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與耶》第一章 「儒」與「耶」的交往 (1)概論
引言人:蕭淑美
(一)內容摘錄(P.15-24):
本章是審視基督教與儒學一些相同的主題,以激發出雙方對「對方」的更大興趣,並進一步研究對方。(希望這篇也能在小會產生這樣的作用^.^,雖然不以為然的聲音不小,但何妨來了解看看)。這裡先貼第一章的前半:概論。論及歷史上儒與耶交會的後半下次再貼。
本章作者先定義基督教和儒學
1. 什麼是基督教?(P.15)是耶穌基督最初教導,還是兩千年來教義的發展衍化?是使用chrisrian一詞指一切美好事物,或指某種特定和特殊的事物?此外,基督教一詞可否容忍或接受合成詞組所表達的意義,如儒家基督教?
作者認為基督教的根是閃米特人的宗教,經過希臘化、拉丁化,然後傳入歐洲。在這期間,基督教哲學因素先後和柏拉圖、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托瑪斯傳統緊密相連。基督教還包括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以後發展的各種神學體系。基督教還指向未來的基督教,即經歷目前的危機並從中再生的基督教。這個意義上的基督教在與非西方的世界宗教和文化傳統交流中、在與對神人關係的根本關係中,重新換發出活力。….綜觀之,基督徒的根本條件是在信仰及行動上表明信奉基督。
作者認為基督教的兼容性越來越大。不過,兼容他教的關鍵是:信奉基督是神的啟示,基督的生活和教導是整個基督徒生活的規範標準,他教不能與此有任何根本衝突。
基督教神學是耶穌教導的詮釋,神學是人對神的啟示的回應,這個回應發生在理性和倫理道德的層次上,也發生在個人和存在的層次上,是從人的靈魂深處對神的尋求。在這些層次上,基督教和其他形式的信仰產生對話。
2. 什麼是儒學?(P.19)本書指整個儒家傳統,特別是指這個傳統的初期以及與孔子緊密相連的內容,新儒學則指宋明時期的形上學理學,其中含有與道家、佛教哲學的接觸。此外,儒學在漢朝其實也被統治者混合了法家思想(後面會再談)。
3. 儒家是宗教或哲學?(P.21)以西方宗教來看,宗教有教會體制,有僧侶制、教義和道德誡律、禮儀。早期儒學則只及其餘而不及全體,有公眾禮儀如敬天祭祖,甚至供奉孔子等歷史人物,沒有僧侶架構,只承認皇帝是大祭司,唯一有資格祭祀上天的人;一家之長,則是祖先之靈和活人之間的交流媒介。其他還有地方官。因此儒學有一個世俗的僧侶體制,不與社會分離,沒有寺院。它強調家庭生活,融入社會,是俗世的宗教。
4. 儒家的教義(P.21) 強調仁,包含教義和道德。仁體現人際的五種關係,使人成為君子、聖人。新儒學中,仁被賦予形上學內涵,與宇宙生命力是二合一。儒學的本質是人本主義的,不追求現世積善以拯救來世,看重此時此地而非來世生活。但儒學並非否認超自然,它也闡揚了一個人可以與之交流的彼岸世界,只是表達的語言很模稜含糊。
5. 與基督教的對觀(P.22)(註:這是我下的標題,不是說兩者等同,只是從基督徒的角度來了解、體會儒學的內涵) 儒家經典裡提及的上帝或天,近乎基督教的神。那些孔子在內的聖人也很像基督教的聖徒。祖先崇拜表達對來世的信仰和對亡者靈魂的關注。人性本善的信念也被看作為宗教信仰,是信仰一種不可見的秩序,新儒學認為是天的秩序。儒學也重視生命禮儀。
儒學提出自我超越通向聖賢的道路是自省。在宋明時更發展出修養的層面。但儒學的聖賢和基督教不同,不是因為上帝的恩惠免除罪孽,其修養甚少涉及祈禱和贖罪,而是注重內在的尊嚴、靜坐,以及人的內在生命與外在活動的和諧。這表現俗世的靈性,是思考與行動的統一。
6. 什麼是儒學的哲學?也有哲學性之形構,或是類似十誡的教誨?把孔子誤為是道德行為的導師,只是注重五常等級的秩序,常成為統治階級的工具。這樣的誤會就像說基督教只講律法,而沒看到基督教導的愛。儒學根本是有關生活方式的教導,教人如何通過道德倫理的修養來自我超越。但後來的哲學發展,使其成為僵化的人本主義。只談美德理論,而犧牲的真實的人,作者稱接近中世紀的士林哲學。士林哲學完全尋求來世的幸福而排斥人生存在的重要。
7. 作者結論 儒學自己沒有宗教或哲學這個詞語,但表達了宗教和哲學內涵的「教」。
(二)小結
1.看完這章,感受到基督信仰也是有生命的,從以前到現在不斷在發展,當然將來也是,不過有核心是不變的。這個核心是什麼呢?作者有提到,我們也來認真想想。這樣當我們面對一些情況時才能分辨。
2.作者不斷提醒我們儒學的發展有許多變化,後來已融入了法家、道家、佛教等。我覺得我們知道就好,不需太花精神去釐清真正的儒學是什麼,只是作者細膩的分析,可以看到現在還影響著我們的到底是什麼觀念或行為準則。(況且我們更重視的是整個中華文化,儒家不過是我們目前的切入點。)
3.關於基督教與儒學的對觀,後面還有詳細論述,大家在此只要先想想作者提及的面向。
(三)分享題
1. 小結(1)中的問題,你認為什麼是基督信仰中永遠不能改變的部分?
2. 提到儒家,你覺得與自己的關係度如何,可以簡答,用1-5分來表達。5分是覺得關係很密切。
3. 在摘要中的(5)提到儒家的一些內涵,其中哪項你認同或不認同作者敘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