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愛的語言》第三章:區分觀察與評論
本章引言人:郭瑞蘭

一、內容摘錄

前言

(1)非暴力溝通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只是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p.37)
(2)非暴力溝通主張評論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不鼓勵絕對化、廣義籠統的評論。
(3)現世的環境是動態的,但是我們使用的語言是靜態的,我們的挑戰是如何以靜態的語言來匹配動態的環境。
(4)例舉觀察和評論的區別如下:觀察(評論)
- 他睡午覺(他懶惰)
- 這孩子做的事我不理解(這孩子愚蠢)
- 我看到有個人把食物調配在一起,打起了火,但我沒看到廚師(我從未看到廚師)
- 這人的認知有所不同(這人愚蠢)
(5)負面的標籤和正面、中性的標籤都會妨礙我們全面瞭解一個人。

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1)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學家克理希那穆提)。(p.40)
(2)要擺脫舊習慣、學會區分觀察和評論並不容易。
(3)列出具體行為,例如對愛說話的校長,提醒他說得太多太長了。(p.41)

區分觀察與評論

(1)用敘述來把觀察的事說出來,不加評論的字眼,譬如說「總是」、「差勁」、「長得很醜」。(p.42)
(2)「經常」和「很少」這樣的詞語也可能混淆觀察和評論。評論(p.43)
他經常出來(他每週至少來三次)

小結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要素是觀察。若混合觀察和評論,聽者就會傾向於受到批評。

非暴力溝通的實例

(1)演講者(作者)在一次研討會中受到的批評:「你是我們所遇到最傲慢的演講者!」(p.44)
(2)即使批評者的發言完全違反了非暴力溝通的原則,作者仍然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一步步地澄清了批評者的觀察,瞭解了他的感受、需求和請求。(p.44)
(3)在瞭解了感受、需求和請求之後,再決定是否要滿足批評者的請求。(p.45)

二、心得

要完全只做客觀的觀察而不作任何評論,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我們的觀察裡往往就帶了主觀的成分,所以才有“羅生門”的故事。但是一旦觀察中帶有評論的成分,聽者很容易會集中在評論的部分上。因此我們要學好如何區分觀察和評論,而在生活中盡量地去練習、實踐。

三、分享題

1.馬歇爾認為要避免給人貼標籤,即使是正面或中性的標籤(如「準廚師」、「負責任的孩子」等),馬歇爾都寧可避免,為什麼?你可以舉例說明嗎?
2.語義學家約翰蓀認為:用靜態的語言捕捉變動不定的現實,會造成許多困擾。你有這樣的經驗嗎?可以舉例分享嗎?

四、練習題

如果以下說話者的句子中帶著評論的話,請根據句中的情況另造一個不帶評論之觀察的句子?
1. 「姑姑在和我說話的時,愛發牢騷。」
2. 「亨利很霸道。」
3. 「你太客氣了。」
4. 「關於這個決定,我的老闆一直在拖延時間。」
5. 「醫生拒絕對我做任何的解釋。」
6. 「我的先生很少表達任何感情。」
7. 「這是這個星期來,你第四次跟我爭辯!」
8. 「學習非暴力共同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單純的練習、練習、再練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