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是我」,「只是禰」── 心思像是一間單人房,容不下兩顆心

孫長安

 

[一] 這是四年前讀到的故事:

一個信徒多年來一直想要見天主,她祈禱,齋戒,做默想。
有一天,她聽到一個聲音在她心內問:「是誰呀?」
「終於,終於,」她喜悅地想著。
「天主,」她叫道:「是我,就是我啊。」
但沒有回應她,聲音消失了。
歲月流逝,她持恆地做默想,懷著激情就想要見到天主。
突然有一天,沒有徵兆,她再次聽到那聲音問:「是誰呀?」
這一次,毫不猶豫,她回答說:
「只是禰,只是禰。」
門打開了,她進到天主的心裏。

於此,我建議此時先暫停讀下文,請先回讀反思這上段對話中的:
「是我」,「只是禰」,
又為何「聲音消失了」?後來,為何「門打開了」?
直到自覺自己能講出個所以然來時再繼續下文。

為我而言,這故事像是在打謎,讓我似懂非懂地放心不下,不時揣摩又總是枉然,直到近日共融營聽主內好友分享與重病夫婿在最後時刻相守的對話:

問:一世最開心的事是什麼。答:是遇到妳。
問:可有什麼不放心的事。答:也是妳。
我一聽之下頓時兩眼濛濛,心卻是有了領悟。

心,心思好像是一間單人房容得下同心,容不下兩顆心,兩個心思。是己榮或主榮、己意或主意。人受造於天主的肖像,本來能以天主的模樣來生活,但 …。

天主賜給恩典引人,又有愛子降世捨身贖世,使人有能力皈依,又融入主的生命裡。進入單人房,陶成,修德的路,主賜的恩典使人享有自由自主的抉擇能力,於是選擇「是我」,還是「只是禰」?

通過祈禱,我們可以「清空」自己,不是只是知道祂,更是認識祂,順從祂,如故事裡的信徒一般有一天能修到「在祂內」。這一個故事是摘自《我是教友Why Catholic?》四書冊中《基督徒的祈禱》書第一講:祈禱是什麼?

[二] 天人合一:「是我」?「是禰」?
中華文化講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求放心」 的心性修養。
──孟子把人性本善視為安身立命之道的內在依據,而「天道誠」則是他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離婁上》 所謂「思誠」,就是以「天」作為終極的價值目標,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進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進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徑,不選擇外求的認識路線,而選擇內求的心性修養路線,稱之為「求放心」。「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 「內在超越」 的途徑來達到 「自我提升Transcendence」 的目的;「內聖外王」,「明心見性」,「觀照內心」「自力拯救」式的修養方式。

無論是儒家的「天」,或是道家的「道」,或是佛教的「佛性」,都內在於吾人的生命之中,不假外求,不談彼岸。佛教有「輪迴轉世」的觀念。儒家提倡先「內聖」然後「外王」的方式,認為「人人可以成為堯舜」,成聖;佛教則強調用「明心見性」之法,認為「人人可以成佛」;道家則以「觀照內心」之法,最終達到「人人可以成仙」,成真人的目的。人的重生在儒家和佛教是看重人的 「領悟」 ;自覺,覺悟,菩提心。

但儒道釋家是在「人之內」尋求上帝,基督徒在「人之外」尋求天主。
──人為本,人為貴,人是本體,上帝是向人內求的,其重點之結果是對人的肯定,而將上帝「輕鬆」淡去了。宗教要思,但更重要的是行,是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天主的形象 (而不將上帝在人本體之外形立一位格來尋求)。
──心是人之根本,由心直達於智,不借助識,甚至是拋開一切的識,是為直覺。可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天主,理解天主的無限心。
──人能否真正認識天主,先天具有的心性純然以否,至關重要。以純然之心性直達天主的無限心,就能認識天主。否則,只能推論天主,想像天主。 轉載:嚴錫禹:牟宗三先生論基督教可在Google參閱

如此看來,中華文化內求的是「是我」,而將「只是禰」的上帝「輕鬆」淡去了。我希望「是我」,「只是禰」是更多皈依的機會吧!

[三] 《我是教友Why Catholic?》與教友的陶成

天主教教友的陶成Formation是聖言Word of God和教理Catechism,二輪並行的,不應獨缺其一。

教會在初期是口說,口傳,更在日子裡作習信仰活動,宗徒們歷歷相傳成為聖傳,或是其他地方性屬靈的信仰傳統。之後,及至今日,諸多天主教信仰的「作法」別說回答外教人的提問,許多自己的提問也不能自答。這現象教堂內各族群都有,這是天主教徒的通例;做了許多但不知做之為何,教理的經文出處在那裡,以及是如何由傳統裡形成,和又如何與日俱進的。研讀聖經大家都喜歡,很有參與,多有生活分享,但研讀教理的就相對的少,生活的分享又更加少。

天主教信仰是什麼?為何是?為什麼還是?為何又不是?《為什麼我是天主教教友Why Catholic?》對我和分享小組幫助非常之大,是份恩賜。它不是用來做教理Catechism的教導而是經由教理來對信仰生活作反省及分享,更以此交心,交新朋友,可一而再的使用溫故知新。

《我是教友 Why Catholic?》四冊書 (教理的四支柱─祈禱、信仰、聖事、倫理):
祈禱:深化與主的經驗 (基督徒的祈禱)
相信:當信之事 (信仰的宣認)
慶祝:聖事 (逾越奧蹟的慶典)
活出:基督徒的倫理

此書的目的即如總主教若望J. 麥爾仕,Most Reverend John J. Myers, JCD, DD,紐瓦克市總主教區Archbishop of Newark 在序文所言,

「我身為主教,這聖召激發我時時要探求各種方法來協助教友堅實的信仰陶成和聖德的增長。天主教的教理是回應這種需要的基礎。天主教教理將聖神的智慧作博大精深地傳達來引導教會追隨耶穌基督的傳承。……以 (此書) 踏步教理探討裏程是落實此一目標的用心設計。它將天主教教理內容的篇章開啟,供教友個人或信仰分享小組的組員們做信仰的省思和吸取。組員間的分享更能充實每個組員的信仰,也可將由傳授而來信仰,取用,轉化成為個人內悟。…」

我自二零一一年開始「一月一翻一講一集會」的進行方式到今年12月便可結束第四冊《活出:基督徒的倫理生活》的翻譯。本來翻譯祇是為小組分享之用。Renew International會將第二,三冊的翻譯稿用作出版決非是因為我翻的好之緣故,我認為是因為「有總比沒有好」的想法。至於第四冊是否續用,則尚無連繫。自己承認並無文字語文的才能或塔冷通。而所翻譯的也只是可用而已,不比普通的為好,但也不致比普通的為糟糕。說起來就是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自我告解。

自65歲決定自職場退休後,原本為自己想得美美的計劃迄今一樣都沒進行。年復一年,每週,每月一年到頭排滿的四,五事項全是本堂及小團體之事,全都是非自願的被動上場。實話說我是有些「教會團體活動緊張」癥候情。在職場工作自覺有的小才能在教會團體內都未有所用。於此自覺我的塔冷通至少不是在文字,語文,翻譯什麼的,而是作團體的服事。至今仍在己意與主意之間搖晃,單人房是屬於靈的渴望,肉身卻在說:咱們還是禰一房,我一間。

[四] 天主教信仰的「井」

凡是人都有渴望,也會各自尋口「井」,守口「井」解渴。如何能不渴,永不再渴?天主教信仰的「井」是建立在天主聖三和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之上,以教理四支柱建成的。以此做為天主教信仰之屋使信仰有根,有活水。願我們在是聖言和教理上共勉生活裡愛主愛人。

Print Friendly and PD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