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信仰的宣認》第十二講:我們信永恆的生命
死亡與復活
幾年前,一個教友打電話來要我前去探訪一位生了病的年輕女士,潔希正値三十年華,有位很不一般的先生和三個教養良好的兒子。但癌症正侵蝕她的生命。我開始每日為潔希送聖體。每次探視都帶給我許多啟發。她心地堅韌,所以當我聽說她在婚前實際上是個運動員時,我並不感驚訝。潔希善良的本性也感染旁人。她個性幽默,凡事都能處之泰然、隨遇而安。有一次,她很認真地請求我,以後要介紹個好女士給她丈夫再婚,好能照顧先生和三個孩子。這是一個須要我往後去兌現的請求。
一個主日早晨,在前後台彌撒之間,潔希突然傳訊期望我趕快去看她。在我到達時,看見潔希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極度痛苦和不適中。她懇求我說:「神父,我受不住了。您可否為這種痛苦說個因由。」潔希問的直接了斷,我誠實以對說:「我沒有任何答案。我只知道掛在妳牆上的十字架和它所帶來的應許。耶穌祂自己死了,為使人們能夠存活,並保有永恆的生命。三天後,耶穌在復活的光輝中復活。」潔希接受了這個道理: 必須先經歷死亡才能獲得全然美好的新生。於是,她變得非常平和,在她兩個星期後回到天家之前,一直保有這份平安。
永恆的生命──有的人或許希望永生的存在,我們基督徒則在信經中宣認對永生的信念。不過,有時我們對它也是難以啟口,因為永恆的生命需要我們先經歷死亡。死亡是一個奧秘,是未知的,而未知的事往往成為我們心中懼怕的原由。尤其是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文化因著科學和技術而蓬勃發展,導致凡看不到、無法證明的事總難讓我們相信。凡是人都會死亡,我們的必死性是很顯然、無須證明的,那麼不靠信仰又有什麼可以作為復活的證明呢?
耶穌說: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纔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4)。受造萬物在舊死新生裡所展現週而復始的生命循環是歷歷可見;作為基督徒,我們在逾越奧跡中看到生命的死而後生,我們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卻是用以銜結新生命的通道。
依恃著基督的這份應許,是我們一切希望 的根源。在信仰的光照下,我們的生命具有真正的意義和目的。我們的生命絕對不像日曆上那些逐日劃掉的日子,到了生命盡頭也就結束。 相反地, 生命是自誕生之日起,就如潺潺流水延續不歇。從我們出生到死,經由死亡得與基督一同進入永生,得以與天主生活在一起。
在「希望中得救」的通諭中,教宗本篤十六世向我們保證說: 「福音不僅僅傳達了可以瞭解的事物,福音更帶來生機並改變生命。於是,時間和未來的晦暗之門突然敞開,擁有希望的人以另一種方式生活;他被賦予了一個新生命。」 _____《希望中得救Spe Salvi, 2》教宗本篤十六世Benedict XVI通諭
天主的應許
在面對死亡時,愛和痛苦:這兩大真切的現實是人類必須全力去面對的。 而愛和痛苦兩者,我們都有耶穌作為榜樣。對於基督徒來說,愛一定是讓我們熱愛生活的要素:我們愛天主,愛近人,也愛天主賜予的最大禮物-我們自己的生命。有時候,我們做得很好,有時我們未如所期。世上的誘惑有時蒙蔽我們的智慧,許多時我們也錯過了蒙恩的愛德機會。有時候,一個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事件讓我們猛然驚覺,認識到能在世間行愛德的機會實在很是有限,並意識到我們也許沒有善用時間。我們立志要愛得更多,這就意味我們願意更符合耶穌的榜樣。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就是人類的愛:潮起潮落。然而,有一些人拒絕去愛。這樣的選擇讓他們自隔於天主。這與天主隔絕的狀態即是 “地獄”(CCC,1033)。
聖十字若望寫道, 「在人生垂暮時,我們將按愛德受審」(Dichos,64)。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上,這說法是多麼重要、多麼耐人尋味。天主教徒相信我們在愛與聖洗內的結合不是死亡所能分離的,這信念激勵我們為已故的親友祈禱,並與他/她們一起祈禱。相信了亡者的生命並未結束而是轉化而已,使得所有的信友都能共融在諸聖相通功的信念中。
痛苦往往伴隨著死亡的腳步,但痛苦亦有機會與愛相伴。陪伴他人所受之苦即是跟隨瑪利亞的腳步去安慰孤苦零丁的人。即令是小小的一步,這與人同苦的意願即是一個天主恩典的標誌,也是一個希望的體驗。當我們心中充滿了希望,便很容易接受我們自己的痛苦,並將它當作一個與耶穌共融的機會。
渴求天主的省思帶領我們開啟了這十二單元講次。如今在將要結束時,我們認識到唯有經由死亡我們的渴求才能完全實現。當嬰孩降生到這個世界時,他們體驗到這廣袤的世界與母親的子宮是如許的不同。有些孩子看似平和地出生到這個新的世界;另些孩子卻是在腿踢和尖叫當中來臨。因此,我們每個人有自己離開的方式也非偶然。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從聖保祿的話裡見到希望, “天主為愛他的人所準備的,是眼所未見,耳所未聞,人心所未想到的。”(格前2:9)。
雖未能親見卻相信基督的應許,藉著信德將生命予以轉化和滋養,這就是我們基督徒所持信的。我們相信在這個世界終結時,天主的國將達到成全圓滿之境,而我們復活的身體亦將與基督同活到永遠(CCC,1042)。最後,耶穌祈求的合一將得到實現,所有受創傷的受造物都得治癒。我們相信的,真真實實的是戰勝死亡的大愛。
教理要點提示
助讀資料:上主是我的牧者
“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儘管我要走過陰森的幽谷,我也不怕凶險,因為有你與我同在…”(詠23:1-4)真正的牧者是那知道如何穿過死亡幽谷的人;他戰勝了死亡,現在他重新回來陪伴我們,使我們確定的知道,與他一起總是暢行無阻。我知道有一位甚至會陪伴我直到死亡,他的 “牧杖和牧棒使我欣慰舒暢”因而 “我一無所懼”(詠23:4),這是信徒們生命萌發出的“新希望”。 _____《希望中得救Spe Salvi, 6》,教宗本篤十六世Benedict XVI通諭
“基督徒的信經──藉此,我們宣信父、子及聖神,相信其創世、救援和聖化的工程──漸漸邁向一個高峰,就是宣告在末日死者肉身的複活和永生。” _____天主教教理書(CCC),988
“與天主聖三的這種完美生活,與聖三、童貞瑪利亞、天使和眾真福這種生命與愛的共融,稱為「天堂」。天堂是人最後的歸宿,也是人最深的期盼的圓滿實現,是決定性和至高的幸福境界。” ____天主教教理書(CCC),1024
“耶穌基督以祂的死亡和復活為我們「開啟」了天堂。享受真福的生活就是圓滿地得到基督救贖工程的果實。基督接受那些信賴祂和忠於祂意願的人進入天上的榮耀。天堂是真福者的團體,在其中所有的人都與基督合為一體。” _____天主教教理書(CCC),1026
經文研習
若望福音6:39-40、我要使他復活
聆聽聖經的話,耶穌的應許
「派遣我來者的旨意就是:凡他交給我的,叫我連一個也不失掉,而且在末日還要使他復活,因為這是我父的旨意:凡看見子,並信從子的,必獲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
問題分享
反省聖經經文中觸動您心的字語,文句,或圖像,或是您生活體驗。守住片刻靜默將您的想法做省思,或分享給組員們聽。
若是您或您心愛的人在面臨死亡時,有什麼事物能帶來安慰?
若有人提問:“﹝關於生命的生與死﹞所有的就是這樣了嗎?”您會如何回應此人的問題?
信仰分享
在生命的黃昏若面對提問:“您是怎麼愛的?”您將要如何回答?
若是在垂暮之際,您的感覺會是什麼呢?您感覺恐懼的是什麼?您盼望的是什麼?
本週假若要為死亡做準備,您會做些什麼準備?
活在福音裏
耶穌看重信仰和行動之間的呼應。本著這一精神,從分享裡找出一個具體的行動。首要考慮這將會是個人或是小組的。若選擇作為個人行為時,要說出是做什麼,並在組內分享它。若選擇作為組的行動時,要定出組員在不同方面的分工及責任。
反思下文舉揚心神裏的基督教殯葬禮紀念經文的禱文。可把一些想法用在為自己準備的葬禮禮儀裏。把它們寫下來給您親近的人好在您的葬禮中予以應用。
在靈修日記上寫下您對死亡的感受,或撰寫了一封信給天主透露您對死亡的感受。
如果有此機會時,與或將面臨死亡的人談話並一同祈禱。對曾失去心愛的人伸出關懷的手,提供幫助。
以特殊的方式用祈禱或社交活動與您的小組一起慶祝,並將您信仰,生活的好消息告訴給小組的領組。
(以上材料取自長安所譯:《相信:信仰的宣認》)
貝多芬 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