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回到共融營日程時間表)

耶穌基督--我們的恩師良友
建德

引言

耶穌在世時,人們對祂最普遍的稱呼是「拉比」,就是老師的意思。在福音中,尤其是記載祂顯奇蹟的部分,人們有時候也稱呼祂為「主」。後來耶穌受難,第三日復活以後,門徒們就一律稱祂為「主」或是「救主」。

在早期教會裡,雖然信友們都相信耶穌是救主,可是大家對耶穌之如何「救贖」了我們並沒有一致的看法。許多人認為耶穌在世所宣講的天國福音是我們得救之匙,所以早期的基督徒師法耶穌、學習耶穌道理的風氣很盛。也有些人認為耶穌因著祂的受難聖死,把我們從桎捁中解救出來。不過最多人相信救贖的意義在於耶穌的復活,因著光榮的復活,救主耶穌克服了死亡。

這個「光榮勝利救主」的認知主導了教會的思想長達一千年之久,一直到第十一世紀才被聖安生主教聖師 (St. Anselm of Canterbury)提出的補贖 (Satisfaction)救贖觀所取代。聖安生主張耶穌以祂的死亡,替我們的罪惡做了補贖。這樣的想法又支配了教會的思潮將近一千年。一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有些神學家開始重新主張耶穌整個在世的生命,從祂的降生、公開生活、天國福音的宣講、一直到祂的受難、死亡、和復活,都是救贖工程的一部份。【註一】

可以說教會對耶穌的救贖工程,從來沒有宣布過正式的「官方」說法,而「主導」的認知在歷史上也曾經改變過。其實耶穌的救贖工程包括了祂在世時的整個生命,以祂生命中的某一部份來瞭解耶穌的救恩,代表了不同的切入點。一旦我們登堂入室、進入信仰的奧秘之後,這些看法的不同都將消弭無踪。所以不必過份的執著於某一個觀點,重要的是哪一個切入點更能幫助人認識接受基督的福音,得到基督的救恩。

那麼我們向中華同胞介紹耶穌的救恩,哪一個切入點最能夠幫助他們認識和接受救主耶穌基督?目前在教會中仍然佔著主導地位的「補贖說」,因為是建立在傳統原罪論的基礎上,讓許多華人同胞望而卻步,失去了認識耶穌的機會,這是多麼痛心的事。我們是否能夠有一個比較能夠被華人所理解接受的切入點?

1998年在羅馬召開的亞洲主教特別會議(The Special Assembly of the Synod of Bishops for Asia) 已經注意到這個議題,1999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以這個會議的論點做基礎所發表的《教會在亞洲》勸諭,即呼籲亞洲的教會要重視亞洲的文化宗教特質。而最重要的特質之一即是亞洲的智慧型宗教傳統。

2002年開始,張春申神父在《見證》雜誌發表了一系列《智慧導師》的文章,後來在2003年由光啟出版成書【註二】。張神父說智慧型宗教傳統即表現在東方人的尊師重道。東方人尊敬他們的智慧導師並向他們學習,對東方人而言, 智慧導師的耶穌基督是一個自然的信仰切入點。

對於福音傳播本位化的重要性,來自拉丁美洲的當今教宗方濟各,或許也有同樣的感受,他一定深深體會到教會傳統裡的西歐思想成分太濃厚,不完全適合拉丁美洲的環境,所以去年底他發表的《福音的喜樂》勸諭,裡頭對本位化就有很正面的鼓勵。

在本文裡,我們試著以東方人所熟悉的恩師良友的角度來解釋耶穌的救贖工程。為了更深一層的體會耶穌當年對他的門徒們的教導,我們試著從猶太人的角度來認識耶穌所講的道理。而且除了耶穌的言教之外,我們也用心來體會耶穌的身教。有了這些理解之後,我們試著論述耶穌教導的救恩意義,並且反省這樣的認識對我們平日的信仰生活有什麼影響,也如何能夠以這樣的體會,把基督的福音介紹給我們的同胞。

耶穌的猶太人背景

要認識耶穌的教導,主要的資料來源當然是聖經,尤其是新約裡的四部福音、宗徒大事錄、書信以及正典以外的福音。兩百年前,福音被看成是歷史、是耶穌的傳記,但是經過這兩百年來的聖經學研究,我們知道把福音看成是早期教會的信仰反省更合適。而且我們今天對耶穌的瞭解摻雜了許多後來希臘以降的歐洲文化的影響。如果我們能夠還原到耶穌當年的猶太人社會,以猶太人的眼光來認識耶穌,那麼對耶穌的教導應該會有更明確的瞭解【註三】。

猶太人的信仰傳統是生活的,在歷史的過程中不斷地演變著,而且是多元的發展。猶太人居住的巴勒斯坦處於古文化的發源地,受到四周民族的影響,卻也發展出他們獨特的文明。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們一神的觀念。他們認為這位獨一無二的神創造了一個美好的世界。依照祂的形象造了人,包括了給人自由意志以及道德觀念。他們也深深體會到惡勢力在這個世界的存在,可是他們不把它歸罪於亞當厄娃身上。猶太人認為人生中的慾望幫助人生存、也讓社會進步。但是過度的欲求,以至於在運用自由意志的時候,違背了良心道德、不再尋求上主的旨意。人的無法循善避惡,是惡勢力的主要來源。為了幫助人,上主給了猶太人法律和先知。上主的旨意到底是無形不可捉摸,但是只要遵守具體的法律和先知,就等於服從了上主的旨意。另外,猶太人重視道德議題更甚於生死議題,認為這個世界的生命比來生更重要。

儘管有法律和先知,但是惡勢力仍然存在,猶太人仍然不斷地背叛上主。而且遵守法律和先知有時變成了一種形式主義。此外,因為長期的亡國,猶太人開始盼望默西亞救世主的來臨。猶太人對默西亞的認知是雙層的:一個是默西亞的來臨要驅逐異族的統治、復興猶太國,一個是默西亞在世界末日要戰勝惡魔,建立一個全新的猶太國。實際上在耶穌來臨之前,有些起來反叛羅馬人統治的猶太人自稱是默西亞,他們的反抗導致羅馬人的高壓屠殺。所以猶太人的領袖們對這些號稱默西亞的人,又是盼望,又是害怕。這就是耶穌誕生時的環境背景。

耶穌的教導

耶穌平日的教誨常常是因材施教,因著當時的人、事、物而有所發揮,不曾把他的教導有系統的敘述出來。不過耶穌的門徒曾經要求耶穌教他們祈禱,耶穌教他們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天主經」,這可以算是耶穌自己把他教導中最重要的部分有系統地放在一起。現在就讓我們來重溫一下它的內容。

我們的天父:耶穌教導我們天主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父親,而且他用最親暱的「阿爸」來稱呼天父,他宣講上主是愛,上主多麼地深愛我們每一個人。「我還沒有在母腹內形成你以前,我已認識了你;在你還沒有出離母胎以前,我已祝聖了你」(耶肋米亞一:5),這一段話也可以說是對我們每一個人說的。我們的「阿爸」天父是如此的熱愛每一個人,有時候讓我們覺得祂的價值觀廻異於一般世人的價值觀:例如阿爸天父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祂關心照料最小的弟兄;祂認為有病的人才需要醫生;祂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已經先愛了我們。

願袮的名受顯揚: 文言文版的翻譯是「願爾名見聖」,「見聖」比「受顯揚」更接近英文的翻譯和希臘文的原文。猶太人自古認為他們的唯一神雅威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不敢直呼上主的名字。因為上主是神聖的,猶太民族也必須是聖的。尤其是不能褻瀆玷辱了上主所在的地方(聖殿),所以猶太人除了有道德性的法律之外,還有儀式性的「取潔」法律的來源。耶穌秉持猶太人的傳統,認為上主固然慈祥,但是同時是神聖的。我們必須淨身淨心才能與聖潔的上主相稱。

但是耶穌對猶太人執著於表面的「取潔」法律和禮儀,卻忘記了「取潔」的根本目的,很不以為然。所以他的門徒們對遵守各項儀式性的法律從不在意。而耶穌自己更是關懷那些被一般猶太人認為是不潔的人,接近他們、治療他們,充分表現出上主對社會邊緣人群的愛心。

願祢的國來臨 :如果有人問什麼是耶穌的中心訊息,那麼「天國的喜訊」應該受之無愧。耶穌公開宣講的第一個訊息即是:「你們悔改吧! 因為天國臨近了。」天國是慈愛天父的轄區,是愛的領域。天國屬於那些誠心悔改、一心向主的人;天國屬於那些承行主旨的人,亦即行事符合天意、凡事包含愛心、愛主愛鄰的人;天國屬於內心自由,不被世物所羈絆的人;天國屬於如同孩子般地完全信託上主的人。耶穌說天國現在就在每個人的愛心中開始,而且天國的完成很快地就要來臨。

耶穌要祂的門徒們「順從天主的旨意、做天主的事、接受天主的國」,這和猶太人的傳統說法是一樣的,猶太人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在自由選擇當中順從上主的旨意。在耶穌心目中,天國的喜訊和承行主旨是密不可分的。「不是凡向我說『主啊! 主啊!』的人,就能進入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天國。」類似這樣的話,耶穌說過好幾次。換句話說,不是口中講「我信!我信!」的人就能得救進天國,事實上,在希臘文裡相信(pisteuo)和信仰(pistis)是同一個字的動詞與名詞,在阿拉美文中也是一樣。因此在福音中提到「我相信」時,是要把自己完全交託給確認之人或事。一個人如果相信耶穌是默西亞、是天父差遣來的,那麼就要學習耶穌的教導,承行上主的旨意。

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承行主旨一直是猶太人的中心思想,一個人要能夠承行上主的旨意,也就是行事符合天意。才能在上主面前做個義人,得到上主的祝福。天主賜給猶太人法律和先知,就是為了幫助猶太人在承行上主旨意的時候有所依循。

法律和先知是方法,承行主旨才是目標。但是有些猶太人以為守這些規矩就等於是順從上主,演變到後來,有的人只記得如何守規矩、卻忘記了規矩後邊真正的精神;如何守規矩好像比如何順從上主還重要,遵守儀式性法律比做上主的事來得重要,如此地本末倒置。因此耶穌才有「安息日是為了人立,不是人為安息日」這樣的感嘆。祂又說:「我來不是為廢除法律,而是為成全(法律背後的精神)」。

此外,以盟約為傲的猶太人認為遵守法律和服從先知的教導就是滿全了他們守盟約的義務,之後必可換得上主的祝福和庇佑;相對地,如果不守誡命,就會受到上主的懲罰。這種為了賞罰而承行主旨的心態,不只帶著濃重的功利主義色彩,更是無法持久。

耶穌給「承行主旨」賦予了一個全新的意義。祂教導我們,承行主旨並不只是要得到上主的祝福,我們順天、做事符合天意,更是因為我們體會到上主的愛,體會到我們都是上主鍾愛的子女,體會到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上主已經全然愛了我們。因為深切的感恩,我們願意以愛還愛。如此的動機比起求賞懼罰的心態更能幫助我們持之以恆。耶穌的一生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求祢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耶穌教導我們要信託上主的照顧。世上的萬物都是上主所造,因此都是美好的。內心的自由來自於心靈的超脫,耶穌教導我們把上主做為生活中的第一順位,比財富、聲望、地位、親情,甚至自己的性命都看得更重要,因為內心的自由有助於我們在生活中承行主旨。真福八端中那些被稱之為有福的人,是因為他們的處境或修為,有助於他們在生活中以上主為重。耶穌在世的生活也讓我們認識到真正的自由不在於捨棄萬物,而是無論是捨棄或擁有,都是為了上主。

求祢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縱然我們願意全心全意地承行上主的旨意,但是軟弱的我們還是難免失足。耶穌要我們相信上主是無限的仁愛慈祥,即使我們不斷地做出相反祂旨意的決定,但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上主還是隨時隨地給我們回頭的機會,耶穌要我們勇敢忠信地回到天主跟前,請求祂的寬恕。同樣地,耶穌期盼在天主國內的子民們能夠效法天父的仁慈,培養寬宏大量的心胸,願意寬恕那些傷害、侮辱、得罪我們的人。

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凶惡: 人的生命中有許多生理或心理、物質或精神的需求,猶太人認為這些都是上主創造的一部分,也都是美好的。但是有時候人欲求過多,遠遠超過他所需要的。猶太人認為這樣的誘惑是惡的開始。

當年亞當和厄娃受到誘惑,在做自由抉擇時,選擇了違逆上主的路,終至被逐出伊甸園。他們的兒子加音因為上主惠顧了弟弟亞伯爾的祭品而沒有接納他的,因而發怒、起了歹心。天主前來警告他:「罪惡就伏在你門前,企圖對付你,但你應制服它。」 加音沒能抵抗住誘惑,終至殺了自己的親弟弟。這些是猶太人反省人性的現況時的兩個故事。

耶穌很清楚欲求過多的誘惑是惡的開始,所以在天主經裡他教導門徒們要為「免於誘惑」祈求。誘惑像是一條滑溜的下坡路,越下滑越難停住。耶穌瞭解要阻擋誘惑,第一個時辰最重要。當祂在沙漠中四十天禁食祈禱時,三次受到誘惑。每一次祂都在第一個機會就把誘惑給擋了下去。後來在十字架上,當祂被人嘲弄,說如果祂是天主子就救救自己的時候,想要發顯天主大能的誘惑一定很強烈,但是如同祂稍前回答比拉多的那句話-「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耶穌已然把這個誘惑擋了下去。這發生在祂公開生活的開始和結束時的兩件事,都給我們立了最好的表樣。

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瞭解耶穌在瑪竇5:21-48的教導。有的人認為耶穌是道德激進派,因為祂告誡祂的門徒們非但不能殺人,連向自己弟兄發怒,或是罵自己的弟兄「傻子」、「瘋子」都不行,要受火獄的罰;非但不可姦淫,連注視婦女,有意貪戀她的,就等於已在心裏姦淫了她。其實這些可以看成是耶穌很實際的勸言,那就是:在第一個機會就把誘惑給擋了下去。發怒不就是對人惱怒、怨恨、至於殺害的開始嗎?對一位女同胞的貪戀,不就是慾念、佔有、姦淫的開始嗎?耶穌要教導祂的門徒的,正是「在第一個時辰阻擋誘惑」的重要性。

耶穌在天主經裡教導我們天主是慈愛的父親,因為感恩,我們願意在人生中按照祂的旨意去生活;祂教導我們在自己的內心營造一個神聖的空間,讓天國的種子在那裡成長;祂教導我們信賴上主、空虛自己、寬恕別人,讓自己擁有更多的心靈自由;祂也教導我們如何擋住心中的誘惑。

耶穌是以身作則的老師

從默想耶穌的一生當中,我們會發現耶穌一生的言行一致,他的生活處處印證了他的教導,這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如同當時的一般猶太人,耶穌看重過好每一天的生活。祂不是像洗者若翰那樣的苦修者。相反的,祂珍惜親情和友情,也充分品嚐生活裡大大小小的情趣。福音中記載耶穌對他的門徒們的循循善誘,祂與門徒們以及其他追隨者之間的彼此關心,祂對社會邊緣人群的特別重視,祂對天父照顧的完全信託,祂對世人愛護至極,以至於為我們捨棄了祂自己的性命。這一切都是祂平日所教導的,而祂也都以身作則地做到了。

串連著耶穌生命中大大小小事蹟的,就是祂對上主旨意的服從。從降生開始,在聖家中長大,到祂開始宣講的公開生活;從在約旦河受洗,到沙漠中禁食祈禱,在加納婚宴中發顯第一個奇蹟,在會堂裡釋經講道,在村鎮裡治病驅魔;祂召叫漁夫稅吏做門徒,派遣他們宣揚福音;祂答覆學士們詭譎的問題,斥責法律賽人的虛偽;一直到最後晚餐,建立了聖體聖事,給門徒們做最後的吩咐,帶他們到山園祈禱,然後被捕受審、受盡羞辱、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交出了自己的靈魂。這生命中總總的一切,耶穌莫不以順服上主的旨意為第一前提,是我們學習順從天主旨意的好榜樣。

為了和祂的天父保持密切的關係,耶穌明瞭祈禱的重要性。福音記載耶穌的公開生活裡,經常提到祂祈禱的事,比如在祂行了五餅二魚這麼大的奇蹟以後,耶穌做什麼?瑪竇福音這麼說:「遣散了群眾以後,便私自上山祈禱去了。到了夜晚,他獨自一個人在那裏。」(瑪竇十四:23)其他的例子還有:在約旦河受洗時祈禱(路三:21);退入荒野中去祈禱(路五:16);上山徹夜祈禱(路六:12);獨自祈禱 (路九:18); 帶著三個愛徒上山去祈禱(路九:28);在一個地方祈禱(路十一:1);受難前在山園祈禱 (路二十二:41)等等。

耶穌勸告門徒們要時時醒寤祈禱(路二十一:36);祈禱要有恆心(路十八:1)、要有信心(瑪二十一:22)、不要宣揚(瑪六:5)、不要自以為義(路十八:9-14)、不要嘮嘮叨叨(瑪六:7);要我仇人祈禱(路六:28)。祂也承諾,如果我們同心合意的祈禱,天父必給我們成就(瑪十八:19)。

祈禱是為了更接近上主,為了更能夠明瞭上主的旨意,為了更能夠走上主的路。主耶穌在世時的祈禱生活,給了我們最好的榜樣。

耶穌的教導和祂的救贖

對於耶穌救恩的意義,教會在最近一千年的主導看法是:耶穌以祂的死亡,替我們的罪惡做了補贖。這樣的思想也屢屢反映在今天的禮儀禱詞之中。這個補贖救贖觀在第十一世紀取代了在教會曾經流行了一千年的「光榮勝利救主」救贖觀。而在最早期的教會,除了這兩種看法之外,也有許多信友認為要得救就應該效法耶穌、依照天國福音的精神來生活,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的自由抉擇當中,不斷地選擇順服上主的道路。

這個學習耶穌來順服上主的看法非常吻合猶太人的信仰,因為「如何運用上主給我們的自由意志」一直是猶太傳統中的核心問題。他們時常反省人類所處的困境,亦即有自由意志、知道道德律的人,有時無法掌控自己,因而捨善行惡的事實。這樣的反省即反映在創世紀前幾章的故事裡。

大愛的上主既然依照祂的形象創造了人類,自然不會棄人類而不顧,救恩史就此展開了。上主和猶太人的祖先立了盟約,給他們法律和先知,讓猶太人對承行主旨有具體的辦法可循。儘管在歷史上猶太人還是屢屢背叛上主,但是上主一次次地給他們回頭的機會。及至派遣祂的聖子耶穌降生成人,這可以說是救恩史的高峰。

耶穌的教導為「承行主旨」帶來全新的觀點。耶穌把大愛的天主啟示給我們,幫助我們瞭解,一個人走天主的路、做天主的事,是因為受了上主大愛的感動,而非受到契約關係的約束。祂並且糾正了當時許多猶太人注重法律表面而忘卻法律背後精神的情形。耶穌也知道言教不如身教,因此祂以身作則:一生的所作所為完全是為了承行主旨,而且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例如祂對天父的完全信託,每天找出一段時間和天父的獨處,以及教導我們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避免誘惑、順服上主的旨意。為了更具體地幫助我們,祂建立了聖體聖事、也應許要派遣聖神來到世上,來到我們每個人的心裡。當被捕受難時,祂為我們立下了服從上主最好的榜樣。最後因著祂的復活,我們相信耶穌是天主。相信祂的教導並且願意學著去做,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得以回到天主的身邊,重新成為天父鍾愛的子女,這就是耶穌帶給我們的救恩。

可以說耶穌的整個生命,從降生、到公開生活的宣講、到受難、復活,都是為了帶我們回到天父的身邊,都是救恩史的一部份。我們反省耶穌救贖的意義時,不必單單挑出某一個事件、而排除其他。

對我們生活的實質影響

從恩師良友的角度來看耶穌基督的救恩,不只是理論的討論而已,對我們的生活也會帶來許多實質的影響。首先,我們一旦瞭解了救贖的關鍵在於每日生活中行事的能夠符合天意,那麼在生活中如何做抉擇就顯得無比重要。當我們體會到天父是大愛,那麼愛的感動會越來越主導我們生活中的決定,而不只是以德行換取上主的祝福。為了要瞭解天主的旨意,我們願意和上主有更密切的關係。 每天有一定時段祈禱、讀聖經聖書。我們也要盡量多參加感恩祭典,多領聖體聖事,在每日的祈禱中讓聖神轉化我們的心靈。天國福音的精神成了我們生活的態度。

我們學習到真正的信仰是要把信仰活出來,愛主愛鄰、愛最小的弟兄。當我們在抉擇中受到誘惑時,瞭解到如何在第一時段擋住它。我們開始更重視超脫的態度,因為它幫助我們保持內心的自由。我們學到完全信託上主的照顧,即使失足,我們只要悔改,天父永遠等著回頭的蕩子歸去。

從恩師良友的角度來認識耶穌的救恩,也符合亞洲智慧型的宗教傳統。因為耶穌的教導引導我們歸向天主、走上得救的途徑;它回歸人性的美好、正視超脫的必要;認識上天的大公無私和慈悲至愛。符合天意的人生帶來平安、喜樂、圓滿。可以說耶穌的救恩就在祂的教導當中。為許多華人同胞而言,或許這就是引導他們進入信仰奧秘的切入點。

結論

耶穌不只是我們的救主,祂更是我們的恩師良友。耶穌一生「承行主旨」的教導和實踐,都是為了我們能夠效法、能夠得救,重新回到天父身邊,做祂鍾愛的子女。可以說,信仰的真諦即在於每日生活中學習耶穌的榜樣去承行主旨。耶穌是救主,祂的救恩就在祂的教導當中。

我們常常希望世上有什麼靈丹妙方,可以幫助我們一步登天。在信仰的路上也是如此,我們希望能夠得到頓悟、得到立時的解救。可是天國就像一粒芥子,耶穌宣講的天國是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一天天地逐漸長大;耶穌的救恩是在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自由抉擇中一步步完成的。

後記:本文的題目原是《耶穌基督--我們的良師益友》。謝謝陸達誠神父指出,耶穌不只是客觀上優秀的老師,最重要的是祂對我們有深恩,一想到祂,我們感恩之心油然而生。從朋友的角度而言,耶穌不只對我們有益,且心存大愛,愛我、助我、為我們捨棄了性命,世上沒有比這更好的朋友了。所以陸神父建議我們以「恩師良友」來稱呼祂。在此特別致謝。

註一:有關救恩論,請參考溫保祿講述、李秀華筆錄的《救恩論入門》(台北,光啟文化,1990)
註二:張春申,《耶穌 智慧導師:智慧基督論初探》(台北,光啟文化,2003)
註三:教宗方濟各在《福音的喜樂》11節說:「當我們回到起點,恢復福音原始的清新,新的辦法就會出現,有創意的途徑就會開展,以不同的表現方式、更有意味的記號和文字,為現代人帶來新的意義。」

(回到共融營日程時間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