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耶穌會士的培育

 

陳宗舜神父
黃海華、戴台馨整理

 

「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的墨朗神父,是受培育修士的代表。他在幾年前,整理了一份很重要的文件,剛好我手裡有。以這個為基礎,我想講從前培養一位耶穌會士的過程。現在和過去比,在精神面是一樣的,可是過程不太一樣。比如:現在我們的修士年紀比較大,面對這個事實,培養的過程須改變些。

這份文件,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培養的目的,第二是培養的方式,第三是培養的不同階段。

(一)培養的目的:
墨朗神父編寫得很美。他說目的就是培養信仰的見證人。「耶穌會」為教會服務,一定要培養見證人。天主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因此這些會士應該推動「社會正義」、「宗教與宗教之間的交談」,「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交談」,「不同價值觀之間的交談」等等。換言之,以「耶穌會」的精神,用「耶穌會」的方法,為教會服務。
我們輔大人,連做夢都會夢到這些宗旨目標。我們要培養人的身、心、靈,注重全人教育,這是很美的理想。我必須謙遜地承認,輔大也多多少少受到「耶穌會」的影響,現在神職人員都有此精神。
大學就是培養「人」,而耶穌會好多課程都在培養人才。將來這些人會在哪?連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若你們問我,我進入「耶穌會」之後,曾想過會來台灣嗎?曾想過會來輔大嗎?想過要來教「教會歷史」嗎?沒有,一點都沒有想到過。「耶穌會」培養了我十六年,他們知道培養出來的這個人,能夠在不同的地方服務。

(二)培養的方法:
為了培養這樣的人,「耶穌會」推動神操避靜的方法。
創立「耶穌會」的聖依納爵(Ignatius)是西班牙人,公元1491年生於羅耀拉(Loyola)古堡;他的神操第一週是決定跟隨耶穌基督,第二週介紹三個默想。
第一個默想,兩旗的默想。其目的是要改變我們的頭腦,真正的「洗腦」。他為我們介紹兩個國王:耶穌基督和撒旦;也可說是兩種方法,其效果大不同。基督用祂的方法,讓我們跟隨祂;魔鬼也有他的方法,但不會成功。
第二個默想,三種典型的人。其目的是沉思耶穌基督和撒旦的不同生活方式,來幫助我們改變「意志」,培養我們的「意志力」。要跟隨耶穌基督,不要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要真的實踐。
第三個默想,三級謙遜。對聖依納爵來說,改變一個人的頭腦和意志還不夠,還要改變我們的感情或者感覺(feeling)。假如我們愛耶穌基督,就一定會效法祂,愛人到底。為了效法耶穌基督,什麼都不怕,什麼都能夠做。聖依納爵說,人的感覺像船的舵輪,一直在轉,你別看舵輪雖小,船隻的方向卻都是依賴它;他說我們的感覺決定我們的方向。
在避靜中,我們用這些方法整理自己的生活,想辦法去獲得真正的平心。不論做院長或做修士,都要平心,要有內心的自由。神操避靜就慢慢地培養出能夠被用的、一個有用的人。

(三)不同的階段:
從初學(Noviciate)到我們所說的「第三年」(Tertianship)總共有十六年。初學之前是「望會」(Jesuit candidate),修士來自不同的環境。他們有一段比較長的時間,來接近我們。先是住在外面,到最後一階段,才跟我們住一起。
1.「初學院」 (Noviciate):一開始是兩年的陶成,兩年也是很重要的決定。因為第一年,每個人多少都有些糊裡糊塗。過了一年,好像比較成熟,比較瞭解這個團體的精神、歷史和靈修。第二年要經過某些考驗,以便肯定所學到的歷史、靈修、精神等。譬如,第二年時,有一個月要到醫院服務;另一個月去「討飯」!不給修士們錢,只給行程。初學導師(Master of Novices)會給那邊的神父寫信,交待說有三個修士到你那邊去,希望你帶他們到住的地方,不過不要太舒服,在草地上睡也可以。修士經過很多大小考驗,慢慢地培養出耶穌會認可的「那種人」;有的你們無法想像。
在初學院我們強調祈禱。每天早上有一小時的祈禱。接著彌撒、吃早飯,以後就是平常的生活,或研究我們的歷史、靈修。然後在廚房幫忙,或整理花園,或洗廁所等。下午,出外工作回來後,再有半小時的祈禱。吃晚飯後,聊聊天等。初學院的生活,不管是男修會或女修會,都大同小異。
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罪。每個月一次或兩個月一次。在餐廳祈禱後,大家坐下來,修士要勇敢的在大家面前跪下,敘述並承認自己的錯誤。我們既已決定效法基督,當然要有突破的精神。此外,還要接受別人的批評;很多年輕人有不好的習慣,沒人告訴他們的話,他們就不會知道;而那對未來的人際關係很重要。認識自己是很重要的。培養謙遜的精神,效法基督到底。這些,在我們「初學」是理所當然的。兩年結束後才可以發初學聖願(First Vows)。
2.「文學院」(Juniorate),這名詞是從拉丁文來的,意思是要有文學素養。我們特別注意希臘文、拉丁文及一點現代語言,如法文、英文等。這些學習只當作工具,不是目的;以便幫助我們好好唸哲學、神學。至少三年。
3.「哲學院」(Philosophy),也是三年,哲學本身算是目的,培養我們的思想;哲學也是方法,幫助我們唸神學。三年後我們得到碩士,必須寫一篇小論文。我自己那時寫的論文,還保留著。那時我寫了「蘇聯的教育方法」,寫那個題目,我很痛苦。現在看了,覺得寫得還不錯(一笑)。
4.「試教期」(Regency),這也是從拉丁文來的;有兩個譯法,一個是「試教」,試試看教書;一個是「始試」,開始試試看。你們以後進行訪問時,你們要問神父:「你在哪裡做試教?」我以前是去一個中學管學生,同時教書。
那時候,我才二十三歲,很年輕可愛的啦。我看到年輕的夫婦組成的家庭好可愛,他們的孩子也好可愛,對我們是很大的考驗。究竟我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是獨身的生活或是其他的生活方式?三年試教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要考驗這種獨身的聖召。你決定要,才有資格唸神學。
事實上,當我唸哲學時,就開始申請來傳教地區。長上沒有通過;他們說你先去試教,明年再說啦!好,我就去試教,教一年後我就再申請。他們考慮後,就派我到台灣來。
當時有人反對,因我沒有音樂細胞,不會唱歌、不會學中文。也有人贊成,說他教拉丁文、希臘文的,難道他不會中文嗎?後來讓我到台灣來,我很高興;好像學中文也沒有困難。雖然我耳朵不好,可是我的眼睛不錯啦。我在華語學院學一、二、三、四聲調,我就用看的,我記得這個字是哪一聲,不是「聽」是「看」,不過耳朵還可以啦,就是六十分啦。
所以,我在西班牙試教一年後,1963來台灣讀兩年國語也算是試教的一部份。
5.「神學院」(Theology),我唸完國語後,1965去菲律賓唸了兩年神學。我們的神學院於1967搬到輔大。在輔大唸完第三年的神學,馬上晉鐸。晉鐸後還繼續唸第四年為得到神學的碩士學位。
6.「第三年」(Tertianship),晉鐸以及唸完神學後,耶穌會還給我們另一年做更一步的反省,是否留在耶穌會這個團體。這個考驗以後才可以發末願(Final Vows)。

假如你仔細地算會發現整個培育已超過十六年。當然還不包括之後所作的特殊研究(Special Studies)。不過目前的情況改變不少,因為現在聖召的年齡層較大,所以文學院、哲學院以及試教期會稍作調整。

在那麼長的時間中,一切都很順利嗎?無可諱言,不是說沒有碰到釘子,每一個過程都會碰到釘子,但也會碰到好人啦!我要讚美「耶穌會」的制度,「耶穌會」的組織,也要感謝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會士的幫忙。

Print Friendly and PD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sc 的頭像
    ccsc

    神修小會的共融園地

    cc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