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法眼與慧根
-從信息分辨說起-

郭子文

 

資訊發達的網路時代,信息排山倒海源源不斷,有令人招架不住的趨勢。
如同食物豐盛,隨處可取,會導致營養過剩, 或攝取到有害物質的危機一般。
如何在充滿噪音的世界,分辨出樂音,就像在滿佈穗子的田裏,要分辨莠子和麥子,一樣困難。
在嘈雜動盪的社會裏,怎樣取捨,以保持心靈的沈靜,那需要正確的判斷(法眼)和深度的智慧(慧根),才能及時做出明智的選擇和反應。

******

如人說話,大約可有四種情況:

(一)認為別人需要知道而說,主要動機是利他的--

如老師,牧靈者,醫師等,給予知識的傳授,解說行為的規範,闡明飲食健康的準則等。也包括精神生活上給予的指導和一般需要有的認知。老師教學生,在理想的情況下,溝通應該是雙向的。如果,只是單向的老生常談,教誨規勸,在今天的環境裏,效果一定不彰。

良師會想辦法培養出有主見的學生,不可止步於所學。學生同樣地有責任去反思,反問。不能只把聽到讀到的,像個小學生似的,一切照單全收。不同時候,需要不同的東西。我們可放膽去尋找其他管道和資源,以便學習新東西,才能發展出一個會獨立思考的成熟靈魂。

智慧是宇宙性的寶藏,不會只侷限在一個系統裡。人為因素把智慧用宗教,人文,地域,傳統等分割成許多部分,阻擋了許多吸取智慧的途徑,給人類造成不必要的隔閡和誤解,甚至還引發難以處理的爭端。

(二)爲自己某種利益而說,立即的動機是利己的--

如廣告推銷,政客演說, 神棍斂財。這裏面的信息,常有誇大不實的成份參雜其中,似是而非,以便用來迷惑,恐嚇,打壓,為達到利己的目的。

如果,說話的人,一直高壓地想取信於你,或阻止提問,或塘塞,或迴避討論。這裏就需要特別警惕,其中可能藏有某種利益動機,才會不願開放討論。我們先得認清真偽,才慎重做出反應。不可因為心中有了恐懼,疑惑,就貿然追隨,受到蒙蔽,做不願做的事。

(三)爲別人代言而說,基本動機只是傳話的--

如政府發言人,社會文宣,團體通告等。說話的人,只是報告別人的意思(如傳聲筒),自己的立場,並不需要清楚表白。官方文告,宣傳等,至少是正式消息,有可能需要知道。然而,對於消息是否經過過度監控,是否過度扭曲,讀者自己要有一些認識保留,才能做出比較正確的反應。

現今,社交媒體,電子郵件可以隨意發放和轉發各種信息,有許多不實的,不需要的,和重複多次的信息,未經任何過濾,形成電子時代的信息騷擾,讓人不得安寧,甚至被它誤導。

對於民間許多無意識的友誼交流和活動,自己得有意識的做一些分析和過濾,才不致被社會的信息洪流推倒淹沒。

(四)爲自己抒感而說,主要動機是分享經驗,意見或情感--

用文字或語言,如敘述,議論,詩歌,散文,或其他文體,來記錄自身經歷和感受,或就某個事件發表意見,願意來與讀者分享。

語文是表達思想的一種工具,幫助人們思想上的溝通。語文也是一種藝術表達的工具,是表達情感的一個管道。所以,這裏會出現兩種情形。人可以藉著語文,表達一種有靈性的思想或某種藝術境界,使讀者有所共鳴而深深感動;也有人同樣藉著這種形式,卻爲的是表現自己,想要讀者驚嘆佩服。前一種給的是內心(裡子),後一種給的是外表(面子),兩種在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

只有真誠的文字才會打動人心,留下痕跡。浮誇的作品,或可得到一時的欽慕,但終究難以持久。就像在音樂表演裏常看到的一樣,有的人用音樂來表達藝術情感,有的人用音樂來炫耀技巧,兩種表現,會給人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

文字的分享,也有它不同的溝通型式。衝動性的文字,一般完成的比較快。主要是基於作者的需要,宣洩自己某種累積的情緒,讀者的感受和反應,比較次要。熟慮性的文字,相對完成較慢。它可能是針對某個主題,經過多番思索,再把觀點呈現出來。讀者的領悟和感受,正是他多方考慮的重點。也就是因為它們創作過程和動機迥異,它們的持續可讀性也會不同。

******

要練法眼和慧根,不是件很容易事。
神操裏的「分辨」,操練的應該就相當於這兩樣東西。
法眼幫助我們分辨真偽,智慧幫助我們用最合適的方法和態度去對待,處理事情。

文字帶給我們信息,是我們吸取智慧的一個途徑。
聆聽文字帶給我們的感受,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我寫的文字,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感受, 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傳達智慧的文字,應該類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它會給人帶來平安的心,希望的心和感恩的心。

智慧是相通的。
原點只有一個,但途徑卻有許多。
就像喜馬拉雅山的冰川,滋潤了多少條大江大河一般,養育了多少文化,地域。
對於四周隨處可取的智慧泉源,勇於去接觸吧!
有了法眼和慧根,我不再被限制在一個單一系統和人群中。
世界對我業已開放。

彼此互勉。

Print Friendly and PD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