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栽培領袖》第十章: 膽識與生存(十一月份)
(本章引言人是劉素梅)
一、內容摘錄

耶穌會或許減緩了速度,但他們沒有改變路線,也沒有放棄他們的領導原則。他們沒有背離“迅速應變、擁抱世界、追求(更)”的原則。(P.259)
當耶穌會成立即將屆滿兩百年之際,曾協助他們創下輝煌的成長與成功佳績的領導原則,仍然穩穩支配著耶穌會。(p259)

(一)空前成功的副產品:遍地都是敵人

1.當年的耶穌會在歐洲遍地是敵人:包括保守派與進步主義份子,政界人士與神職人員,虔誠的天主教徒與反對有組織宗教的死硬份子。(p260)
2.反耶穌會的隆隆砲聲,也來自相對的另一側翼。耶穌會神學家一直極力批判著一個稱為楊森主義的天主教改革運動。耶穌會在捍衛人類自由意志理論上不遺餘力,而楊森派在強調恩寵的理論中,卻為命定論辯護。(p.261)
3.他們所以攻擊耶穌會,只因耶穌會是保護天主教會最力,最具代表性的團體。(p.262)
4.但這其間還有另一問題 ,那就是耶穌會極度熱衷於高姿態的神學辯證之戰。(p.262)

(二) 最大的危險就是不冒一切風險

1.歐洲諸國正想設法對付積弱的梵諦岡,伸張本國的權力,而耶穌會是一個容易下手的目標。但耶穌會先後幾任總會長紛紛在對抗下讓步,希望就此息事寧人。(p.264)
2.姑息從來不是一種有效的策略;不敢冒險的耶穌會管理者徒然使敵手们食髓知味,更加大起膽子攻擊耶穌會罷了。(p.265)

(三)[教會]與[使命]誓不兩立?

1.耶穌會的解體以慢動作的方式呈現。他們首先於一七五九年遭葡萄牙驅逐,隨後在法國與西班牙遭到連根拔起。發生在羅耀拉故鄉的事,成為後來在歐洲各地景況的寫照。(p.265)

(四)事業體解體

1.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與西西里國王,認為只將耶穌會士逐出其本國的做法,不具持久效果,認為除非耶穌會本身全面遭到禁止與廢除,否則無法在基督宗教世界建立安寧。(p266)
2.他們說服教宗克萊孟十四世,在1773年頒布詔令,禁止並廢除了耶穌會;整肅、廢止了每一處耶穌會會所。(p267)

(五)不可抗力的大變動

1.耶穌會在解體之後不久,出現驚人的大逆轉。而其關鍵在於1772年波蘭被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德國)所瓜分的歷史事件。(p.268)
2.對耶穌會而言,俄國的凱薩琳女皇是一位意想不到的救星。俄國的國教是東方正教,在彼得大帝時期曾經屢屢驅逐耶穌會士。但是凱薩琳女皇如今卻看上耶穌會士在她新近併吞的波蘭土地內辦的四所非常好的學校。因此當教宗廢除耶穌會的詔令在1774年抵達聖彼得堡時,她拒絕遵行,讓兩百位耶穌會士在俄羅斯境內尋得安全庇護。(p.268-269)
3.耶穌會士在俄羅斯繼續存在的消息很快傳到美國,當時兩位原是耶穌會士的主教即設法和在俄羅斯的總會長聯繫。(p.270)
4.耶穌會總會長賈布烈,葛魯伯在一八零四年三月從聖彼得堡總部發出一封信函,證明耶穌會不但繼續存在,而且他得到教宗默許,有權在美國與其他地方吸納原有與新的成員。(p.270)
5.關鍵就在於悄然為之,不誇張喧嘩。教廷當局與許多國家的權要已經開始後悔解散耶穌會。(p.271)

(五) 浴火重生的事業體:耶穌會鳳凰般的再崛起

1.第一代耶穌會士憑藉[無可損失]的精神創下基業,而在耶穌會解體足足三十年以後,或許憑藉同樣的精神,仍有一些耶穌會士悄然活動著。(p.272)

(六) 英雄式領導是一種日復一日的個人追求

1.一次出現一位全心投入的領導人,豐功偉績也就此成就。(p.273)
2.追求[更]的領導必然導致英雄氣慨。(p.273)
3.追求[更]的領導人不會以隨波逐流為已足,也不會安於現狀,他們會無止境地尋求更多,更偉大的事。(p.274)

二、心得:

1.全世界百大企業能歷經百年、一直屹立不搖的,真的不多。相較於耶穌會能從被解體後,重建事業體的例子,就更少了。
2.耶穌會能從被解體後,因著過去從羅耀拉創會開始,秉持那種為創新和[更]的精神,不畏任何阻礙,勇往直前,只為承行天主旨意,努力不懈繼續為目標向前進,才能很快速把事業体從新恢復。

三、分享議題:

1.當我的公司或個人發生跟耶穌會被解體的同樣問題時,我會以何種態度應變?
2.目前小會有瓶頸嗎?如果有,所遇到的瓶頸為何?
3.妳考慮過如何幫小會尋求新方向或介紹新人加入嗎?或是安於現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