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修默觀祈禱小組2015年7月訊 ⊙⊙⊙
禰是葡萄樹,我們是枝條,離開禰,我們什麼也不能做。(若15:5)
七月默觀祈禱 (建德提供本月訊)
以下節錄自熙篤會台灣會院網站
羅勃特.歐洛克 著
http://www.catholic.org.tw/trappist/htmls/ct.htm
《歸心祈禱(Centering Prayer)》
大約二十多年前,熙篤會美國麻省的史賓塞(Spencer)修院曾響應教宗保祿六世的呼籲,給現代人推介一適合今日社會生活節奏的祈禱方法。當時他們的院長多瑪斯‧吉丁(Thomas Keating)神父和巴西略‧潘靈頓(Basil Pennington)神父,兩位會士致力反本溯源,把有關默觀祈禱的教會靈修傳統,以嶄新的方式揭示給生活在二十世紀的信友。在探討過程的同時,已故靈修大師多瑪斯‧牟頓(Thomas Merton)喜用的一個字眼「Center」給了他們很大的靈感,以致竟命名為 Centering Prayer(中文試譯作「歸心祈禱」或「返回內心的祈禱」。)
及後經由這二位熙篤會會士文字的發表和著書推介,不少人因實習而獲益。時至今日,許以這種默觀祈禱方法的中心在美國多處相繼成立,令無數人受惠。 「歸心祈禱」是個十分簡易的祈禱方法,任何人渴想與主同心一志,體驗祂的愛和臨在都可採用它。是一種屬於對主的渴求而導致進入祂臨在的祈禱。
不久以前,有首流行歌曲,歌詞雖淺顯但是涵意深刻,它揭示了我們人類在世上的最大需要︰「不是更多的山川,或是更多的麥田,世人最需要的是愛。」大多數人會同意愛在我們現在的世界裏是人人需要,可是卻有時缺乏的東西。我們可能會訝異愛的泉源竟是那麼豐富—例如友誼、家庭、對寵物無條件的愛,音樂盈繞我們的心靈,如同詩詞、聖經和祈禱。自幼我們就曉得從那一方面能夠獲得無窮無盡的愛:那就是天主,因為天主就是愛。
無數次上主的愛透過基督反映出來,例如:「耶穌動了憐憫的心,就伸手撫摸他。」(谷1:41)結果病痛、寂寞和罪惡感就因上主的手輕觸而奇蹟般的痊癒。
耶穌獨處時的祈禱
沒有人會誤解,上主最大的願望就是以愛來侍奉人類。祂誕生在我們的世界裏,就是為了使我們的生活豐盛。但是祂有時仍然會從那些需要祂的人中離去。﹙瑪 14:22-23﹚當祂靜悄悄地逃到山林中祈禱時,那些群眾祂可能再也看不到了,祂避開是為了能夠會晤上主,也為了準備迎接他人無盡的需求。想想主基督如何藉著無私的祈禱所獲得的新力量、愛,以及對天父的臨在所重新燃起的熱情。
有一則我喜歡的故事述及有一天當耶穌被一群人簇擁著路過某地時,人群中有一位宿疾纏身的婦女,她唯一就是希望能在觸摸耶穌之後,獲得痊癒!她對主的信、望和愛是如此強烈。就在被人群擠來擠去而感到絕望時,她撲向耶穌,可是也只能碰到祂袍子的邊緣。這個動作已經足夠。耶穌已委婉憐憫的心向她說:「女兒,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去吧!你的疾病痊癒了!」
我們大多數人被忙碌的生活擊倒,淹沒在人群之間,與耶穌失去聯繫。但是彷彿同樣的生活中迫近眉睫的事件卻把我們推向耶穌。或許,就如這位孤獨女人般,一場大病使我們重新渴望依靠上主。空虛或是絕望之情在使我們重新渴望獲得上主的庇護。只需用一丁點剩餘的信仰,我們仍然能夠接近耶穌甚而發現耶穌一直等待我們把心扉對他敞開:「看我立在門口敲門,誰若聽見我的聲音而給我開門,我要進到他那裏,同他坐席,他也要同我一起坐席。」﹙默3:20﹚
如何在心中會晤耶穌
用「歸心祈禱」對耶穌敞開心扉,是尋覓他在我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方法。耶穌已對我們許諾祂的神會與我們同在而且會臨在我們內心深處。我們行往信仰的核心,只為了尋覓祂,而且是唯一的祂,並不是要祂的禮物:和平、安寧、寬恕、療傷或智慧,我們不要任何東西,只要祂充滿愛心的臨在。在這種過程中,我們放棄一切思慮、感情、慾望、幻想,因為這都是我們與耶穌合一的絆腳石。我們唯一的慾望就是等待上主。或者這是頭一次我們服從耶穌的新誡命去愛天主:「你應當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我們何曾能對主的臨在,主的友誼,主的盼望,超越對一切其他事物的盼望。
多瑪斯‧吉丁(Thomas Keating)神父介紹我這項既實際且抽象的方法來做這種默禱,那就是「歸心祈禱」。並且巴西.潘靈頓(Basil Pennington)神父,也由他的書—我們天天觸摸到祂 —幫助我更深的了解在自我內心找到上主的經驗。方法很簡單,但是能充分欣賞它,則需要仰賴親身經驗。
如果你想以一個實際的方法來回應上主的召喚,我請你考慮這個秘訣。請連續三十天照所提的方法祈禱,如你認為這種禱告的方式不能滿足你,那麼溫和地把它置於一旁。可是如果它產生了好結果,那麼我們大家感謝天主!
歸心祈禱的方法:
四個簡單的步驟
以下是「歸心祈禱」方法的概論:
1. 在開始祈禱時,先用幾分鐘來放鬆整個身體,然後以信仰走向臨在我內心的天主。
2. 挑選一個對你來講是表達對上主完滿之愛的字句。開始反覆默誦這個字句。
3. 當你不能全神貫注時,就輕輕地回到你的聖字。
4. 十五至二十分鐘之後,透過心誦天主經,結束祈禱,同時祈求天主與你同在,並且讓人知道祂的臨在。這個「歸心祈禱」就很輕鬆的完成。
以下的幾個解釋可以幫助讀者了解前面所提的四個步驟。在任何祈禱或默禱中我們首先要使自己脫離這個緊張忙碌的世界,並且追隨上主單純的邀請。「你們要停手﹗應承認我是大主,是萬民的至尊,是大地的上主。」(詠 46︰10)
我經常滿心歡喜地回憶起吉丁神父所說的話,「歸心祈禱是一個停止我們再說話的方法。天主已聽我們嘮叨了多年。」
潘靈頓神父以同樣的詼諧說,每天我們起碼可以停止我們的瘋狂活動一兩次,而讓上主照顧一切。他相信我可以每天花幾分鐘托付上主來管理祂的世界,而自己去沉思默禱。即使沒有我們祂也不會把世界弄得亂七八糟!
因此,在作「歸心祈禱」時,我們要停止一切活動,靜養身心,和鬆弛身軀。假如我們這樣做的話,就回應了耶穌的另一項邀請:「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吧!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到你們靈魂的安息。」(瑪11︰28,29)
以二十分鐘我們等待上主。由於我們的靜默,祂才能臨在。我們要求的不是別的而只是與祂的友誼。沒有掙扎地,安息主懷,我們平安地與祂同在。
為了有助於我們與主同在,我們挑選了一個簡明的字,象徵我們對主的愛。「耶穌」、「天父」、「平安」是我們信仰和愛的典範。我們讓這一個簡明的字在我們心內反覆回盪,因而把我們所有的思想集中在上主內。
胡思亂想
你應該對洶湧而至的思想有所準備。各式各樣的思慮:好的,壞的,了不起的主意;奇妙的啟示,悅人的形象;完全的造作。這些思慮不斷地干擾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很少能夠在大白天擺脫思慮。它們在我們腦海中激盪。大半時這些思慮是關於末了之事︰罪惡、恐懼、慾望、憤怒、愛。而每當它們出現,不要管它們讓它們飄過去,然後輕輕地返回你所挑選的聖字。一旦返回你的聖字,由於你的意志集中,便會使許多思慮上的衝擊減緩下來。當你這樣做的時候,緊張的情緒便會由你的生命中消逝。慢慢地你的思慮會越來越不受到侵擾,有更多的時間容納上主永恆的臨在。
「歸心祈禱」也帶給我們另一項恩惠。我們很多教友並不知道如何祈禱。這不是一種獨有的困難,因為連宗徒們也向主耶穌詢問如何祈禱。「歸心祈禱」賜給我們這個把握:「聖神也扶助我們的軟弱,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如何祈求才對,而聖神卻親自以無可言喻的嘆息,代我們轉求。那洞悉心靈的天主知道聖神的意願是什麼,因為祂是按照天主的旨意代聖徒轉求。」(瑪 8︰26,27)
做了幾個月的「歸心祈禱」之後,雖然我並沒有刻意地祈求,我卻相信我的思想和行為有了積極微妙的改變。我滿懷信心,相信這個經驗你也將會擁有。
每次祈禱之後,我都感謝主,因為祂與我同在。我懇求祂繼續整天與我同在,並且感謝他每天都讓我發覺到祂的臨在。我留意到它越來越多,緩緩地滲入我的思想,或者是否是我潛入祂的永遠存在?沒有關係,我見到了主!
撥個時間
我建議剛剛開始的人每天撥出十五或二十分鐘做「歸心祈禱」。為未來新的一天做準備,早點以前那個時辰是理想的時間。工作完畢,晚飯之前也是一個好時刻。你可以隨心所欲來調整自己的時間和進度。我們只需花幾分鐘來進入主的份圍內,這種感受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因為上主的臨在是無時空限制的。因祂無所不在,所以也恒久地居住在你生命的核心。
請先不要預做任何判斷。有時你會因為過度疲勞而昏昏欲睡。有時不受約束的思想,會猖獗得使你認為整個禱告落空。請記住無論你使否想到或感覺到什麼,「歸心祈禱」永遠是美好的。
起碼有兩種方法可以讓你由祈禱獲得肯定
1. 耶穌說過,「所以你們可憑一棵樹的果實辨別它。」(瑪 7︰7-19)當你不斷地做「歸心祈禱」,那麼聖神的果實就會顯現在你的生命中,如愛心、喜樂、平安、忍耐、謙遜、友善、溫和。理所當然的,我們越近主,就越會待人友善。你會注意到你的個性脾氣的改變,而過一段時期,別人也會注意到。讓我附加此句,取自勞斯兄弟的智慧格言:「任何人都不會立即成佛﹗」
2. 你整個的生命將逐漸成為一種祈禱。你對主的愛會滿溢你的杯爵,滋潤你的鄰居,而你以不起眼的方式,幫助了上主,在世上實現了祂的國度。
3. 我在這篇文章的開頭講到一位病婦向耶穌伸出手來,她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夠觸摸祂。在結束這篇文章時,我也願告訴你耶穌是願意接觸人的。祂伸出來的手,會在「歸心祈禱」中,碰到你的心靈。這也是我對你的祝禱。
神修默觀祈禱小組
目的:整裝待發,隨時儆醒,答覆召喚或與友同行,完成天主眼中完美的我。
態度:我們是神修路上的伙伴,願意互相鼓勵扶持,我們以飢渴慕義的心,神貧的態度,一起走真理與生命的道路。
修練:每天請用10分鐘讀聖經、15分鐘歸心祈禱或念耶穌禱文 (耶穌基督天主子,求禰可憐我)。
Beethoven Piano Trio in B flat 'Archduke' , I. Allegro moderato (David Oistrakh, Lev Oborin, Sviatsolav Knushevitzky)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