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 界 欠 穆 斯 林 一 個 公 道

耿慶文

 

二零一五年伊始,巴黎傳出的槍響和被殺戮的十幾條性命,將全球的反恐情勢推上了嚴峻的頂峰,也在包括亞洲的廣大人群裡,掀起了另一波憎惡穆斯林宗教的浪潮。許多政治人物和西方媒體宣稱,這起事件是「回教聖戰組織對抗全人類的戰爭行為,」並強調文明社會絕不能容忍此類「危害民主價值與言論自由 」的野蠻暴行。來自數十個國家的元首(其中不乏壓抑人權的獨裁者)手挽著手,領導百萬人在巴黎街頭遊行,表達憤慨與團結。

姑且不論將一起恐襲行為提升到全球戰爭的位階,是否是以偏概全,刻意聳人聽聞,居心叵測的政治修辭,它確實能煽動並加深基督宗教與回教世界的文明衝突。國際地緣戰略利益博弈,以及政客趁機收穫民粹利多的投機嘴臉,彰然若現。

還原事件真相,須要從「因」「果 」兩方面分析與思考。

電子媒體「天主教聯盟 」總裁唐納荷(Bill Donohue)在悲劇發生當日上網貼文說:發生在巴黎的暴行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但是,同樣不能容忍的,是導致這種暴力反應的鄙視和憎恨行為。他進一步指出:「《沙爾利周刊》長期以來用遠超出漫畫幽默範疇的戲謔圖文,嘲諷、詆毀宗教人物,刺激銷售的商業模式,早已惡名昭彰。」

除了一再發表低俗、影射色情的圖像褻瀆回教先知穆罕默德外,《沙爾利周刊》也刊登過描繪修女自慰,和天主教教宗戴避孕套等不雅漫畫。

事件中被殺害的該雜誌主編卡博尼(Stephane Charbonnier)2012年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被問到:「為何《沙爾利周刊》經常登載侮辱穆斯林的漫畫?」他回答說:「穆罕默德對我來說並無神聖可言。」

不同宗教的神明或偶像,對非信徒來說,都不具神聖性,但這並不能合理化刻意踐踏他人宗教,並羞辱其信徒的惡劣行徑。自戀、傲慢如卡博尼,可能至死也沒有覺悟到,他其實在這場悲劇中,扮演著挑釁與催化的角色。

教宗方濟各在飛往菲律賓途中,針對巴黎恐怖事件表示,言論自由是人類的基本權利,但也是表達良知,促進人類集體福祉的責任。日前,梵蒂岡教廷與四位法國的回教教長,也共同發表聲明,譴責宗教極端分子的暴力行為,但同時呼籲公眾媒體尊重所有的宗教信仰。

在泛金錢利益的商業社會裡,也有具正義感和風骨的媒體: 加拿大多倫多星報發行人拒絕轉載《沙爾利周刊》侮辱穆罕默德漫畫時說:「比具有新聞性更重要的是新聞發行的原則。我們不轉載《沙爾利周刊》的卡通,和我們從不刊登渲染種族仇恨,或是色情暴力漫畫的立場是一致的。」澳大利亞全境和美國大多數州都禁止銷售《沙爾利周刊》。

但是,諷刺又冷酷的現實卻是:悲劇發生後問世的第一期《沙爾利周刊》,印發了破紀錄的500萬份,在法國一天內被搶購一空。而反恐大遊行中提出「我是沙爾利」 (Je Suis Charlie)口號而一舉出名的法國男子,也在第一時間延聘律師將該口號註冊版權,以保障後續的「商業利益」。

法國著名電影導演呂克·倍鬆發表了一封致穆斯林的公開信,痛心地說:這是一個建立在金錢、利益、偏見和種族歧視基礎上的社會……人們僅僅由於你的膚色,你的信仰,你的名字就隔離你……我向這個社會的強者們呼籲,幫助這些受到侮辱的年輕人……你們想留給子孫什麼呢?錢財嗎?為什麼不留給他們一個公平的世界?

巴黎悲劇發生的肇因,不是信仰上的差異,而是長期的社會不公義所形成的文化霸凌,製造了給別具用心的宗教極端主義者操縱利用信徒的機會。

我們堅持捍衛自由表達意志的權利,但是絕不容忍濫用這種權利去冒犯他人的信仰。這個扭曲的世界,還欠穆斯林一個公道。

作者耿慶文為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加拿大文化觀察者。閱讀該作者其他作品,請鏈接:https://twitter.com/JohnCKeng

原文發表于2015年1月23日新加坡《聯合早報》言論版

Print Friendly and PD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