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相信:信仰的宣認》第三講:信仰:我信,我們信

信德的回應

聖斯德望堂在教區也是年代最悠久的。大灰石的牆和鐘樓是波蘭移民們雕刻和放置的。19世紀時波蘭移民是以教堂為中心形成生活圈的社區。時至今日,教堂周圍的城市也都隨同每一波新移民的浪潮歷經改變;新居民來自不同地方,說不同語言。彼此間的差異有時似乎是難以逾越,教會今日往往就成為社區內人們溝通交流的橋樑。彌撒瞻禮在聖斯德望堂一直延續迄今,信經在許多彌撒中是以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波蘭語和英語一同宣誦,這經驗往往能觸動教友,提醒這是信仰使他們每個人同心齊意,是一個回應天主愛的邀請的信徒團體。

在上一講裏我們了解到天主對我們的自我啟示是出之愛的友誼行為。天主邀請我們與祂關係親密,要賜禮物予我們並引發我們的回應。這份賜予連同著我們的回應稱之為信仰(USCCA,第37頁)。

教會之建立,部分是基礎於此一邀請的力量。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他的書「使徒」中寫道:
“教會的建立開始於幾個加里肋亞的漁夫與耶穌的相遇,祂的目光,祂的聲音,祂的熱情以及強烈的邀請讓漁夫們意願心服:‘跟我來,我必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 他們是一般的普通人,不是教師或宗教領袖,但經由他們的信德和對耶穌的回應教會得以拓展。

回顧聖經中世代以來信實的男女信徒,他們對天主的回應令他們所處的世界發生變化。亞巴郎和撒辣依即是信仰的典範,以信靠對天主的邀請作回應,離鄉背景,卻成為一個偉大民族的起源先祖。而梅瑟雖知悉自己的不足,但他回應天主的呼召帶領天主揀選的子民脫離在埃及的糾結。

再有的人就是若瑟,瑪利亞的丈夫,他沒有全然理解天主計劃的睿智,但他仍然肯定地回應天主的邀請,成為耶穌的義父。當然,我們信仰的完美典範是瑪利亞,她的整個生命是以毫不間斷的“是”面對天主。瑪利亞,充滿恩寵,聆聽又順從天主的話語。她的順從是發自愛和信靠的回應。就如依撒伯爾所讚揚的:
“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妳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路1:45,USCCA,第37頁)

恩寵使瑪利亞能聽取又持守天主的話語,這也正是我們的恩寵;恩寵是白白給我們每個人的賜予使我們對天主的邀請能夠接受並能如同瑪利亞那般以謙卑的「爾旨承行」來回應:
“願照祢的話成就於我罷”(路1:38)。

讓我們一起研讀以下的這一段《致希伯來人書》,其中談到有關聖經中人物的信仰,以及我們每人曾受到的信仰召喚。

希伯來書11:1-12、信德的意義

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擔保,是未見之事的確證。因這信德,先人們都曾得了褒揚。因著信德,我們知道普世是藉天主的話形成的,看得見的是由看不見的化成的。因著信德,亞伯爾向天主奉獻了比加音更高貴的祭品;因這信德,亞伯爾被褒揚為義人,因為有天主為衪的供品作證;因這信德,衪雖死了,卻仍發言。因著信德,哈諾客被接去了,叫他不見死亡,世人也找不著他了,因為天主已將他接去;原來被接去之前,已有了中悅天主的明證。沒有信德,是不可能中悅天主的,因為凡接近天主的人,應該信祂存在,且信祂對尋求祂的人是賞報者。因著信德,諾厄對尚未見的事得了啟示,懷著敬畏製造了方舟,為救自己的家庭;因著信德,衪定了世界的罪,且成了由信德得正義的承繼者。因著信德,亞巴郎一蒙召選,就聽命往他將要承受為產業的地方去了:他出走時,還不知道要到那裏去。因著信德,他旅居在所應許的地域,好像是在外邦,與有同樣恩許的承繼人依撒格和雅各伯寄居在帳幕內,因為他期待著那有堅固基礎的城,此城的工程師和建築師是天主。因著信德,連石女撒辣雖然過了適當的年齡,也蒙受了懷孕生子的能力,因為她相信那應許者是忠信的。為此由一個人,且是由一個已近於死的人,生了子孫,有如天上的星辰那麼多,又如海岸上的沙粒那麼不可勝數。

信德:與天主同行

人類經驗指出任何關係的增長與發展是依階段漸進的。信德是與天主的關係,其成長過程也是日繼一日的。它是一個旅程,途中會遇有驚奇,時常令人吃驚,有時令人痛心。我們的信德之旅程可以帶我們渡過荒涼或安慰的時局,疑惑或信任,悲傷或喜悅,黑暗或光明,擔心或信靠,動蕩或和平。許多聖徒都有著這類似的經歷。為能在信德中生活、成長及恆心到底,我們必須用天主聖言滋養它;並祈求天主增強它;它該
“以愛德行事”(迦5:6),以望德作支持並在教會的信德裡植根(CCC,162)。

我們的信德之旅也會經歷到文化上對信仰的諸多挑戰和所引發出的許多問題:信仰確鑿嗎?信仰與理性矛盾嗎?我們所體驗的邪惡和苦難,不義及死亡會否定了信仰的福音嗎?我們真是需要信仰嗎?我們不能自給自足,不能自言自明的嗎?當我們受到這些類問題考驗時就應當要用教會的教導指導我們。

一旦我們以“是”回應來天主的邀請,信徒或教會如何在我們的社會文化裡表達我們對耶穌的信仰?< /strong>隨同每一新世代的來臨我們總要面對在哲學和科學思想上的變化或進展。給社會帶來進步之事件對有信仰的人往往卻成為一項需要面對的挑戰,有時我們面對的質問是:“若社會所取得的成就是以人類的尊嚴和生命作為代價,那麼這些成就之價值是什麼?”

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則,此措施一直被視為是積極正向的,它保護公民的生命和福祉不會遭受到過去曾經發生的宗教迫害。

凡是天主的子民聚集之所在,信徒們出自信仰的表述是會影響社會秩序的。在教會內我們看到出於信仰的原則在公共政策裡得到貫徹運用,它尤其是適用在人的尊嚴、文化與生活方式上。我們也在教會對社會的正義、對窮人和弱勢群體的困境的承諾上看到它,又在教會對從胚胎到自然死亡都要尊重生命,此一堅定不移的承諾上看到它,(USCCA,第43頁)。

我們的信仰和教會就是如此地在基督內經由聖神之功不斷建造,轉化,活出我們的「爾旨承行」,成為世上的酵母。

問題討論

 反省聖經經文中觸動您心的字語,文句,或圖像,或是您生活體驗。守住片刻靜默將您的想法做省思,或分享給組員們聽。
 聖經裏誰是您欣賞的信德之人?此人對天主之回應有何值得學習之處?

教理要點提示

信德是關係到個人以及團體的。我們個人與三位一體的天主,聖父,聖子,和聖神有著關係。而信德亦是團體的,在信徒參與的會眾彌撒裡信德不僅是私人行為,我們一起宣認我們的信仰,我們心連心一體有如基督的身體。

信德尋求理性,與理智是朋友。有人若是認為人類的思想或科學的研究與信仰有可能或應該有衝突,這說法是錯誤的,因為這個立場否認了天主創造一切的基本事實。若要能夠得救,信德便是必要的。
“相信耶穌基督和相信派遣祂來救贖我們的那一位,為得救是必要的”(CCC,161)。

信德是恩寵的賜予。天主不僅是這樣說了,祂也賜恩寵來回應我們。信德是人類自由的行為。... 天主從來不將祂的真理和愛情強加於我們。祂對身為自由人的我們揭示了祂自己,但我們對天主所作的信仰回應卻是出於我們的自願。

信德是以確証的信息來相信。...此信息可在聖經和宗徒「傳統」發現,經由很多方式傳留給我們,諸如禮儀中之祈禱和信經。信德以確証來充實我們,因為天主保證了祂啟示的真實性。 _____美國天主教成人教理書uscca,第37-39頁

 為何我們說信仰同時是個人和團體的?
信仰是個人的行為---人有自由來回應天主主動對人做的自我揭示。不過,信德並非一個孤立的行為;沒有人能夠單獨去信,正如沒有人能夠單獨生活。沒有人能由自己取得信仰,正如沒有人能由自己取得生命。信徒從他人身上接受信仰,也該把信仰傳給他人。(CCC,166)

 關於一些表述信仰的公式,譬如信經,我們應該記取的是什麼?
我們並不是信這些公式,而是信那些公式所表達的,及信德讓我們所
「接觸到」的事實。 「信徒的(信德)行為並不止於條文,而是(條文所表達的)事實」。可是,我們靠信仰公式的協助,才可以接近這些事實。信仰公式能讓我們表達和傳授信仰,在團體中加以慶祝、吸收及日益熱切地去生活。(CCC,170)

 在傳遞信仰的事上,教會怎樣發揮其角色作用的?
教會是
“真理的柱石和基礎”(弟前3:15),忠信地保持 “一次而永遠傳與聖徒的信仰”(猶3)。教會牢記基督的話語,並把宗徒們的信仰宣認世世代代傳授下去。(CCC 171,引用‧弟前3:15;猶1:3) _____美國天主教教理書USCCA,第42頁

信仰分享

 描述自身的經歷其中受到天主引領的經驗情況?
 在生活中可有過什麼時候,經驗到信仰上的困難?
 對天主的愛,覺得尚缺少些什麼才可使信德更為強固?
 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信德愈加強固?

活在福音裏

 耶穌看重信仰和行動之間的呼應。本著這一精神,從分享裡找出一個具體的行動。首要考慮這將會是個人或是小組的。若選擇作為個人行為時,要說出是做什麼,並在組內分享它。若選擇作為組的行動時,要定出組員在不同方面的分工及責任。

(以上材料取自長安所譯:《相信:信仰的宣認》)

延伸閱讀、反省與分享

 美國天主教大學的教授、方濟各小兄弟會的Berard Marthaler神父說:英文的「信仰(faith)」這個字,在希伯來文、希臘文或拉丁文裡頭有名詞也有動詞。但是在英文裡沒有相當的動詞,因此以「相信(believe)」來代替。所以在古代,一個人說我「相信(believe)」的時候,代表了「信仰」的動作,是一種確認和委身、一種把自己完全交託給確認之人或事。不像今天當一個人說我「相信(believe)」的時候,意思只是我承認某件事是真實的。例如你我相信說的話。

所以當我們念信經、說「我信全能者......」的時候,不只是說我們相信這些都是真的而已,它代表的是我們確信、而且我們要依照這樣的信仰去生活的意思。這也是為什麼梵二把信仰稱之為我們對上主召叫的回應。

 《宗徒大事錄》第二章裡記載伯多祿在聖神降臨節所宣講的一段話,代表了基督徒的基本信仰,可以說是信經的雛形。但是今天我們所熟悉的信經,是經過幾百年慢慢演進出來的。例如,尼西亞信經是在尼西亞大公會議(公元325年召開)訂下來的;宗徒信經開始於第四世紀末,到第七、第八世紀才定型。而且信經裡的字句往往反應著正統(orthodox)基督徒為了駁斥異端、維護真理而強調的教導。

莫札特 C 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Print Friendly and PD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sc 的頭像
    ccsc

    神修小會的共融園地

    cc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