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會跟著大會走」這話聽來和學生時代基督生活團輔導神父一再強調的「天主為父,教會為母」頗有彷彿之處。

父使萬物生發,是活水源頭當無疑義(非信理之言而是信仰體驗),但是以教會為母的想法卻始終令我徘徊猶豫。

任何一個無形、超越的實存都必需借助有形實體的托襯方能為人所見,立足人間;教會是形器,她的功能作用在於彰顯上主之神。然而,教會由一群人組成;人本非成全之物,又兼處於時代環境的推移之中,即使有心維持「聖統」,難免力有不逮。

我對教會經營者的要求不多,因為經營教會絕非易事。但是,我期待他們有自知之明,知道人的軟弱有限。這樣,他們就比較容易對天主開放,對世界開放。

不記得在那裡讀過這樣一句話:「上主的神是寶貝,上主把這寶貝存放在瓦器之中」(類似)。這瓦器就是你我,就是教會,它們是易碎的。

我們不必把眼光專注在瓦器上,因為破碎是必然的(死亡與復活一再重現),但把眼光專注於瓦器裡的神,接受祂的潛移默化。

我怎麼看臺灣教會?她像一幢破敗蒙塵的百年建築,夾在新式明亮的高樓大廈之間,路過的人看著心裡覺得惋惜 – 千百種不同的惋惜。

老宅曾經輝煌光采,揚眉大氣,而今後力不繼,瓦片破損,粉牆剥落。繼承這幢宅子的人時不時在這裡補塊磚那裡上道漆,試著為它找回昔日的尊榮,殊不知就弄得它愈發難看不像了。

我們的教會也有一件「國王的新衣」,時不時的就穿出來遊走一番,洋洋自得。出洋相的國王固然可憐可笑,看國王出洋相的人的心態更加可議。基於什麼樣的心態他們沒有把看到的反應出來呢?(乖乖牌的教友是因為不在乎還是弱視?)

《吹皺一池春水》由一位小會會員傳到我手上,在這之前我們就曾就教會現況多次討論,而我周圍為教會感到憂心無力的朋友還真不少。教會像一棵大樹,眼看它葉黃枝枯,能怎樣呢?毛病出在根柢,教會的組織規制可怎樣去撼動嗎?我也不認為撼動它是我們當做的。那麼,為知覺到教會傾頹,感受到弟兄姊妹信仰上有危機有痛苦的人能做什麼嗎?

理論 – 思考 – 覺察 – 行動是我的一貫步驟,你寫完一池春水,我讀完一池春水,Then what ? how ?

我們一起來思考好不好?會叫的雞要生蛋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