就是忘記自己,一五一十的服從導演的安排和指示。)
好了,現在我再一次的邀請你,慢慢的閉上你的眼睛,做一個深呼吸,去體會,我剛剛說的拍片子,小心哦! 它不是拍片子,其實,它是我們真真實實的人生! 不論這輩子我被安排的角色是什麽,是乞丐也好,是癡呆也罷,是殘障也行,我只有一個心願,真實的且順服的扮演好我的角色。有一天,如果我接受也順服了這樣的體會和領悟,大致來說,是苦吃得夠多了。(我們也懂的,為許多人寧可繼續天天多多少少吃些苦,也不願意看到自己苦吃夠的一天!)
從創傷,療癒,到吃苦,我說了這麽多,這些東西和文章的標題「非暴力溝通」,以及非暴力溝通中所說的「觀察」有什麽關連?
在「非暴力溝通」系列(一) 的最後一段, 我提到 “當「非暴力溝通」開始在坊間廣泛的被學習運用,大約是20年前,當我開始學習「非暴力溝通」的時候,已經50歲了。當時,對於「觀察」已經有初步的經驗了, 也有了基本的自我「連結」(Self-realization)。因此,為我「非暴力溝通」的學習, 是建立在過去心理和心靈學習領悟的基礎上,它不是全新的概念。” 為我學習「非暴力溝通」的動機不是為了解決人際關係或溝通上的困難,而是創傷的面對和療癒,以及人生基本課題的修行,如何在「非暴力溝通」的氛圍和平臺上展現出來!
在「非暴力溝通」中的「觀察」指的是, 放下「評斷」,去觀察「感受」和「感受」背後的「需要」是什麽。(我們的文化和我們的習慣,經常是不只評斷他人和自己的行為,同時,為我們的「需要」,也給出了道德評斷。)接著,我們如何透過「請求」去表達你我所看見的「需要」,在溝通的過程中,找到一個策略去滿足你我共同的「需要」。在這亇環節中,放下「評斷」幾乎是許多學員最難跨過的坎。然而,當你的苦吃得夠多了,「評斷」就自然放下了!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主軸 一 「觀察」, 「感受」, 「需要」, 和 「請求」。在「非暴力溝通」系列(一), 我給了它一個子標題,叫做「始於觀察,且終於觀察」。雖然在坊間可能比較少被提到,其實, 「非暴力溝通」有很深厚的靈性修持內涵。最近,我參加了一個國內的線上工作坊,已經把 「非暴力溝通」的「觀察」和正念 Mindfulness的「止。觀」做了緊密的結合。在系列(一)的最後,我也說了,我要用更長的篇幅來談「觀察」這門功課。許多的難題始於觀察得不夠徹底真實,許多的答案,也都埋藏在觀察的背後。
「非暴力溝通」是與生俱來的生命言語,是小孩子都會的。只是我們成長環境中的文化和集體潛意識教給我們的東西遮蔽了這個天性,至使我們和孩子們越長大越不快樂。我很同意最近我聽過幾位非暴力溝通的培訓師所說的: 學習 非暴力溝通本身不是難事,難的是清洗unlearn過去所接受的不健康的文化教導。我把這個清洗的過程歸納在「觀察」的功課上。意思是我們得重新審視我們既定的信念,價值觀和想法。
這個從「觀察」到「參悟」的修習,會改變我們對事情的「感受」。同時,我們許許多多的「需要」會在這個修習的過程中,得到深刻的滿足。希望在未來的篇章中,我可以做出更細緻深刻的分享。
當我們漸漸的累積融合所參悟的果實,我們自然發現它是一個園,在這個園上的任何一個點都可以是起點,也可以是終點。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把我的分享稱為一個「系列」,在這是「系列」中,你會發現我在不同的位置上重覆同一亇領悟,意思是那個領悟必須在任何位置上經得起考驗而且融通。
雖然有讀者的共鳴,我會感到高興,不過,寫作的原始動機是為修習和耕心。它也是生活的一部份。我相信一個人用什麽態度去度每天的生活,他也會在那樣的氛圍中死去。寫作也是為那一天的到來做好心靈的準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