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美小會
如何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
2023/04/03線上演講

 

演講:胡國楨神父
主持:王利華
整理:張帆人

 

 

開 場(王利華)
謝謝胡神父悉心準備演講,謝謝北美會員熱心參與。今天的時間分配如下:演講1小時,短暫休息後問答互動約50分鐘。

演 講(胡神父)

釋 題

首先我想說明決定本次演講題目之演變過程:
早在去(2022)年11月19日,即接到北美小會前主席杜曉雲的邀請,希望我帶領今年四旬期線上避靜,主題希望是培養個人的開放心胸與分辨的智慧。我於11月22日回信表示:北美會員的個人靈修,在黑大哥、秀萍姐等人的分享、演講等,以及網上祈禱、查經、共融等活動,已經有很好的進展,不需要我再畫蛇添足了。

我更願意按照小會宗旨,以輔導神父身份,談一談北美小會存在之最終意義何在;而在12月17日提出以「小會會員在北美如何實踐基督對中華的使命」為主題的演講。12月24日曉雲主席建議將範圍擴大為「北美華人如何實踐基督對中華的使命」。我幾經思考,認為用「繼續」比「實踐」更合適:因為「實踐」有固定的目標,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是過程,並非目標,需要不間斷地「繼續」下去。

定這個題目,我演講的對象是北美小會本身,而不是個別的小會會員,也不是任何一位北美華人。任何一位北美華人,包括小會會員,都可以選擇「落葉歸根」或「落地生根」。但,回顧中華基督神修小會發展的過程,天主把我們的部分菁英會員,從台灣帶到北美這個人類文化的大融爐,就是要小會能在這裡落地生根。這正是小會在北美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所以,最後定下了現在的講題「北美小會如何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

北美、台灣和大陸各有不同,小會在各地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也不一樣。本演講專注於北美這部分。我會從小會的宗旨談起,所以請各位手邊預備好《中華基督神修小會會員手冊》(以下簡稱《會員手冊》),方便翻閱、參考。

演講內容有幾個層次:首先是基督對全世界人類的使命,接著是基督對中華的使命,然後是基督對中華的使命在北美。三個層次的開端最為廣泛,是基督對全人類所負的普遍使命;接著局限在祂對中華的使命;然後再聚焦於祂對中華的使命在北美。最後,談一談小會應在北美落地生根。

壹、從小會的宗旨談基督的使命

依據《會員手冊》第6頁、小會會章前言的第二條,小會宗旨可分為一綱、三目、兩行動。一綱,是「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是小會宗旨的總綱;三目,揭示了三個方向:「參與現代人類對真理的尋求」、「致力於中華新文化的建設」和「促成更公義和諧的社會」;兩行動,則是會員具體的實踐方案:「在生活中成全自己」、「在教會內團結」以完成使命。

何謂基督的使命?《會員手冊》第7頁,小會會章上篇第六條,本條引述《馬爾谷福音》十六章15節,耶穌升天前告訴門徒們:「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所以,基督的使命就是要我們去傳揚福音。

何謂傳揚福音?方濟各教宗2020年3月的祈禱意向:為中國的天主教徒祈禱。請參閱這段1分鐘的影片https://youtu.be/Oe8CQOA125k。片中,教宗講了六句話:

 

今日在中國,教會帶著希望向前看。
教會渴望中國的基督徒是真實的基督徒,同時也是好公民。
他們應該傳揚福音,但是不勸人改變信仰。
並要促使分裂的天主教團體實現合一。
讓我們一起祈禱,願在中國的教會能堅持忠於福音,增進合一。
謝謝。

 

教宗要我們向前看。小會慶祝創會60年,除了回顧過去、看看現在,而且也要想想未來。教宗提到「應該傳揚福音,但是不勸人改變信仰」,這點很重要!

我們回到《會員手冊》。小會會章說什麼是傳揚福音?包含2款的會章第七條給了答案。我們先看第七條第2款:「從事宣講福音的行動,在非基督徒內心激發生活的信德;在基督徒內心培養更活潑的行動。」其意思就是開辦慕道班、邀請望教友參加、然後使他們接受洗禮成為天主教友等等。然而,現任教宗不完全欣賞這樣的傳揚福音方式。

我們再看第七條第1款:「依循造物及救世天主的旨意,按照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及學識能力,促進世界和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按照天主的旨意,配合周遭環境和自身能力,促進世界和諧;這就是我們的宗旨:對真理的尋求、致力於新文化的建設、促進更公義和諧的社會;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傳揚福音時,小會更重視的是第1款:依循天主的旨意,促進世界和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條目的內涵就是要實現這個境界。顯然,我們小會早在60年以前,梵二大公會議後沒有多久,就響應了現任教宗的呼籲!

為達天人合一的境界,須靠人類文化不斷朝真善美方向發展;推動人類文化朝真善美方向發展,就是傳揚福音的基督徒之終極使命。基督對中華的使命乃是這終極使命的一環。

貳、從小會的宗旨談基督對中華的使命

小會會章第六條上半段肯定基督的使命:「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馬爾谷福音》十六章15節)。小會會章第六條下半段:「我們是受中華文化影響,被基督召喚的門徒,願意負起中華門徒應有的使命,就是:繼續基督對我們的使命,讓華人和普世教會更認識基督。」簡單地說,基督對中華的使命是「讓華人和普世教會更認識基督」;而不是局限在使更多華人領洗成為天主教友才算數。基督對中華的使命,換句話說,就是讓華人和普世教會的文化朝更真更善更美方向發展。

前面講過,基督的使命就是要基督徒在普世傳揚福音,也就是要他們致力於全人類新文化的建設。使這個新文化不斷地朝真善美方向發展。基督對中華的使命是讓華人和普世教會更認識基督。這包含了兩個幅度。

第一個幅度:在中華文化發展時,融入基督福音的因素,補足現有的不足,讓中華新文化更真更善更美。這應該是小會在台灣(及大陸)的使命。也就是小會在台灣(及大陸)致力中華新文化的建設,所應該努力的方向。這點,我們今天暫且不談。

第二個幅度:普世教會在表達信仰時,要使中華文化優良因子融入;而這個幅度,是北美小會的使命。為什麼?我將申述於下。

參、從小會的宗旨談基督對中華的使命在北美

參與普世全人類新文化發展是小會宗旨的重要議題。美國是人類各種文化的大融爐。美國文化是普世新文化發展的指標;世界各地的文化,包括中國大陸和俄國,都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美國是全世界各種文化的大融爐,其融合發展,迄今經歷了三波大量移民的浪潮。

十七~十八世紀時,由於宗教因素首批移民北美定居的,大多來自英倫及西歐的各派基督新教信徒。他們帶去的西歐文化,形成了初始的美國文化。這是大量移民美國浪潮的第一波。

這群移民,來美洲大陸之前,在歐洲時,同一教派的基督徒大都居住在同一個社區內,各宗派自行組織成立自己的社群及社團,不同教派之間基本上不相往來,因此相安無事。可是,到了美國,不同教派的信徒基本上是混居在一起的,所以,問題來了。摩門教的創始人就指出:同一條街有5座教堂分屬五個不同宗派,雖然讀的是同一本《聖經》,卻相互攻擊,看不到彼此友愛、互助合作。天主一定會很失望、難過吧!在這種諷刺氛圍中,美國誕生了摩門教!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大批南歐、中歐、東歐的移民湧入美國。他們屬於天主教、猶太教、正教會等更傳統教會的基督信徒。這是大量移民美國浪潮的第二波。他們帶來基督新教所缺少的文化因子,使在美國的基督信仰文化發展得更全面;基督徒合一運動也在這個期間,由美國開始,逐漸流傳到全世界。後來,美國也出現了信仰天主教的總統。

如此演進過程中,美國文化呈現以白種人文化為主的現象,充滿歐洲各地風俗人情和猶太、基督宗教文化。同個時期,美國境內雖有大批印地安原住民及黑奴,也有少數來自中國南方的華裔築路工人等,但這些人幾乎都生活在美國主流文化之外。

1960年代開始,美國移民政策大幅改變,大量移民來自拉丁美洲、亞洲和中東。這是大量移民美國浪潮的第三波。從此,美國不再是白種人的世界了,亞洲各地特色的文化都進入了美國。例如,中亞的伊斯蘭文化、南亞的印度文化、東亞及東南亞的泛中華文化(日本、韓國、越南、泰國都可說是屬於泛中華文化)都隨之而來。1960年後,美國真正成了全人類各種文化的大融爐了;而1950年代以前的美國,也只是歐洲文化的大融爐而已。

美國現在不只成了全人類各種文化的大融爐;不容置疑的,因著強大的經濟、政治實力,美國文化的發展也影響著全世界各地的文化發展。所以,參與美國新文化的建設,將中華文化的優良因子融入北美的新文化中,這是小會在北美的重要使命。這是小會在北美可以具體展現中華文化優良因子的途徑。

肆、中華基督神修小會應在北美落地生根

中華基督神修小會,是1960年代初期在台北萌芽、發展而來的。我們的第一代菁英,包括五位創始會員等,於小會的宗旨尚未確定、會章尚未研擬之時,就已移居美國。正趕上了大量移民美國第三波的浪潮。她們初抵美國時,仍抱持著守獨身的志願,策劃成立她們所謂的「在俗修會」——聖三會(其實,教會中並沒有所謂的「在俗修會」。今天,我們稱這類團體為「在俗及獻身生活團體」。例如,在台灣的生命之母團體、厄瑪奴耳團體、新慕道團等)。不久,她們經由分辨,大部分都結婚、生兒育女了。顯然,聖三會不見得是天主所要的。

與此平行發展的,則是1970~80年代在台灣的小會菁英:小會的宗旨(一綱、三目、兩行動)確立了,小會的會章也編寫完成。小會的精神特色從五老的初衷理念漸次發展而來,其組織運作卻和聖三會無關。小會這個獨特的天主教善會組織,並不屬「在俗及獻身生活團體」中的一員。俗語說:「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聖三會是花,而今天的小會卻是柳。

接著,第二、第三、第四批……的小會菁英會員,陸陸續續從台灣移居到北美。他們在台灣時,接觸了小會宗旨和精神,參與了會章的寫成;他們出國以前很多已經結婚成家、在美國生兒育女。小孩長大後,很順利地融入美國社會,過著愜意的生活。

回顧往昔,天主讓小會菁英參與美國第三波移民浪潮。他們在台灣接受小會宗旨精神的熏陶,帶著小會的使命來到新大陸。天主希望他們及他們的後代,能在北美人類文化大融爐中,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致力於中華新文化在美國的建設。

在回顧小會創會60年的此刻,我把小會的發展和美國大歷史的進程,融合起來瞻望未來;沈思「致力於中華新文化在美國的建設」這個使命的任務,深感此任務不僅只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本人75歲了,在座諸位超過70歲的已經過半矣!或許我們本身能做的有限,但我們的子女——真正的美國公民、屬於美國文化的一員,可以繼續把中華文化的優良因子融入美國的新文化之中。不論我們的子女是不是小會會員,身為會員的我們,都要設法使我們的子孫,也就是第二代、第三代的在美華裔,在生活中保持中華文化的優良特質。如此,就可對美國新文化的建設有所貢獻。這就是讓小會在美國落地生根!即使有一天小會不復存在,小會的精神卻會留下來。

問答互動

吳懷瑜:有時候我們和最親近的人談到宗教和政治都困難。請問,這樣的情形之下,要如何福傳呢?
胡神父:傳福音並不等於改變他人的看法。讓佛教徒成為更好的佛教徒,回教徒成為更好的回教徒……,讓世界更和諧、更好,就是傳福音!這是小會會章第七條第1款的意思。

李秀萍:您的意思,傳播福音是傳播基督福音的精神。基督來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活出更豐富的生命。所以,我怎麽樣讓自己過得更活潑、更豐富;同時,也帶給周圍的人更豐富、更平安喜樂的生命,這就是傳播福音。並不一定要他和我們有同樣的信仰理念。也就是說,我們是傳播福音精神,而不是要讓天主教的成員擴增。這樣的觀念,對一個傳統的天主教友、基督徒來說,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對吧?
胡神父:是的。

李秀萍:神父剛才也講到:小會將來可以消失,可是我們的精神宗旨是會流傳下去的。所以說,基督帶來的福音,是能夠世世代代不停歇地再更新、再發展的福音。可是它不一定是現在的這種方式。是這樣的意思嗎?
胡神父:對。

李秀萍:對教友而言,這種觀念的開放是很大的挑戰!
胡神父:對這個時代的很多主教及神父而言,也是一大挑戰。

李秀萍:說到「落地生根」,我覺得我在美國生根,是生活層面上的;而在精神層面上,年紀越大,越對我過去成長的環境有歸屬感,會很懷念中國、很懷念台灣的過去,就不容易真正地融入美國社會。所以我的落地生根,是生活層面的,而我的精神層面還是歸屬於中國的。因此,存在著分裂狀態。
胡神父:沒有分裂啊!台灣的媽祖,每一年都要去大陸湄洲進香交流,好像是個渡口。我們中華文化在大陸和台灣來來回回。中華文化到美國,是你們帶去的。當然,我們的根仍然會有聯繫。可是我們還是要發展出在美國的新中華文化,這跟在台灣發展出來的新中華文化是不太一樣的;也跟在大陸發展而來的新中華文化不一樣。可是其間不會有衝突。
我對秀萍姐非常敬佩。她不只對台灣的教會、台灣的福傳很有貢獻,對大陸人民生活也有好的影響。可是實質上,她的人基本上是生活在美國;來台灣也好,去大陸也好,都只是一段時間。最後,她的根還是留在美國;她這是真真實實的落地生根,可是和原來的根並沒有斷掉。
我想,除非到了我們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以後,才會真正的融入美國主流的社會和文化。但我們希望我們的第二代、第三代還有中華文化的影響,把中國人的特質發揮出來。我想,這點真的是華裔族群所期許的,中華文化在美國有更新的樣貌、嶄新的表達。我認為小會在美國的發展,當然跟在台灣的發展有關係。天主讓這樣的團體、這樣的發展,自有其意義。我是從比較大的歷史角度來看我們的存在、小會的存在,其意義在哪裡?

李秀萍:我可以再加兩句嗎?神父剛剛講的,我聽了也覺得蠻同意的。以我個人來講,真的要在美國落地生根,真的是要到我們的第二代、第三代。而那個時候的落地生根,不見得再是當時在中國大陸或台灣的中華文化,而是一個世界性的共融文化。所以,我們的宗旨如果接受這個現實的話,就是我看到的天主造我們的意義。
胡神父:是的,有一個複合詞 Glocalization,翻譯成「全球思維、在地行動」;雖然整個世界的文化是一個,每個地方的文化又不一樣。如果先知道「全球思維、在地行動」概念的話,大家對今天的演講會懂得更清楚。連結這個概念的演講,我希望跟全體小會,包括台灣的會員和美國的會員一起講。且等以後的機會吧!(註:關於Glocalization,見《心泉》第73期,胡神父寫的〈全球思維、在地行動〉http://ccsc.org.tw/periodical_entries/194)

游淑鳳:希望整個世界能「朝真善美方向發展,達到天人合一境界」,這不只是天主教友或基督徒的理想,也是許多人的前景。請問,我們小會和其他團體有什麼不同?
胡神父:不要太強調「不同」,要多強調「相同」的理想和目標。我們小會要「參與人類對真理的尋求」,讓我們跟世上志同道合的所有人一起走向相同的目標,不論他是什麼宗教信仰的人。重要的是,盡力去理解他人的講法,不要強迫他們使用我們的講法。這是梵二精神,因此教會強調對談。秀萍姐的非暴力溝通,是不是也要我們從對方角度看事情?

李秀萍:小會會員可以更有意識地、以基督的價值觀,當我們的依歸;以基督的生活準則,當我們的榜樣。在表達自己和與人接觸時,盡量去學習基督開放的態度。只要不反對我們,就是我們的朋友。對真善美的理解,可能每個人不一樣,而我們是從基督的榜樣來理解。神父,是這樣嗎?
胡神父:對!妳講得比我好。

徐 琪:到美國後,我就好好地在這兒生活。覺得自已好像一朵來自台灣的小白花,種在美國這個五彩繽紛大花園裡頭;盡我的力量,讓大花園更加漂亮!
胡神父:這個比喻,很好!一百年前,第一位來中國的教廷宗座代表剛恆毅,他有過類似說法:花盆裡的花長不大,要種到土地裡才會長得好。所謂花盆,意指清末民初,法國、英國、德國……等西方強國在中國大城市裡所設立的租界;所謂花盆裡的花,意指各國傳教士在租界裡創立的醫院、學校、慈善機構等,表現得光彩耀眼;當傳教士一旦走了,花也就謝了。一定要把花、連同花盆裡的土壤,一起移植到中國土地上,方能落地生根,長長久久。

許建德:北美會員下一代的家庭教育,受到中華文化影響是自然的。但是要吸收他們(或相似年齡的)進入小會,很不容易。
胡神父:這個現象,在台灣的小會也是如此。我們不必擔心、自責。天主要的是什麼,我們並不真的知道。我們用開放的心態規劃未來:意識到文化傳承,讓理想生根在歷史當中。回顧教會發展過程,許多修會都過去了、消失了,但是他們的影響力卻留了下來。

游淑鳳:北美小會目前著重於對內共融(如:公唸玫瑰經、聊天室等),較少對外共融。神父對小會未來,有何建議?
胡神父:北美小會做得很好,請繼續下去。儘量去做即可,將結果交給天主。

杜曉雲:我了解、也贊成神父和秀萍姐所講的內容。我們的第二代、第三代所具備的中華文化意識,將來會融入美國。至於我們這第一代,只能做到對華人福傳,沒法對一般美國人福傳。能做的,是讓別人知道我是基督徒,而這是我擁有正向人生的原由。以上是我的看法。
胡神父:妳的思維符合小會會章第七條第2款的福傳,希望別人知道我是基督徒而有所改變。第1款的福傳,要我們好好在美國生活,為美國付出自己,把中華文化的優點活出來,幫助美國文化變得更好。這樣的文化福傳,可能比「讓別人知道我是基督徒,我活得很好,隱約希望你也如此」更有意義。

郭瑞蘭:謝謝神父對小會歷史和北美分會60年代以來的發展,做了清楚的探討。我也感受到神父對我們正面的引導,不要以為我們做不了什麼。其實,文化福傳面向很廣。譬如,華人的謙遜、不誇大、吃苦耐勞等,表面或許吃虧但也不一定。道德感高的美國人會欣賞、認同這些特質。這些特質對美國社會必然有好的影響。
我們下一代,在語言、表達等,都超過我們。我家已成年的兩個孩子謙和有禮貌,他們更容易發揮優質的中華文化。他們知道我們很看重小會,但不像我們這樣了解小會。期許這些年輕人會有天主帶領,至於是否加入小會看來並不重要。
胡神父:你把我想講的意思,表達得很清楚。謝謝!

李小勃:我在紐約,我們本堂神父是越南籍的耀漢會會士,會講華語。他講道理時,多次提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套中國理念。不過,他並沒有讀、寫中文的能力。他是在初學修士陶成時期聽懂這套講法的。沒有想到如今居然能講得頭頭是道,令我驚訝!
胡神父:耀漢會的宗旨和小會相同,也是要「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他們的初學及司鐸培育的訓練十分紮實。我很佩服他們當時決定在美國就地培訓越南修士,而沒有把修士送去台灣接受中華文化的教育。這真是有遠見的政策,真正實現了「致力於中華新文化的建設在美國」。希望小會也能有這樣的遠見。

焦寶進:我有幾點看法,想提出來以供討論。文化不只是舞蹈、音樂、服裝、餐飲,還有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人際關係等。在中國,雙親去世,尚有「長兄如父、長女如母」的人際概念,這是美國人沒有的。我教育子女,會告訴他們要分清楚場合。如果是老美為主的職場,就不必太謙讓、軟弱而讓人看不起。如果是華人聚會,就要注意禮貌、身份等。這個分寸的拿捏,要注意。此外,我也從孩子那兒學到,中國父母習以為常的權威——要他們「聽話」,在美國要改一改;願意和子女溝通、討論是更好的相處之道。
在美國華人福傳方面,我要舉出目前在紐約的李小勃、褚海蘭等會員的服務。他們很具体地幫助初抵美國的基層移民。例如,陪同他們考駕照、出席家長會、上法庭等等,所以向基層移民福傳就有好的機會。此外,80年代的華人留學生,我們也曾經好好照顧過,如請他們吃頓飯之類的。至於在美國傳統教會、本堂等處所,我們華人始終是個小角色。我來美國58年了,周末假期的社交活動都是華人朋友居多,尤其是教會朋友。我的落地生根是生活上的,並沒有打入美國白人的主流社會。上一任川普總統大力醜化中國,華爾街氣氛也是如此。老百姓對中國大陸,普遍沒有好印象。我雖然知道大陸有缺失,但,我是中國人,心裡頭仍然憤憤不平!
我對第二代、第三代保有中國文化的優良基因,沒什麼把握。兒女小時候,願意跟著進教堂,我就謝天謝地了!最近我的小女兒告訴我,她要讓4歲的外孫女就讀教會小學,接受天主教教育。我極為高興!不只於此,我的兒子,受他朋友影響,也想申請台灣公民。這是多麼好的選擇!
胡神父:是的,很好。

結 束(王利華)

 

Print Friendly and PD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sc 的頭像
    ccsc

    神修小會的共融園地

    cc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