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貧民窟--散播希望的種子
王玉梅
根據暢銷書《Q&A》改編,榮獲奧斯卡多項大獎的電影《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是敍述一位印度青年,在回答電視節目〈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最後一道問題之前,詳述自己的生活背景與過去的遭遇,以證明自己有能力選擇正確答案的過程。
男 主角生長於髒亂的貧民窟,遇到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艱苦挫折磨練了他的意志。親情、愛情以及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使他懂得愛與感恩。隨著歲月增長,他成為 一個幹練又明智的人,因此一路過關斬將通過層層考驗。他的成功是個奇蹟,也是一個很好的示範。因為人縱然岀身貧寒,只要心存正念,懷抱希望地持續努力,必能活出人性的光輝與尊嚴。
觀 看此片,使我想起三十年前,和先夫隨洪文宗教授等到加爾各答參加醫學會,會後同遊印度名勝古蹟的所見所聞,也使我想起聖保祿宗徒說過的話:罪惡在那裡裏越多,恩寵在那裡也越格外豐盛。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人口僅次於中國, 是多元文化、種族、宗教、價值觀融合匯聚之地。印度雖貴為佛教發源地,但本國人大都信奉印度教。印度教主張種姓制度,階級分明,貧富懸殊。雖然近年經濟起飛快速,成為全球軟體產業市場的新寵,但仍有許多人過著居無定所極悲慘的生活。加爾各答的城市街道、恆河邊的奇人異事、秀美壯麗的泰姬瑪哈陵、普提迦耶的寺廟和菩提樹…,至今日仍回味無窮。
加爾各答
十九世紀成為英國殖民地首都的加爾各答,是世界四大貧民窟之一。貧民窟中一半以上是兒童,因此由踏出機場開始,伸手要東西的孩子就無所不在。加爾各答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飛機抵達時已近深夜,由機場前往市區的路上,燈光昏暗,感覺十分荒涼。鄰近市區的道路兩旁,有不計其數的人躺在地上,整齊劃一地蓋著白布。依台灣習俗,這白布單下應該是屍體。我著實受到驚嚇,到底發生了什麼可怕的事,怎麼會有那麼多人死呢?聽同行的洪師母解釋才豁然開朗,原來這些都是無家可歸的窮人,他們白天在市區活動,夜晚才回到城外睡覺。為避免蚊虫叮咬,用最便宜的粗白布從頭蓋到腳。
加爾各答也是一個相當迷人的城市,詩人泰戈爾在此出生、東印度公司在此建立基業、甘地在此絕食抗議宗教之間的殺戮、德蕾莎修女在此開辦垂死病人之家。還有,令人齒頰留香的咖哩、令人駐足品味的大吉嶺奶茶,以及聞名於世的音樂、皮影戲和漫妙歌舞。
有 一天,我們自旅館步行至維多利亞紀念堂參觀。路上除了行人和幾個擺攤賣食物的小販,還有幾隻神牛在四處遊走。沿途有許多大樹,綠意盎然,環境十分幽靜舒 適。然而鄰近的大馬路上,情景可就相差懸殊了。行駛中的電車、巴士,不僅門把上吊著人,連巴士車頂也有乘客。各式各樣的車輛爭相搶道,混亂吵雜,險象 環生,令人望而卻步。
泰姬瑪哈陵
《貧民百萬富翁》電影中的泰姬瑪哈陵,十分夢幻,是銀白色月光下的人間仙境。蒙兀兒帝國君王沙迦罕的妻子泰姬瑪哈,1631年生第十四胎時,不幸難產而死。沙迦罕心痛至極,一夜間就愁白了頭髮。他想要精雕細琢一座宛如珠寶盒般的陵寢來安置愛妻,於是徵召了二十萬工匠,花了二十年以上的時光,以白色大理石建造出一座舉世聞名的偉大建築。工程浩大費時,導致帝國沒落。1657年兒子篡位,皇權旁落後又被囚禁,只能抑鬱地遙望愛妻陵墓以終。這段浪漫的愛情傳奇,淒美感人,正如泰戈爾對泰姬陵的讚嘆:「一滴永恆的淚珠」。
走進輪廓對稱、雕刻簡潔、純淨優美的泰姬瑪哈陵,即可看到兩座一大一小的空棺,沙迦罕夫婦就葬於空棺的地下土窖。陵墓的設計與工藝,均細緻精巧,每一牆面和拱門邊緣,都鑲嵌著各色寶石。陵墓主殿四角都有高塔,為了防震和增加美感,每座高塔均向外傾斜十二度。我們經由塔內的樓梯登頂,遠眺佔地寬廣的陵墓庭院。許多回教徒登頂,則是為了誦經和朝拜真主。陵墓前面的花園,有一明亮如鏡的長方形大水池,池中倒影真美,彷彿是另一滴相互呼應的淚珠呢!
瓦拉納西
我們一行人乘車前往恆河渡口瓦拉納西,部分路程環山,感覺十分遙遠。沿途,看到許多人踽踽獨行。司機說,這些都是不遠千里而來的窮人,他們希望走到恆河邊,最後死在河裡。抵達停車場時,恰巧看到路邊有一個人突然昏倒,醫師們趕緊下車想要救人,卻發現這位衣不蔽體的婦女已氣絕身亡了。大家都很訝意,於是請教司機該怎麼辦。他神態輕鬆地說,這樣的狀況天天都在發生,要我們別擔心,等一下就會有人來處理。我想到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深河」,以及書中那位已離開天主教會的神父。他每天都在附近的街道遊走,尋找那些遠道而來卻無力走完最後一程的老人、病人。如同耶穌背十字架般,將他們背到恆河裡,助他們完成最後心願。因為他深信,天主也愛印度人,祂的愛就像恆河的滾滾流水,擁抱、包容所有一切受造物。
源於西藏的恆河,是印度人的聖河,也是附近居民生活的中心。他們認為恆河的水具有神奇療效,可除去病痛、消災解厄,也能洗去罪惡、帶來好運。人火葬後,殘餘的骨灰如撒入河中,不但可早得解脫也可求得更好的來世。因此不論貧富貴賤,每個人都想到恆河朝聖,也希望臨終時遺骨能付諸恆河流水。印度教徒認為,死亡只是進入輪回的入口,並不可怕。或許就是這緣故吧,不論在河中盥洗沐浴或在河岸靜坐冥想的人,都無視於環境的紛擾污染,安之若素於眼前正在燃燒,開放式的火葬場,以及順水漂流的屍體吧!
垂死病人之家
德蕾莎修女全心依靠天主,以聖經為工具,創辦並發展出遍布全球的「仁愛傳教修女會」及相關的慈善機構。修女們除守貧窮、貞潔、服從三誓願外,還要全心為「窮人中最 窮苦的人」服務,如同服務受難的耶穌基督一樣。德蕾莎修女不只照顧臨終者的身體,也滿足他們心靈的需求,她是施行臨終關懷的第一人。她認為,人必須親歷貧窮境界,才會真正了解、關心窮苦的人。既然要為窮人服 務,就該和窮人一樣。德蕾莎修女以身作則,她除了有一個十字架苦像外,一共只有三套衣服和涼鞋,住家除了電燈、電話,其他一無所有。
德蕾莎修女說:貧窮包括物質 與精神層面。凡受苦或被迫害的人,都是耶穌所說的「最小兄弟」,也就是他們服務的對象。錢可以買到許多東西,但買不到真誠的祝福。心靈上的貧乏,是今日多數人的問題。一九七九年, 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德蕾莎修女,希望大家由愛自己的家人開始,再將愛分享出去,這樣就能促進世界和平。她希望瑞典政府取消為她準備的國宴和獎金,因為對她 來說,太奢侈了。結果,她的修會不但得到獎金、宴會的全部費用和其他捐款,全球各地也有不計其數的人受到感召而投入義工行列。每 日穿梭於髒臭廢墟、踏遍坑洞溝渠 ,尋找被遺棄人的德蕾莎修女,因天主的大愛而心靈飽滿富足。她没有高深的哲理,只是日復一日、親力親為,以行動表達最真誠的愛、傾其所有毫無保留地去愛, 使窮人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和光明。她認為:「雖然有許多不同的宗教,但相信,大家所祈禱朝拜的,是同一位神。」這是何等寬闊的胸襟,爲宗教合一、世界大同, 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她無私的愛使許多人信了耶穌,在她身上,我們看見基督的身影。
世界上最美麗的是愛
一九九七年九月德蕾莎修女不幸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七歲。她獻身服務窮人中最窮苦人的精神,備受世人景仰,不僅榮獲印度國葬的禮遇,並被美國人選為二十世纪最受尊敬人物的榜首。如今,穿著和貧民婦女一樣,鑲藍邊白粗布沙麗會服的仁愛會修女,已成為一個符號,一個窮人可以看到希望的符號。
罪惡越多 恩寵就格外豐盛
愛因分享而更加豐盛,她的愛遍傳世界,為人開啟聖愛的視野;她實踐了天主子耶穌愛人的使命,為她贏得了大眾的尊敬與景仰。我想她是世上最富有的人,因為她擁有了天上與人間最美好的愛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