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 主耶穌之道一以貫之

不知道主內的兄姊們有沒有想過,如果主耶穌問我們:『吾道一以貫之?』應該如何引用福音中的話來回應主耶穌呢?

你會回答: 「唯」呢? 還是答: 「研究中」呢? 如果你能答:「唯」,這篇文章就不須要讀了。如果你答: 「研究中」,這篇文章可能有參考的價值。

新約聖經包括福音書,目前的原文都是希臘文,而主耶穌當時在巴勒斯坦的福音傳道,其文化宗教背景是兩千多年前的猶太文化,講阿辣美/希伯來語。我們若不儘可能的回朔到當時的希伯來文字與文化來瞭解,而想完全掌握主耶穌宣講的天國訓義的原旨,是相當困難的。

主耶穌與洗者若翰的傳道宣講都以「天國就要來臨了,你們 ...」為開端。《瑪竇福音》的作者把主耶穌宣講的天國之道訓義大都集中在第五到第七章裡。《路加福音》比較分散,《馬爾谷福音》只記載了幾段天國的比喻。當我們研讀主耶穌的福音宣講時,會感覺文字脈絡斷斷續續的,不是很有連貫性。然而當我們多讀幾回,就會覺得耶穌所講的訓義似乎有一個中心觀念,想去綜合這個觀念,卻不是那麼的能一語中的。

其實《瑪竇福音》從第五到第七章的編輯是相當連貫,中心議題十分清楚。只因為我們沒有當代猶太希伯來文字與文化背景,沒能掌握這個中心議題,連貫性也就讀不出來了。

對猶太人而言,只有「義人才能進天國,面見天父」,只要讓自己的腦海裡深深地刻上這個觀念,讀福音書就容易得多了。也就會發現主耶穌宣講的天國之道訓義就是一個「」字,是「上主的公義之義」,不是人定的,不是當時法利賽黨人定的「義」。

討論這個主題,我們得從希伯來文צדקה(音tzedakah) 說起。當我們去查目前的希伯來文字典,就會發現צדקה(tzedakah)英文翻譯為 Charity,中文是「善行」的意思。

不過當我們查史特郎聖經文字編匯(Strong's Concordance),צדקה(tzedakah)是 righteousness(136), righteous deeds, righteous acts, righteously, righteous, right, rights, honesty, justice, merits, vindication。沒有一個有「慈善、善行」的意思。也就是說在舊約文字中,這個字出現過157次,幾乎都是作「公義、義行」解,這挺讓人覺得一頭霧水的。

然而如果我們查另外有一個צדקה(tzedakah) 同字根的字צִדְקָה(tzidkah)編匯上頭的說明是:阿辣美文(Aramaic),有兩個意思:beneficence 慈善; righteousness 公義。同等於希伯來文的 צדקה(tzedakah)。

在舊約經文中,這個阿辣美文只出現在達尼爾先知書裡(4:27) [該書以阿辣美文書寫],然而在猶太塔木德典籍(Talmud)及拉彼著述(Rabbins)中則常出現。其實後來的這些文典中,צִדְקָה(tzidkah) 當「beneficence 慈善」解的居多。這就為什麼我們若要查希伯來文צדקה(tzedakah),現代的希伯來文字典的解釋是「善行」的緣故。

而在耶穌的那個時代,舊約經文早已完成,人們都講阿辣美語。當時這個字有雙重的意思:「beneficence 慈善」和「righteousness 公義」。原因是tzedakah 這個字的字根tzedak是「公義」的意思,而ah是 Yahweh/Jehovah 上主雅威的縮寫,tzedakah真正的意思是「上主的公義」。到了猶太人被流放巴比倫之時,這個字的意思有些衍繹。由於猶太民族性是說了就得做的,「tzedakah上主的公義」是個重要觀念,要把這個觀念具體地體現在生活上。因著上主公義公平地賜予個人,甚至其所創造的萬物,其精神是「慈善均施」。參見達尼爾先知書(4:27)前後文意。所以在這個時期之後,當猶太人說tzidkah的時候,有著雙重的意思,既是「上主的公義」又是「慈善樂施」。福音上的文字雖然是希臘文,但是如果我們想逆朔回到阿辣美語的說法,這兩個意思都得逆回到同一個阿辣美文tzidkah。

較為古老版本的希伯來及阿辣美文字典也可查到類似的資料與解釋 (Hebrew and Chaldee Lexicon by Friedrich Wilhelm Gesenius [1846],701–703頁)。字典上阿辣美文 tzidkah 還有另一個解釋「Liberality 無止盡無代價地分施」,也是十分重要的字意解釋。

在《瑪竇福音》第五章的最後,耶穌說:「所以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瑪5:48)。這段話在路加福音中對應的文段是「成為至高者的子女,因為衪對待忘恩的和作惡的人,是仁慈的。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路6:35-36)。便是在這種文化思維背景下,對同一希伯來/阿辣美語文句來源,福音作者有不同的希臘文詮釋翻譯,當然也就擴及到其他文字的翻譯。

因此在福音中所有的「義(德)」、「樂施」、「慈善行為」,其希伯來或阿辣美文原意都是「上主的公義 + 慈善樂施」。

瑪5:48是《瑪竇福音》該章最後一節,接下來(瑪6:1),耶穌又回頭談「行義德」應有的心態:「當你們行仁義不要叫他們看見。」

你們應當心,不要在人前行你們的[仁義],為叫他們看;若是這樣,你們在天父之前,就沒有賞報了。(瑪6:1)

再接下來三節中 (瑪6:2-4) ,耶穌諄告人們「慈悲行善」不應有炫耀的心態和作為,所用的希伯來或阿辣美文何和「上主的公義」是同一個字眼。

所以,當你[慈悲行善]時,不可在你們前面吹號,…(瑪6:2)

當你[慈悲行善]時,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瑪6:3)

好使你的[慈悲行善]隱而不露,… (瑪6:4)

這一大段的說理結束前,耶穌總結了一句話:「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祂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瑪6:33)

福音中(瑪6:2-4)及(格後9:9)共四處,tzedakah 希臘文得翻成 ἐλεημοσύνη,中文翻成「慈善樂施」。其他的 tzedakah 希臘文得翻成 δικαιοσύνη,中文翻成「上主的公義」。

所以《瑪竇福音》五、六兩章都是圍繞著tzedakah來解說,即使沒有tzedakah 這個字的其它文段,也在闡釋相關的觀念與應有的行為。

眼睛就是身體的燈。所以,你的眼睛若是健康,你的全身就都光明。但是,如果你的眼睛有了病,你的全身就都黑暗。那麼,你身上的光明如果成了黑暗,那該是多麼黑暗!(瑪6:22-23)

也是在談樂施與吝嗇方面的事,因為猶太人一聽到「美善的眼」就會自然的領會其言下之意是「慷慨樂施」,聽到「邪惡的眼」就能領會「吝嗇貪婪」的意涵。(參閱拙文〈新舊約聖經中「美善的眼」及「邪惡的眼」意何所指?〉http://www.tianzhu.org/tw/tz_belief.php?sp_id=%3C?=$sp_id?%3E&art_id=857

tzedakah上主的公義這個層面的意思,耶穌在這兩章福音中也給我們解說得很詳盡。要做一個天主眼中的義人,「慈悲行善」當然是必要的,還應「安貧謙素」,「溫和良善」,「心靈潔淨」,「締造和平」,「不怕為義而受迫害」,「做世界的光」,「中直無妄念」,「愛迫害你們的人」,「勤向天父祈禱」,「用心去做有天國價值的事」,總結為「如同天父般的成全」。

當我們瞭解到這個關鍵字的文字背景及其關聯的意思,讀福音的這些章節就會有連貫性。

二· 領悟奉行真正的「上主的公義(義德)」:

《瑪竇福音》第五章二十節,也有一句話提到「上主的公義(義德)」。

我告訴你們:除非你們的 [義德]超過經師和法利賽黨人的 [義德],你們決進不了天國。(瑪5: 20)

《瑪竇福音》這段話之後的兩章,主耶穌的訓義幾乎全都在銓釋說明,天國福音的「義德」與當代經師和法利賽黨人所倡導的「義德」的不同之處。這要回到當時經師和法利賽黨人所倡導的「義德」,及他們做為猶太宗的領導者的所作所為說起。經師和法利賽人所定義的「義人」除了必須守猶太宗教的一切律法(Torah,包括守十誡、守安息日及相關規定等)之外,還必須在財物上施善、每日祈禱三次(包括晨頌、晚頌)、每個星期守齋兩次。並發展成公開的宗教形式行為。

耶穌在這裡的話為什麼會提到「進天國」呢? 因為當時的猶太人都被教育成相信經師和法利賽黨人所教的教理,人們相信如果有人能做到他們所定義的那種義人,這樣的人必定能進天國。也因此,某些有識之士就諷刺說(或許有人真的相信): 如果天國上只有兩種人,那便是經師和法利賽黨人。主耶穌當然也不認為他們所灌輸給人們的教理是正確的,所以才會說出瑪5:20這樣的話。並在後續的章節中詳加說明。

《瑪竇福音》第五章第二十一節到四十四節(瑪5:21-44) ,共二十四節之多,主耶穌談了一系列與十誡相關的道理。句句都在說明「天國福音的義德」比「守十誡」還要要求人們做得更完滿,更肖似天父的聖善(瑪5:44-48)。

第六章第二節到第四節(瑪6:2-4),便在糾正當時大張旗鼓地「施善」作為。

第六章第五節到第八節(瑪6:5-8),便在糾正當時當街作秀式地「祈禱」行為。

第六章第十六節到第十八節(瑪6:16-18),便在糾正當時深怕人不知地「齋戒」行為。

也就是說,耶穌講完「真福九端」之後,後來的第五、六兩章的訓義,全部都在糾正當代猶太人對「上主的公義(義德)」的認知。告訴群眾們,經師和法利賽黨人所教導的「義德」不足以進入「天國」。現在「天國就快來臨了」你們要「轉變認知來明悟(希臘文μετανοέω 」,重新學習認識真正的「上主的公義(義德) tzedakah 」。

當我們貫通了主耶穌在福音中所講述的「上主的公義(義德) + 慈善樂施」訓義精神,和瞭解猶太社會的強勢宗教背景,就知道耶穌要人們改變什麼了。是從當時人們被引導的不夠正確的觀念心態改變回到最原先「上主的公義(義德) + 慈善樂施」的本意。如此一來,一個人的心態與從心靈所發出的言行才能一致,才能配做天國中的一份子。

在猶太社會裡,宗教約束力非常強,人們的生活舉止都被嚴加規範。在這個時候,耶穌卻向人們急切呼喚「天國臨近了,你們要μετανοέω」,這個希臘文的原意是那麼的清楚「轉變(meta) + 明悟(noeō)」,卻要翻成「(對於倫理之罪的)悔改」。那是最初的幾個世紀時,西方教會的解經教父們不完全瞭解所致,沒聽過耶穌講道的保祿也要負點責任。

福音中的希臘文ἁμαρτωλούς一字,相當於希伯來文的הִטָא'ם (音 khatawm),原意都是「迷失、目標錯誤的人」,卻偏偏要翻成「(倫理道德性)之罪人」,也是同一個解經性的翻譯問題。

耶穌在福音中的訓義及比喻裡,明明講的那麼清楚,你們「迷失、目標錯誤」了,去天國的道路不是那一條,要轉變回歸到真正「上主的公義(義德)」的道路來。

恭喜所有能明悟「上主的公義(義德)」的準義人,主耶穌從來都不看待我們是「罪人」,只是有時在人生學習的道路上「迷失、目標錯誤」,修正回來就可以,這是他的仁慈福音。

但是大家得做點功課: 怎麼從福音訓義中來證明主耶穌所講的是「迷失、目標錯誤」還是「罪罪罪」? 才能說服自己,說服所有的基督徒,才能把主耶穌真正的「上主的公義(義德) + 慈善樂施」福音正確地傳給人。

三· 天父的國度 和 天父的義德

有了這樣的瞭解,讀主耶穌的山中福音訓義講述中,就會發現「天父的國度天父的義德」這個主題起於 瑪5:1-20 告一段落於 瑪6:33。抄錄如下:

除非你們的[上主的義德]過經師和法利賽黨人的[上主的義德],你們決進不了天堂的國度。(瑪5:20)

你們先該尋求{天主} 祂的國度祂的義德。(瑪6:33)

而這兩節之間的《瑪竇福音》及第五章前半 (也就是全部的五、六兩章)都是圍繞著「上主的公義(義德) + 慈善樂施」來解說。除此之外,新約福音中多處所稱的「義人 [希臘文δίκαιος (音dikaios)]」,也都是對合乎這個標準的人的美稱。比如:

那時,義人回答衪說:主啊! 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饑餓而供養了你,或口渴而給了你喝的? 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作客,而收留了你,或赤身露體而給了你穿的? 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患病,或在監裏而來探望過你? 君王便回答他門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34-40)

再次重複前言,在福音中所有的「義德」、「樂施」、「慈善行為」這樣的字眼,其希伯來或阿辣美文原意都是「上主的公義 + 慈善樂施」。

《瑪竇福音》作者用字是相當有考量的,瑪6:32-33這兩小節正確的漢文翻譯應該是:

…你們的天父原曉得你們需要這一切。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祂的國度 (mal’kuth) 和 祂的義德(tzedakah),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

福音作者之所以標出「天主的國祂的義德」,除了具體表達這兩個重要觀念的相依存性,另外可能是因為希臘文的「δικαιοσύνη 義德」不能表達出阿辣美文的「上主的公義」中「上主的」這個重要的所有格字意,所以在結束這段福音講述之前,特別說明不是人所定或被歪曲的「義德」,而是「祂的義德」。漢文思高聖經版本翻成「它的義德」是不正確的翻譯。漢文在這裡請翻成「天主的國祂的義德」,才不愧對瑪竇福音的作者,他用心良苦地想要把「上主的公義」的完整的意思表達出來。同時也強烈暗示「天主的國祂的義德」是須要同時追求的,要進「天主的國」與遵循「祂的義德」是分不開的一體之兩面。目前全世界存在的兩本最重要的且最早的(第四世紀)聖經手抄希臘文版本[1, 2],在這一小節都沒有希臘文「τοῦ θεοῦ 天主」這個字。許多最新修訂的聖經譯版也都以此為準,如是漢文得翻成「祂的國度祂的義德」。

《路加福音》中也有十分接近於這兩小節的文段(路12:30-31):「…因為這一切都是世上的外邦人所尋求的,至於你們,你們的父知道你們需要這些。你們只要尋求祂的國,這些自會加給你們。」沒有提到「祂的義德」。

《瑪竇福音》的編者對向是猶太人,作者肯定瞭解猶太人的這些思想背景與「天主的國 和 祂的義德」相依存的觀念,所以他的編譯,就必須讓猶太讀者感受到精確到位的表述。也就是說對猶太人來說,若要成為天國的一份子,就須要具有完備的「上主的公義(義德)」之條件。

最後願用主耶穌期勉眾人的一句話來與兄姊們共勉:

那時,義人要在他們父的國裏,發光如同太陽。 有耳的,聽罷! (瑪13:43)

注解:

[1]梵蒂崗鈔本(Codex Vaticanus - B) 和 西乃鈔本(Codex Sinaiticus - א)在這一節上都沒有希臘文「του θεου天主」的字眼。而亞歷山大鈔本 (Codex Alexandrines - A) ,厄弗米鈔本(Codex Ephraemi - C) 及伯沙鈔本(Codex Bezae - D) 這一段的《瑪竇福音》均缺頁。

[2] 除了幾處有特殊的原因之外,《瑪竇福音》是不用「天主的國」這樣的表述,而是用「天堂之國」。這裡福音作者很巧妙以前一節的「…你們的天父原曉得你們需要這一切」來說「祂的國度 和 祂的義德」,是猶太人避諱直呼「天主 (希伯來文音Elohim)」的文字手法。按《瑪竇福音》在其他地方所用的「天國」之希臘文來推斷,古老鈔本應該是正確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