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華文化與基督信仰 生活與靈修篇
許建德
中華文化與基督信仰
- 神學、哲學層面(長安)
- 文學、藝術層面(文漣)
- 生活、靈修層面(建德)
- 討論建議分享(全體會員)
- 藍圖(全體會員)
中華文化
- 文化與生活息息相關
- 不只是文史哲學、四書五經、孔孟老莊
- 不只是楚辭漢賦、唐詩宋詞
- 不只是工筆寫意、北勢南韻
- 更是華人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
- 社會風俗、價值觀念 人際觀、環境觀、和宗教觀
- 生活理想、意境、情趣、態度、和作為
基督信仰
- 教會的信仰是活的、不斷持續發展的
- 我們對天主奧秘的瞭解不斷地增長
- 聖神的引導
- 慈母聖教會的教導
- 信友們的瞻想及研讀
基督信仰與文化
- 瞭解信仰的發展有它的文化與歷史背景
- 瞭解信仰的本質是超乎文化的
- 不能局限在任何一個文化所能理解和表達的範圍之內
- 教宗方濟各鼓勵信友們回到起點、看到福音原始的清新
《福音的喜樂》有關文化的教導
- 每個民族的文化和基督的福音精神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 每個文化都存有正面的價值和形式,使得福音的傳播、理解和生活更加豐富
- 接受福音的團體,天主聖神也會以福音潛移默化的力量,使其文化更加豐富
在生活中體會中華文化
- 人生的追求:幸福vs得救
- 人生的意境:和諧安詳vs進取完成
- 人生的境況:苦難不完美vs罪惡
- 自我意識:超越自我vs健全自我
- 人際關係:兩者皆是vs非此即彼
- 社會秩序:儒家的倫常禮儀
- 自然環境:道家的悠然自得
- 宗教信仰:智慧vs信德
- 生活實踐vs理論清談
在靈修中體會中華文化
- 位格神vs絕對者
- 人神關係:天人合一vs位際模式
- 通往超越界的門戶:向內vs向外
- 所有在往超越界路上的人結伴而行
- 「自力vs他力」的爭議是哲學性的、不是靈修性的
- 抵達超越界(神人相遇)之前:可說的自力
- 抵達超越界之時:不可說的他力
文化與信仰的案例: 耶穌是我們的什麼人?
- 如果耶穌問我們:「你們說我是誰?」的時候,我們如何回答?
- 基督徒的標準答案是「基督是我們的救主」
- 這個答案的前提:人都有無法自已的罪,需要基督的救贖
- 許多華人因為無法瞭解這樣的前提、而失去了接受耶穌是救主的機會
案例:耶穌是我們的什麼人?
- 這個議題問的是我們與耶穌之間的關係
- 這是個生活、而非理論層面的議題
- 這個案例牽涉到教義在歷史中的發展
- 這個案例需要瞭解耶穌的猶太人背景
- 這個案例影響到如何把耶穌基督介紹給華人同胞
教會對耶穌救贖工程的瞭解(一)
- 固然基督徒都相信耶穌是救主,但是對耶穌如何地救了我們,並沒有一成不變的看法
- 最早期的許多基督徒認為要得救,就應該效法耶穌,依照天國福音的精神來生活
- 也有人認為耶穌因著他的死亡,救了我們
- 更多的人相信耶穌因著復活,戰勝了死亡,因此救了我們
- 這個「光榮勝利救主」救贖觀在教會曾經主導流行了一千年,一直到第十一世紀
教會對耶穌救贖工程的瞭解(二)
- 第十一世紀聖安生主教聖師提出的補贖救贖論認為耶穌以祂的死亡把我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
- 這個看法取代了光榮勝利救主的救贖觀,而主導了教會最近一千年的思想
- 一直到最近幾十年才有神學家主張耶穌的整個在世生命,從祂的誕生、長大成人、到祂受洗、接受試探、公開生活的福音宣講、被捕、受難、死亡、以至於復活,都有它們的救贖意義
教會對耶穌救贖工程的瞭解(三)
- 我們試著從耶穌是我們的恩師的角度來瞭解祂的救恩
- 我們試著從耶穌的猶太人背景來理解耶穌對救恩的看法
- 我們試著瞭解耶穌如何地藉著祂的教導給我們帶來了救恩
- 這樣的理解對我們生活有什麼實質的影響
- 這樣的理解對在華人中的福傳有什麼幫助
認識耶穌的教導
- 耶穌的宣講:新約中的四部福音、宗徒大事錄、書信以及正典之外的福音
- 福音不是歷史而是初期教會信仰的反省
- 教會的聖傳影響了我們對耶穌教導的認識
- 聖傳是信仰經驗與智慧的累積
- 聖傳參雜了希臘以降西歐文化的成分
- 從耶穌時代的猶太人信仰來瞭解耶穌的教導
傳統的猶太信仰
- 猶太信仰是生活的信仰(演進和多元)
- 只有一位真神,祂創造的世界是美好的
- 上主給了人自由意志以及道德觀念
- 沒有原罪的理論
- 惡勢力來自人的作惡傾向、無法循善避惡
- 上主和猶太人訂立盟約,給他們法律和先知
- 遵守法律和先知等於順服上主的旨意
- 猶太人重視道德議題更甚於生死議題
- 對死後的生命和復活沒有統一的看法
耶穌時代的猶太社會
- 盟約的賞罰也沒能讓猶太人一心向主
- 具體的法律和先知無力阻止猶太人心的腐敗
- 死守法律表面的文字、喪失法律背後的精神
- 由於長期亡國的痛苦,盼望默西亞的來臨
- 相信默西亞會復興以色列國
- 猶太社會和宗教領袖對默西亞又盼又怕
- 這是耶穌降生時的背景
耶穌的教導-天主經
- 耶穌不曾有系統地把他的教導整理出來
- 天主經最能夠代表耶穌教導的整體面
- 慈愛的天父是我們的阿爸
- 上主是聖潔的,我們淨身淨心才能相稱
- 天國的福音和天國的來臨
- 承行上主的旨意
- 信託上主的照顧,生活才能超脫
- 愛鄰始於寬恕
- 惡行始於誘惑,求主的保守,幫助我們杜絕誘惑、免於邪惡
耶穌的教導-阿爸天父
- 阿爸是最親暱的稱呼
- 阿爸天父是愛
- 阿爸天父「先」愛了我們
- 阿爸天父的價值觀廻異於世人的價值觀
- 阿爸天父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 有病的人才需要醫生,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阿爸天父就愛了我們
- 阿爸天父關心照料最小的弟兄
耶穌的教導-天父之名是神聖的
- 雅威神是神聖的,猶太人不敢直呼其名
- 因為神是神聖的,猶太民族也必須是聖的
- 尤其不能玷辱上主的殿宇
- 猶太人取潔法律的來源
- 耶穌教導我們,天父不只是慈祥的,也是神聖的
- 我們唯有淨身淨心才能與聖潔的上主相稱
耶穌的教導-承行主旨
- 「承行主旨」:猶太人與上主的盟約
- 「承行主旨」 = 遵守律法
- 耶穌給「承行主旨」賦予全新的意義
- 耶穌:為了愛與感恩而「承行主旨」
- 「承行主旨」是因為天父阿爸先愛了我們
- 「承行主旨」因為我們願意回報上主的愛
- 耶穌給我們的榜樣:「承行主旨」是一生的志業
- 耶穌要我們學習上主而能夠彼此相愛
- 承行主旨 = 依著愛心行事
耶穌的教導-法律與先知
- 法律和先知幫助猶太人去承行上主的旨意
- 法律是方法,承行主旨是目標
- 安息日是為了人立,不是人為安息日
- 我來不是為廢除法律,而是為成全
- 法律背後的精神重於法律表面的文字(要超過經師和法利賽人的義德)
- 守法最重要的動機是我們願意回報上主的大愛
- 耶穌新的誡命:彼此相愛
耶穌的教導-天國的喜訊
- 「你們悔改吧! 因為天國臨近了。」
- 天國是慈愛天父的轄區,是愛的領域
- 天國屬於承行主旨的人,亦即行事符合天意、凡事包含愛心的人
- 天國屬於那些內心自由的人
- 天國屬於如同孩子般地完全信託上主的人
- 天國現在就在每個人的愛心中開始
- 天國的完成很快地就要來臨
耶穌的教導-日用的食糧
- 耶穌教導我們對上主的照顧要有完全的信託
- 相信和信仰在希伯來文、希臘文是同一個字的動詞與名詞
- 福音中說「我相信」是把自己完全交託給確認之人或事
- 不是說『主啊! 主啊!』的人就能進入天國
- 相信耶穌就是學習祂的教導,承行主旨
耶穌的教導-日用的食糧
- 耶穌教導我們把上主做為生活中的第一順位,比財富、聲望、地位、親情,甚至自己的性命都看得更重要
- 內心的自由來自於心靈的超脫
- 內心的自由有助於我們的承行主旨
- 真福八端中有福的那些人,是因為他們的處境或修為,讓他們在生活中以上主為重
- 真正的自由不在於捨棄萬物,而是無論是捨棄或擁有,都是為了上主
耶穌的教導-寬恕
- 耶穌教導我們上主是無限的仁慈
- 只要我們知錯能改,願意要求寬恕,仁慈的天父永遠等著回頭的蕩子
- 耶穌願意我們培養寬宏的心胸,願意寬恕那些傷害、侮辱、得罪我們的人
- 耶穌自己為我們立了最好的榜樣,祂為陷害祂的人祈禱
耶穌的教導-誘惑與兇惡
- 人性和人生的需求是天主美好的創造
- 欲求過多的誘惑是惡的開始
- 要阻擋誘惑,第一個時辰最重要,越到後來越難。唯有在第一個機會就把誘惑給擋了下去,我們才能免於邪惡
- 祂的表樣:在沙漠中與十字架上杜絕誘惑
- 由此來瞭解祂在瑪竇5:21-48的教導:因為殺人始於向兄弟發怒;姦淫始於貪戀
-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仁慈的天父永遠等著回頭的蕩子
早期教會對耶穌救贖的認識
- 最早的信友因為耶穌的復活知道耶穌是救主
- 但是他們對耶穌救贖的意義不太清楚
- 對於信友如何能夠得救也有不同的看法
- 耶路撒冷教會的猶太基督徒看重法律和先知
- 保祿主張外邦人的得救在他們的信德
- 保祿又認為因著耶穌的復活,把人從死亡的桎捁中解脫出來
- 西方拉丁教會發展出原罪的說法,耶穌把我們從原罪中救贖出來
- 東方希臘教會認為耶穌的救贖在於使人得以成全,和上主合一
耶穌自己對救恩的看法
- 猶太人認為上主的救援在盟約與法律
- 耶穌教導我們「承行主旨」才是根本,而且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 悔改並且接受天國的喜訊
- 相信耶穌並且按照祂的教導生活
- 耶穌談得救:
- 瑪竇十九:16-21
- 瑪竇五:1-12
- 瑪竇二十五:31-46
- 若望六:32-51
從耶穌的教導來瞭解祂的救贖
- 猶太人的傳統:人的得救在於承行主旨
- 耶穌把大愛的天主顯示給我們
- 耶穌為承行主旨帶來全新的觀點(受了上主大愛的感動,而非受到契約關係的約束)
- 耶穌的以身作則:一生的承行主旨
- 耶穌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
- 祈禱生活:耶穌每天清晨和天父的獨處
- 對父的完全信託
- 建立了聖體聖事
- 派遣聖神
- 因著耶穌的復活,我們相信他是天主子,相信他的教導就是救恩,並且願意學著去做
對我們生活的實質影響
- 我們救贖的關鍵在於每日生活中行事的能夠符合天意,亦即我們如何做自由抉擇
- 超脫的態度幫助我們保持內心的自由
- 抉擇中受到誘惑時,在第一時段擋住它
- 天父是大愛,愛的感動主導我們生活中的決定,而不只是以德行換取上主的祝福
- 每天有一定時段祈禱、讀聖經聖書:要瞭解天主的旨意先要和上主有密切的關係
- 真正的信仰:要把信仰活出來,愛主愛鄰、愛最小的弟兄
- 盡量多參加感恩祭典,多領聖體聖事
- 在每日的祈禱中讓聖神轉化我們的心靈
在生活中跟隨恩師基督
- 人生的追求:幸福=成為天主鍾愛的子女
- 人生的意境:和諧安詳=心靈的平安喜樂
- 人生的境況:苦難不完美=愛的付出順服
- 自我意識:超越自我=棄絕自己
- 人際關係:兩者皆是=天主大愛的奧秘
- 社會秩序:“近人”、“弱勢”
- 自然環境:上主的創造
- 宗教信仰:智慧=基督,天主的智慧
- 生活實踐=跟隨耶穌
宣講恩師良友的耶穌
- 符合亞洲智慧型的宗教傳統
- 不牽涉到原罪議題
- 回歸人性的美好、正視超脫的必要
- 認識上天的大公無私和慈悲至愛
- 符合天意的人生帶來平安、喜樂、圓滿
- 耶穌的教導引導我們歸向天主、走上得救的途徑
- 耶穌是救主,祂的救贖就在祂的教導當中
結論
- 耶穌是我們的救主、是我們的恩師
- 耶穌的救贖就在他的教導當中,耶穌一生「承行主旨」的教導和實踐,都是為了我們能夠效法、能夠得救
- 信仰的真諦在於每日生活中學習耶穌的榜樣去承行主旨
討論分享題目
1.你會覺得小會宗旨中有關信仰與文化的議題是紙上談兵或是無處使力嗎?
2.如果說儒家給了華人「知書達理」的倫理道德,道家給了華人「達觀逍遙」的生活態度、佛教給了華人「明心見性」的修為境界,那麼基督宗教能給的是什麼呢?
3.你對華人文化中的算命、風水、緣份有什麼看法?
4.你的生活經驗中,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讓你感受到中華文化與基督信仰之間的會通或是矛盾?
5.原罪的道理有時成為華人歸主的絆腳石。如果耶穌認為人有原罪的話,祂在瑪竇十九:16-21、瑪竇五:1-12、瑪竇二十五:31-46、和若望六:32-51裡的談話會有什麼改變?
6.今天的討論對你有什麼樣的幫助嗎?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