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肯定自己,不否定別人
----導讀《與巴哈一起祈禱15天》序

 

胡國楨



光啟文化事業繼《與羅哲弟兄一起祈禱15天》(二0一五年十一月出版)之後,二0一七年初又要出版《與巴哈一起祈禱15天》。現今,整個基督信仰世界都在積極籌備「迎接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運動五00週年」的紀念活動。這是首次在大公主義基督徒合一運動時代(ecumenical age)中舉行的紀念活動。光啟文化事業是天主教主持的出版機構,他們在基督宗教歷史這一個轉捩點的前夕,以中文出版這兩本祈禱靈修參考書,真可謂走在時代的前端。

這兩本祈禱靈修參考書,除了都表達出以音樂祈禱靈修的精神之外,也讓讀者體會到大公主義基督徒合一運動的精髓。羅哲與巴哈,兩人都不是出自天主教靈修傳統的基督徒。羅哲的父親是改革宗教會的一位牧師;巴哈的父親是信義宗教會的一位管風琴師。羅哲追隨父親之路,讀完神學之後並沒有成為改革宗的一位牧師,卻建立了一個跨越宗派的泰澤修會團體,推廣大公主義基督徒合一運動;巴哈也追隨父親之路,成了信義宗教會的一位音樂大師,不過他在那個宗派間尖銳對立的時代中,表現出大公主義基督徒合一的精神。

這兩本祈禱靈修參考書的原初文本都是法文,由在法國的新城出版社(Nouvelle Cité)出版。新城出版社為盧嘉勒(Chiara Lubich)女士創立的普世博愛運動所擁有,他們出版的《與XX一起祈禱15天》系列祈禱靈修參考書,迄今超過了一六0本,其中不少被譯成各種文字,暢銷全球,歷久不衰。中文譯本也有很多,由基督宗教華文的各大出版社編譯出版。

普世博愛運動發起的背景,與羅哲弟兄創立泰澤修會團體很像,二者都發軔於一九四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最大的浩劫。人間之所以有戰爭,最大的因素就是人人都自以為是,肯定自己所認為的是對的,凡與自己所認為對的不同的都錯了,「正義」及天主就只站在我這邊,我要幫天主掃除邪惡。如此,人類的浩劫就開始了。羅哲弟兄及盧嘉勒女士,都是在這次人類最大浩劫的戰爭中,受到天主聖神的啟迪,不約而同地在不同的情境中建立起他們的團體,而且都以「合一」做為團體中心理念之一。這是基督宗教史上的一大轉捩點,基督宗教歷史自此,要從不斷分裂、走向逐漸合一之路了。這也就是大公主義基督徒合一時代的開始。

回顧兩千年來基督宗教的歷史,其間發生了三次大分裂。第五世紀的厄弗所及加采東兩屆大公會議,造成了基督宗教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這次分裂分出了聶斯多略教會(景教)以及一些一性論的教會。其實,我們今天考查當時大公會議前後的歷史,發現若不是政治因素的加入,雖然在信理教義上有爭議,但絕不致於演變成無法挽回的分裂。第十一世紀東、西方教會的分裂,基於信理教義上的分歧因素成分較小,真正的原因還是政治上的不妥協。第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其實並沒有想要離開天主教會另立教會,但是天主教當局及路德的追隨者之間政治利益的糾葛,才讓分裂的事實弄得無法收拾。總之,分裂的首要原因並不是在信理教義中的差異,而是政治因素。所謂政治,其中最恐怖的就是極端的自我中心。只有我的「真理」才是天主的真理,與我的「真理」不同的都來自魔鬼,若不是完全錯誤,至少也是「異端」,應該剷除,應該消滅。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宗教改革運動之後的宗教戰爭,都是在同一思維之下的產物。

巴哈與路德

巴哈生於主曆一六八五年,距馬丁路德一五一七年的宗教改革運動首役之後約一七0年,這正是基督宗教各宗派間尖銳對立達到高峰的時期。巴哈生長、服務於當時的信義宗福音派教會中。當時,信義宗教會不只與天主教和改革宗教會之間有衝突;就連信義宗內部的正統派與虔信派之間,也有幾乎水火不容的矛盾味道,就像現今新教傳統教會中的傳統派與靈恩派之間的矛盾一樣。巴哈處在這樣一個信仰氛圍之中,他是如何度一個音樂人基督徒的靈修生活呢?

本書的作者Alain Holy是一位法國信義宗福音派的牧師,在巴黎牧會。本書是這位信義宗牧師,以十五個單元來給今天的基督徒推薦巴哈的靈修生活。筆者是一位華人天主教神父,讀了本書,立刻有個衝勁,也希望介紹給今天的天主教徒,在靈修生活上,巴哈也有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

首先,巴哈生活的年代正是基督信仰各宗派間自以為是,而排斥他人的高峰期,當時的基督徒都像格林多的信友一樣,「屬保祿的」、「屬阿頗羅的」、「屬刻法的」,各個團體自以為是,排擠非我族類(參閱:格前/林前一12)。作者給本書靈修第一天提出的前引文,是巴哈一封辭職信中的一段。原來,巴哈當時所事奉的信義宗教會團體中,有所謂的正統派和虔信派之間的論戰爭執,巴哈因而被迫辭職,他就寫了這封辭職信,以表心意。本書作者為第一天給的標題是「榮耀只歸上主」。是的,巴哈其實是忠於來自馬丁路德信義宗的信仰理念(請參閱:第四天與第五天的內容),可是他知道:信義宗的信仰理念固然對,其他宗派並不一定就是錯。他真是我們今日大公主義基督徒合一運動時代裡的好典範,以「肯定自己有真理,但也不必否定別人,以為他們一定錯了」,我們大家可以一起合作,「讓榮耀只歸上主」。所以,後來有一段時間巴哈還擔任了改革宗加爾文派親王的宮廷樂師,雖然改革宗和信義宗的禮儀觀很不同,但他還是可以與他們一起,「讓榮耀只歸上主」。

「榮耀只歸上主」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把聖言置於生命的中心「與基督結合」(第二天)。所以,巴哈「勤讀聖經」(第三天),並「勤讀神秘靈修作品」(第六天)。是的,音樂是巴哈生命的中心,他的音樂就是在詮釋聖經中耶穌基督的喜訊。本書作者說:「從這一點來看,音樂家巴哈儼然已是一位釋經員」(本書37頁)。一點兒都不錯!彌撒禮儀中好的音樂及歌曲,有時比主禮的講經(證道)更能引人歸向上主。

信義宗與天主教一樣,非常重視感恩聖事的彌撒,華文信義宗教會稱為聖餐禮拜。他們跟天主教一樣,肯定所領的聖體聖血是真實的基督體血,藉領聖體聖血,而與基督生命真實結合。所以他們非常慎重舉行聖餐禮拜,要求信友好好準備心靈,恭領聖體聖血(參閱本書第十二天)。本書作者在靈修的第七天,以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角度向讀者介紹這個聖餐禮拜。他說:「信義宗傳統一直維持著把十字架苦像置於祭台上」(本書64頁)。

這一點,可能很多基督宗教華語教會的朋友會感到訝異,包括天主教,甚至信義宗的會友。因為大家都認為天主教才用十字苦像。基督新教要不是耶穌沒有在十字架上面;要不就是根本沒有十字架。可是,我們要知道,這個說法並不適用於馬丁路德追隨者,因為「因信稱/成義」的信理理論,正是保祿的十字架神學,若沒有耶穌十字架上的苦難與死亡,對他們來說,根本就不會有救恩的可能;不像今天有些天主堂,祭台前放置的是復活的基督、或耶穌升天像,這是因為我們把得救的恩寵與復活的基督緊緊地聯結在一起。直到今天,按本書作者所說,法國托林吉省(Thuringe,路德及巴哈出生及成長之地)及薩克斯地區(Saxe)的信義宗教堂內,仍然在祭台上置有十字苦像(本書64頁)。筆者在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的大公主義課堂上,每年也都給同學看一個德國信義宗修女會聖堂祭台前面的牆上掛著的是十字苦像(他們的主禮仍然還是面對牆壁、背對教友做彌撒)。可見,信義宗將十字架苦像和聖餐禮拜聯結在一起的傳統一直維持著。

不過,本書作者也提醒讀者:「然而,在基督新教的情境中,我們絕不單獨崇拜十字架苦像,單獨的形像並不神聖,形像本身無法表達出其神聖性」(本書65頁)。是的,筆者也願提醒天主教的讀者,我們面對聖人的聖像時也應如此,必須以祈禱的心境面對聖人,請他為我們代禱,而不要以為聖像本身就有行神蹟的能力,這是迷信,不是我們的信仰。

巴哈在生命的哀傷或挫折時,會懷著望德尋求慰藉(第八日);也會為迷途的兒子祈禱,並助他一臂之力(第九日)。總之,本書作者把巴哈靈修的每一面值得借鏡參考之處都給我們指出了。至於,巴哈的音樂與我們靈修的關係,就另請音樂造詣修養高的牧者給大家介紹吧。



Print Friendly and PD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sc 的頭像
    ccsc

    神修小會的共融園地

    cc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