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金崙天主教堂
王玉梅
台東金崙聖若瑟天主教堂,近山靠海、環境優美,是南迴公路及鐵路必經之地,屬太麻里鄉公所管轄。「KIOKAI NI SANTO YOSEF」是排灣族語的英文發音,意思就是「聖若瑟教堂」。1956年9月,在白冷會錫質平神父等多位神職人員與熱心教友合作下,金崙的教堂落成,經由費聲遠主教祝聖後啟用。現在的教堂,則是在使用五十多年後,由本堂司鐸——遣使會印尼籍的蔡恩忠神父設計重建的。蔡神父以聖保祿宗徒所說,基督妙身的每個肢體彼此互為肢體、都很重要的思想,完成建設。因此金崙天主教堂是結合排灣傳統文化和基督信仰的藝術創作,並具體表達了部落精神與地方的特色,如今已成為原住民排灣族文化、信仰的中心。
以黑色石板為主要建材的教堂大門上方,有以山豬牙、熊鷹羽等製作,大頭目配戴的頭飾。排灣族大頭目佩戴的頭飾有二支熊鷹羽毛,教堂門上的頭飾則是三支羽毛,顯示教友對聖若瑟的尊崇與恭敬。教堂兩側的菱形紋金屬欄杆及下方的菱形石紋,極像兩條百步蛇守護著聖堂,這些均呈現著排灣族獨有的文化特色與風格。教堂外貌相似一個「甕」,屋頂是甕口,立著十字架,陽光穿透屋頂上的玻璃,照進這個教友聚會、共融的圓形空間。太陽對排灣族來說是力量的來源,象徵天主聖三帶給我們生命力的來源。窗戶下方環繞著153條陶瓷魚,每條魚的身上都有一個聖經故事,可愛又有創意的圖案,相當吸引人。
往教堂邊門的小路旁,有一座高大的木雕,那是聖若瑟和小耶穌父子像,小耶穌高舉著十字架站在高大雄偉的聖若瑟肩膀上,顯得格外神氣。走進教堂彷彿進入了天主賜給人愛的樂園中。木製的門上雕刻著頭頂物品的排灣族婦女、頭戴百合花善於狩獵的勇士,以及琉璃珠、青銅刀、陶壺、山豬、百步蛇等各種排灣族文化傳統的圖案,象徵排灣族百步蛇祖靈守護教會,以及代表教會的七件聖事。大門門上方釘著一排圈成圓形的山豬獠牙,一支獠牙代表一年,算一算就可以知道白冷外方傳在此建堂多久了。教堂兩旁的20個菱形彩繪玻璃窗,窗上畫著教會的節慶:耶穌榮進耶路撒冷、最後晚餐、耶穌復活等。耶穌山園祈禱、耶穌被釘十字架上死等彩繪的苦路像,應專屬排灣族的版本吧。
聖水池的一角有大小不同的三個陶甕,代表三位一體,由陶甕流淌出聖水,沿著細長的水道,環繞祭台周圍一圈,使聖堂充滿神聖、活潑動人的氣息,象徵天主源源不斷的恩寵。石塊和甕上立著復活蠟,我們知道主耶穌復活了。木門、彩繪窗、祭台等都刻有排灣族的圖騰,教堂十字架上的耶穌,其容貌、身形和服飾都十分相似排灣族男士的樣貌。祭台兩旁的聖母、聖若瑟立像,均穿著排灣族傳統的、尊貴的,以黑為主色系的服飾,可見他們對自身傳統文化的尊重。教堂後方的耶穌聖心像、聖文生像,亦身著排灣族人的服裝,一定可以讓前來朝拜的族人感到特別親切吧。小聖堂是祈禱、朝拜聖體、陪伴耶穌聖心的地方,以透明的大玻璃區隔聖堂與聖體櫃。其中有燃燒卻不毀壞的荊棘,使我想到梅瑟在曠野中與神對話的聖地。
在台灣服務二十多年,照顧許多孤苦無依老人的蔡神父,除為教友蓋了一座極具文化特色的教堂,還出版了以羅馬拼音翻譯的排灣族福音。語言是民族文化的基礎,主日彌撒與每週的讀經,均以排灣族語進行,排灣族語的四部福音、彌撒經本、歌本等,對許多不會聽國語的排灣族老人幫助很大。自從重視部落族語後,許多小朋友也開始學講母語了,希望信仰的種子亦能這樣繼續傳承下去,為日漸流逝的排灣族文化注入活力。
好友屏蘭很喜歡蔡神父和教堂周邊的環境,也曾邀我到台東參加金崙教堂舉辦的活動。她說,雖然教堂曾多次遭小偷光顧,但並未因此關閉,蔡神父仍堅持整日開放,方便人們入內朝聖和祈禱,很令人敬佩。如今參加小會全省朝聖活動來到台東,親眼見證了蔡神父的精心設計,處處洋溢天主大愛、處處充滿驚奇的金崙天主堂,內心充滿難以言喻的溫暖與感動。蔡神父藉著許多美好的、有形的事物,將無形無相看不見的天主彰顯出來,使人感覺慈愛的天主就在我們身邊,正和我們同在一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