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 Celebration of Life 生命之慶 第八講 - Suffering痛苦

孫長安



我們這一生哭著來又哭著去。耶穌說到我們每天生活中的苦架。佛教說生命是苦,眾生皆苦。生命是不圓滿的,不完滿的,人生是一個痛苦的旅程。

耶穌說:「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他又對眾人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路九22-23)

我們祇要出去走走醫院或療養院,貧民區或臨終安養院,監獄或癌症病房,便會覺得到痛苦在世界各處縱橫無阻的存在。

如果我們再想想戰場,集中營,地震,風災,交通事故和工業災害,世界似乎是個凶險之地。一個人除非是心盲和麻木了,不然對別人的痛苦多少都有感受的。人在世生活必有痛苦相鄰,相隨,沒有僥倖,無可脫免。

痛苦與邪惡
本章的目標是要將痛苦之經驗納入做靈修發展之用。

首先,我們要將所有形式的痛苦都視為一種邪惡 Evil 來觀察,看待。邪惡本質是不善的,所以基督徒在選擇上,都不應認為邪惡會給他帶來好處而選擇邪惡。凡對邪惡之事心中渴望,或是用以讓別人無端地受到痛苦,都是過錯的。

人要吃苦,天主才喜歡?
不幸的是有些基督徒們相信天主喜歡吃苦受痛的人。這些人認為天主的榮耀在極度痛苦時,要比在喜樂時,更得彰顯。此即是假設禁慾的生活在各方面都比兩性相悅的生活,更為聖潔。認為清淨要比喜慶的日子,更為神聖,這就是說,比較起來,天主更樂意看到我們的滄桑,傷痕,而不是我們的美好,無暇。

這種心態對人類的發展和基督徒的靈修已經造成了難以形容的傷害。我們在這樣的觀點下行事實是折損天主的名,抑制人類的生命發展。

生活在好時光裡,我們心中卻不時暗自惶恐天主很快就會拿走這好日子。我們總覺得我們若是熱愛生命,對生活表示滿意,天主遲早就會要我們付出代價的。有時,人在成功時卻感覺心慌憂慮,因為他們認為樂極就會生悲,福禍總相倚,滿招損,成功之後即是失敗,是自然之理,是人生道理。

我們聽到有人說,一人若是太過美好和出眾,天主就會從他的親人和子女身上扣回。當人們真是有苦在身時,他們總認為這是當受之苦,天主是在懲罰他們,且樂見他們受苦,因為,比較其它的事,有苦在身使他們更加肖似基督。甚至有人除了承受生活裡不能避免的痛苦外,又刻意地另外加上更多的痛苦於身。即如,刻意地拒絕通常用來維護身體,生理健康的基本需要,或有助精神紓壓,清新之需要,而以此做法來為自己贏得天主的愛。

他們這樣的性靈生活the spiritual life,既無生趣也缺人性。他們的行為是悖理逆天的,因為他們輕估了在造物工程中天主最神聖的化工就是極富有生命力的人。他們蒙蔽了萬物受造的光輝,他們未能認識並相信天主的應許。在這應許上,我們的生命和我們生活的天地,在天主時間來到的時後都將盡數恢復。天主以此做出祂的承諾,為的是要人,天地,和一切受造物,能夠分享祂的美善及榮耀。

很難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傾向於選擇消極和偏頗的思維方式。在某些情況下,這使人對自己的人性會覺得可怕,對自己的情緒忐忑不安,對自己的能力沒有安全感;想放手有所作為卻又怕受傷害。有時,人們也會因為內疚或悲傷,缺乏愛,或某個錯誤的決定,而自覺得應該受到責罰。所以,人們便設想一個人倘若能將苦受夠了,便可除去其心中之愧疚,或者至少可用以抵算應受的懲罰。但是,世事糾葛總是難以求全,於是,總是有些憋屈和憤怒壓抑在人的心裡。這些人對生命會有這樣扭曲的看法,其由來是出於他們的父母或教師,教會的或宗教人士的教化。 為他們而言,天主是被定義為易怒和苛刻的,善妒的和懲罰的,審判的和譴責的。 數百年來也有神學對這一觀點做有系統地闡述及支持;在這觀點下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被送下地獄,能上天堂的僅屬少數人,這是因為這些少數人能將他們生活過得既不自然也造作,既做作又不可愛。

所有這一切都是嚴酷的,令人難以形容。仍然,還有些人認為以聖戰來對付異教徒,以嚴刑峻罰來制裁異端邪說者是正當的,這都是天主高興見到的。於是,有些人祈求痛苦和死亡臨到那些可能與主敵對的假想敵身上,在這些人身受災難時歡心喜樂。

總結以上所述。這樣的想法,做法,是多麼地可怕和殘酷,野蠻和醜惡。

在此再次重申。所有形式的痛苦都是邪惡。沒有一個基督徒應該選擇邪惡,因為它對人無益。

接受痛苦的態度:臣服,逆來順受,超脫,轉化?
痛苦是一個邪惡的,它在生活裡也是無法避免的存在。既然來時不能逃避,卻也不必臣服於它。

對痛苦過分關注,對它刻意的追求,或是渴望它,對它過度擔心,或是滿心想著它,當人生變成苦味,或人變成憤世嫉俗,因痛苦使生活絕望,或冷漠,這就是臣服於痛苦的人。

對痛苦稍稍停留片刻即可,卻不宜久留。走出痛苦最簡單的方法即是不要直接地注意,向痛苦「報到」,聽從於它。我們對疼痛越是集中注意,其強度也會越發地增加。

痛苦雖難避免,但是,水既覆舟也載舟,痛苦也可做為資材,妥善順用它來幫助我們生命的成長。前文提到的一些觀念雖然偏頗却也有一番道理,此即是說,若因為達成目的而受苦,這痛苦便可能是有益的。痛苦的確能加深我們對生命的認識,做新的因應。它使我們對人,及對自己的關係有了新的發展。

若說,痛苦能給靈修帶來建設性的作用,其中的關鍵即是痛苦進入人的生活的必然性。在人生各個時刻,在生命過程的不同階段,在不同的境遇裏,痛苦總是以不同的幅度發生。不論以那種方式,今世的人和痛苦幾乎是不會分開的。所以,我們不必去追找苦吃,但在痛苦來時,也能逆來順受地去接受它。

可以這麼說,我們須要能夠接受痛苦,這使我們能夠承受所有到來的痛苦。所以,問題不是我們是否應該受苦或受多少,而是面臨痛苦時,我們用什麼態度來對應它,用什麼因應順受它,從中取益。

對痛苦用怨恨做對應是不智的,因為這不僅在痛苦上另外加上怨苦,是更苦了,並且使我們失去機會在跟隨基督的道上,在人類發展的路上更進一步。憤恨,怨恨也常使我們將痛苦帶給我們周圍的人,特別是那些最愛我們的人。

對關愛,陪伴,醫護我們的人,給以痛苦和遷怒的打擊,是不合人情事理的。我們之所以會淪陷入這種境地,是因為除了怨天尤人外,我們沒有其它的路可用來表訴我們的怒氣。不用說,這樣的因應之道,既無建設性的,也不受歡迎。

此時此刻的聖事
有一靈修原則,今日雖不常提到,這原則發表在二十世紀之初期。它被稱之為當下,此時此刻的聖事the sacrament of the present moment。它對聖事具有深刻洞察的總結。

此時此刻的聖事意指我們當意識到生命每時每刻的意義,以及天主在每一時刻的臨在。它要求我們不要著眼於過去,從中尋找消逝的事物,或者是放眼未來,冀望於可能不會出現的事物。反而言之,無論現在這一刻是美好的,或是可怕的,這裏在強調我們就是要生活在當下,進而在這一刻去發見重要的生命體驗。

譯者加註:此時此刻的聖事The Sacrament of the Present Moment 這是由已故的靈修導師,高薩德(Jean-Pierre Caussade)神父在《此時此刻的聖事The Sacrament of the Present Moment》一書中的解釋:我們天主教徒在每分每刻裡,以我們方式,活出我們自己的生活。這種做法包括認識到,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從最普通到最壯觀的,都在表現天主對我們的旨意。書中教我們要反省,查覺,聆聽來體驗每一刻 - 例如你讀這些話的那一刻 – 即是我們實際地參與聖事,每時每事都是歸心於主的機遇,天主對我們更加真實,更加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們的旅程中的真實伴侶。(高薩德神父,Jean-Pierre Caussade,法國,天主教耶穌會會士。)

生活中的每分每刻是聖事,在大小事上將天主揭示給我們,將恩典帶給我們。在分秒裏讓我們多加認識自己,在生活活出自己的故事。有些時候我們可能是身處在人生患難的日子裏,我們從中學習生活的條理和實質,生活天地的本質和特點。

於是,我們知道了生命給我們生活帶來的痛苦總是太多了。我們不必要再另找苦吃或將苦強加於他人。當我們讓生命本身來決定痛苦發生的場合和強度,疼痛的時間及程度,我們便能將痛苦轉化成為建設性和助益性的生活體驗。

每個人都會碰上痛苦的事。窮人常苦於物質的匱乏,但對親愛的人多些情誼,對生活少些不實際的假象。富者情感方面與自己和他人便多了距離和生疏,但常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安慰。生活在社會階層的下層的人,在社會中雖然少了成功,但可能多了家庭的親和,少了貪婪的感染。階層的上層的人,成功帶來壓力的痛苦,無休止地追求更好績業,和無盡的惡性競爭,但他們賺得自我之滿足感和他人的一致好評。

有失有得,可以這麼說這是取捨的交換。是不同的資產與負債的組合,而且都具有程度相當的優、缺點,但願在不同的組合下獲益。

己苦他苦,人溺己溺,轉化與同情
可能在本質上,我們實際上都經驗著同樣的痛苦。我們無論身在何處,際遇如何,都同樣有身為人的局限性並因而受苦。沒有任何人可以成就他或她希望的每件事情。與我們來往的人或是與我們是一樣的,或是不一樣的,對我們敵視,或是對我們的痛苦無感覺。

若我們心愛的人,我們所依靠的人,因為我們而喪亡了。在那一時刻,我們必然也想跟著死去。

我們的失敗,有限,和不足讓我們受苦。疾病和傷害折磨著我們所有的人。自負,虛榮和嫉妒,貪慾和貪吃暴食,憤怒和不負責任,等等,都會轉來刺痛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是諸罪掛身,心懷遺憾,內疚和可恥的記憶。有時,我們對身在困境的人會首先出手投擲石頭,急於給人我們不同於其他罪人的印象。我們都有自己的判斷和自以為是的時候。

我們對生活都是過份擔心。耶穌要我們不要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但要用心照料我們的心,我們的精神。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有難眠之夜和不安的日子,令人沮喪的早晨和孤寂的夜晚。

事實上,我們遭遇痛苦的程度和問題也差不多是同樣的。

吃得苦中苦,為何來哉?
在本章結束前,這裡需要提出關於痛苦的另外一個說法。
若說人不該為苦找苦,自找苦吃,又說生命各階段的苦讓我們已難承受了,那麼,為了有所成就,是否就要承受多些疼痛?這個問題的答案卻是當然,肯定的。

疼痛是不請自來的,對疼痛我們是被動地靜待它的到來。然而,疼痛的發生也會因我們而來的。藉由我們對目標的追求,手段的選擇,和落實在生活中的非常行為,疼痛於是也隨之相應。
如果一個人希望成為一個才藝的音樂家,精彩的運動員,才華洋溢的作家,舞姿動人的舞者,稱道的學者,妙手的醫生,風格獨特的藝術家,這個人必須吃苦耐勞,取捨有據,並且是遵規守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從來沒有容易的方法。這種疼痛是為了有所追求,不是為了想要受苦,但這樣而來的疼痛仍就是疼痛。為了持續目標的追求,這樣的疼痛既是不幸,卻屬必要承受的後果。

如果一個人希望做個能給愛的愛人和稱職的父母,信實的朋友和可靠的同事,可以信靠的人,忠誠的信徒,我們就必須要能承受痛苦;自己的,他人的,和社會的,有時,還要捨棄一些自己的喜好和自在。

我們經過上下文的陳述後,若可淡化痛苦的陰影,那麼,我們為本章目標的努力似是值得的。事實上,一旦目標得以成就,為實現這目標的付出,應該會有豐富的補償做回報。

耶穌沒有要選擇十字架上的痛苦。祂是選擇要過福音的生活,而苦架釘刑的痛苦是成全路的過程。耶穌選擇的是生命,並非選擇痛苦。耶穌不是選擇苦架的生活,卻因為愛情而使得苦架釘刑成為不可避免。

反思:有福的,是因義受苦的人設想,有一個科學家在研發一種能救猴子的命的血清,之後,或可將它用來救人類的命。這血清可以防止猴子遭受極度痛苦的死亡,但要得到防止之效果,是需要經過一序列,且會疼痛的注射預防療程。



Print Friendly and PD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sc 的頭像
    ccsc

    神修小會的共融園地

    cc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