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納神父的禱詞 --教宗復活節前夕彌撒講道的聯想--

郭子文



教宗方濟在復活節前夕彌撒裏的講道,要我們把復活後主耶穌那顆跳躍的心,所賜給我們的恩寵,帶來一種新的視野去面對世界。那交到我們手裏的恩寵,一定也要傳出去。恩寵給了我們改造世界的動力,如同酵母一般,要用它來激活新人類。教宗又說,基督的復活不僅推開封閉墓穴的石塊,也著意於推倒一切障碍,來解脫束缚了我们的悲觀主義,走出隔絕生命的封閉象牙塔,捨棄對安全感的一味追求,更要約束一己無節制的野心,以免它危害到他人的人性尊嚴。

教宗的這一番話,正反映出他內心一向在為弱勢人群呼籲的仁慈,行事生活要與眾生平等的謙卑,以及不遺餘力地要喚醒當政人士的良知,去為大眾謀福利的正義。這一番話,也讓我想起另一位同樣是「推倒藩籬,建設橋樑」的耶穌會士先驅,麥肯納神父 (Fr. Horace McKenna, S J)。

       4.15 - 1. ed  
   耶穌會士麥肯納神父      神父早年在馬里蘭州南方小鎮和村童合影


         4.15 - 2  

  神父在DC施飯中心門口留影    神父和他soup kitchen的夥伴們


麥肯納神父是今天在DC地區,為窮人施飯和提供其他服務的SOME (So Others Might Eat)組 織的始祖。1980年左右我在城裡上班時, 也曾去那裡當過幾年義工,每次幫著做三明治。這個小街裏窮人排長隊的的地方,就在堂堂美國國會大廈附近,那也不過四五條街之遙而已。這邊是政要雲集,一切轟轟烈烈;那邊即是衣衫襤褸的貧苦大眾,一切淒淒慘慘。我們要怎樣才能走出象牙塔,重獲活力生命?他們要怎樣才能擺脫飢餓無助,再度感受人性尊嚴?這個社會兩極化的問題,幾十年來還解決不了,或許目前這問題更趨嚴重了。

麥肯納神父在做修生期間,曾被派往菲律賓馬尼拉耶穌會的中學任教。這是他第一次親眼目睹,在校牆外的窮人是怎樣在飢餓無助中生活。回到美國後,又在種族隔離下的黑人學校裏當過老師。這些為窮人做事的經驗,讓他看清楚了今後做神父的意義和方向所在。因此,1929年晉升神父後,就申請到馬里蘭州南端 的小村子裏為附近貧窮的黑人服務。 在經濟大蕭條的1930年代,麥肯納就已經在鄉下極力協助貧農渡過困境。1953年左右他被調到D C城中心靠火車站的聖亞路協(St. Aloysius) 堂工作,那附近有許許多多城裡的窮人。因此,他1970年,又從那裡開始美國大城市第一個soup kitchen,給遊民供應三明治、茶水、衣物、盥洗和夜晚枕頭之處。麥肯納神父1982年去世,享年83歲。他建立的慈善組織和工作,到今天還在繼續。為此,麥肯納神父也被人們稱做「窮人之父」(Priest of the Poor),或是「窮人的使徒」(Apostle of the Poor)。

神父寫過一首禱文,其中特令人矚目是這一段座右銘(意譯):

 

我願在最後一日,覲見吾主耶穌之時,能這樣說:

我曾努力促使
窮人有一技之長,
富人能想到別人 ,
生活安定的人能慷慨獻身服務,
受過教育的人能為社會大眾爭取正義和平等,
而屬靈的人能引領人看見天主。



《原文》



Then, in my dream of the Last Day,
Our Lord will come back and reward us for having, by his grace,

straightened the world out,
and having the poor competent,
and the rich thoughtful,
and the well protected kindly, and generous and involved,
and the educated enthralled with the kindom of God,
and the spiritual able to perceive him in such a way as to make him visible to us.



1995年馬里蘭教友辦夏令營,我從土巴回來,給了一篇演講,其中有介紹過這篇禱文中的座右銘。那時的一些想法,二十年後的今天再看一看,竟然還一樣的適用。文明社會繼續發展,貧富差距繼續擴大。我們需要反省努力的地方,也越來越全面。怎樣「推倒藩籬,建設橋樑」,現在更是當急之務了。社會裏出現的諸多問題,也就在於我們大家對自己所追求的東西,意義不明;大家對自己所該承擔的責任,也角色不明。仔細讀了這段座右銘之後,發現麥肯納神父明白指出社會上各階層人士,欠缺的是什麼,能貢獻的又是什麼。

大家都能意識到窮人要翻身十分不易,不公義的社會總是把窮人壓在下面做犧牲品。窮人唯有靠一技之長,才有機會用這一步走出困境。富人之所以能富,無疑的是常先想到自己,若能使富人多利他而少利己一些,給別人騰出一點生存空間,那就會好些。至於生活安定(well-protected)的人,我想正是我們中國知識份子這不太愁生活、工作相對穩定的一類。我們正是該慷慨獻身,參加社會公益服務。我曾問:「為何不叫富人來慷慨獻身服務?」後來想起來,富人生活優裕,與現實隔離,不見窮人之苦,也無視社會之不義(如聖經中拉匝碌在富人腳下乞食),富人也恐怕真不知道如何放下身段去為別人服務。也只有生活方才安定,尚未脫離普通人群,如你我之士,還知道怎樣去給人服務。受過教育的人,較善於思考,能看出社會的一些弊端,也知如何去伸張正義,為大眾謀平等福利。而最後只有屬靈的人,才能把看不見的天主,適當地表達出來,使人看到實際生活中的天主,才能漸漸掌握生命的真義。

最後,再從另一個角度來反省一下:我們大家一向都注重教育,也多半受過良好的教育。但一 般人認為,受教育的目的,是學一技之長,好保證將來生活的安定。而後,更進一步,要積極圖謀致富,使致富變成人生努力的最終目的。 教宗方濟和麥肯納神父一同指出,我們人生的修德道路,實在是沒有終點的,每一個階段,只是我們走向天主之國的一個墊腳石。因此,受教育不是終點,而是以所學的去為別人謀求公義平等;生活安定也不是終點,而是那時你要捨棄安逸,去豐富不幸「鄰人」的生活;致富也不是終點,有了財富之後,得拿這些財富用來給別人製造機會;甚至於有了高超的神修境界也不是終點,那時你得把天主活生生地帶回人群之中。總言 之,天國的旅程是一個有生命的動態過程,交給我們手中的果實,一定要一個個傳出去。只有這樣,在最後覲見吾主時,才敢如此說:「我曾努力促使窮人有一技之長,富人能想到別人,...........」。

參考書:
Monagan, John S.: Horace, Priest of the Poor ,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Washington DC, 1985.



Print Friendly and PD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