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寫「吹皺一池春水」期間,我正在讀「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談回憶與認同」,住在芝城的佘惠群又送我現任教宗本篤十六世所著「天主與世界」。這時傳來昔日基督生活團的老友林家瑞去逝的消息,古偉業E-mail給我廿篇紀念文章。讀著夏敏「相伴一生」,眼淚直流,腦海充滿很多回憶。那一週的星期五我們長島讀經小組分享若望福音第十章「耶穌是善牧」。我選「認得祂的聲音」這句經文,分享以前在基督生活團時曾教導我們:「分辨時代的訊號」。

建德寫完「終曲」時,外子正在建立家作客,備受款待。我獨自在家看電視,因為猶太人過逾越節,電視在播映「屋頂上的提琴手」,主人翁正不停地唱:Tradition! Tradition! …. 我心裏真是五味雜陳。

多倫多共融營結束後,一再思考建德的文章,也想分享自己的見聞。先從「本地化」談起。波蘭籍的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他最後一部的著作「回憶與認同」裏,反省﹝波蘭、祖國、教會﹞這部份時,談到他對歐洲的一些看法,也敘述保祿宗徒在小亞細亞宣講福音時,受到神秘的感召,要他穿過歐亞兩洲的界限,而開啟了歐洲的福傳。福音的傳播塑成了歐洲,也促成了歐洲各國的文明和文化。教會向歐洲的福傳過程中,在西歐促成了拉丁文化的合一;在東歐是拜占廷文化的合一。就是我們今天稱之的「本地化」。

由於基督信仰在歐洲形成的過程極為漫長,無怪乎我們認為所傳承的主耶穌是穿西裝的歐洲人。數十年前,小會曾熱衷討論「基督中國化」,後來又改口說「中國要基督化,基督不必中國化。」我就沒有「本地化」這個念頭。但總牢記著小會的宗旨精神,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自以為我是華人,有機會跟外教人談自己的信仰,表達方式應該也很中國的。最近參加讀經班,一位弟兄提到紐約中華聖母堂福傳工作要加強對「天主教要理」的了解,本地化不重要。他這一提,突然覺得有必要自我反省。

回憶讀教會中學時,修女利用午睡時間跟我們講要理,要我們背誦,非常刻板。反而望彌撒時所聽的福音和宗徒書信很吸引我,渴望有一本聖經來讀。讀大學時被邀請加入服務基督生活團,從此受耶穌會會士陶成塑造。鄭聖沖神父給我的畢業留言:「是充滿基督的人,真改造世界。」朱恩榮神父主持彌撒聖祭時,常邀請我們團員一起圍繞著祭台,一起頌唸部份禱文,一起舉揚聖體,同聲唸:「藉著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內,一切崇敬和榮耀永歸於你。」我的神師,西班牙籍的袁國柱神父,是台南「百達我為人人協會」的創始人,已辭世十年,紀念文集才剛收到。他曾提及耶穌建立聖體聖血時,麵餅和葡萄酒在當地是很普遍的飲食,在台灣葡萄酒很貴,為什麼不以茶代替?

我一位大學的非教友朋友,筆記寫得很好,常借我帶回去抄。我若收到基督生活團「朋友間」的通訊,也借給她看,喜歡與她分享我們的信仰。畢業後有一天收到她父親去逝的惡耗,參加她父親的葬禮時,朋友痛不欲生的情景,我驚駭得久久不能停止。一週後我去看她,她母親遞給我幾柱香,朋友想到我是天主徒,正要阻止她母親,但我很自然接過來對其父遺像行禮。過後才跟她解釋我們天主教信仰也尊重中國慎終追遠的傳統,逢年過節可以祭拜先祖亡靈。這舉止竟讓她點滴在心頭。多年後她自己竟主動報名參加天主教要理函授班。很遺憾的是不知何故這求道的路就中斷了。是不是與我當年一樣覺得要理問答式很刻板?

拜現代E-mail電子通訊之賜,朋友常傳給我很多資訊。內容都是勵志、人生道理,有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優美的中國文字配合青山綠水美景,使人賞心悅目。單樞機主教和聖嚴法師的「生死對話」是她先傳給我的。顯然她不排斥任何宗教,任何勸善益智的信仰都可接受的。每次讀這些資訊,有一點感慨。近幾年來不少佛教法師常有文章發表在一般的大眾報刊上,佛教是東方宗教,所以他們傳道的文字表達,常擷取中國古人詩詞、典故,或民間寓言,很貼近我們東方人的情懷,容易心領神會。不過若多留意一下會發現有些東西是取自我們聖經的道理和基督的精神。有一位台灣留學生茹素拜佛,中學唸基督教教會學校,她告訴我他們佛教跟天主教一樣也辦青少年和成年人的「避靜」!我們好的地方,有外教人要學習,這是可喜的事。

佛教原是出世觀,數十年來他們也漸漸轉型,參與公益事業。暑期間小妹來坐移民監,與她聊起此事,她告訴我台灣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慈濟義工雖然在第一時間投入救災工作,受媒體包圍、報導和稱讚。但是後續日日月月對災民的支援、重建,是很多基督徒默默地陪伴,無條件的付出。查經分享時輔導我們的越南籍神父就我這問題談到他的觀點,他說佛教有些大師多年修禪正果成佛後即自盡,因為他認為已得道悟道,此生無憾。神父說這是無神論者的驕傲。

我們信仰的天主是有生命的神,寶貴生命的神。祂是葡萄樹我們是枝條,祂在我內我在祂內,我們的生命有天主性。那麼如何傳揚天主,讓世人及周遭的親朋認識祂、接受祂,分享天主的生命呢?我們都知道如今的歐洲,拒絕接受基督,去基督化,很多教堂和修道院關閉,全球充斥反基督、褻瀆基督的言論,書刊、影劇和藝術品等。為慶祝露德聖母顯現150週年,教宗本篤十六世訪問法國時演講:「歸來吧!歐洲!」強調歐洲需要天主,需要尋找天主,需要聆聽天主。…….我的心有無比的沉重。不過「罪惡在哪裡越多,天主的恩寵在哪裡也越多。」歐洲以外的北美洲、南美洲、亞洲和非洲的教會似乎很興盛。我認識的一些美加各地華人教會,無論天主教或基督教都有加強福傳的意識。我們紐約區有幾位教友參加了要理牧靈培訓班。褚海蘭是其中一員,我很欣賞她說的,要幫助天主教徒成為好的天主教徒,幫助佛教徒成為好的佛教徒 ….。

這次教宗在法國時也強調要理講授的重要性,他說宣講福音應該忠於福音豐富的內容,問題不在方法,而在內容。但是有著古老神秘文化背景的東方與西方文化如此不同,我們的福傳工作應該維護和認同自己的文化。最近台灣的經驗可以學習,超過半世紀的「教友生活周刊」在洪山川總主教指示下,以「在基督內重建一切」改頭換面,地方色彩多采多姿,據聞也有新編的要理教材。前任教宗John Paul II在這本「回憶與認同」裏,也說到「梵二文獻在解釋要理上有很珍貴的提示,刻意避免護教式的路線,寧可採用本地化的路線。本地化是宗徒時代以來就有的特色。基督徒遵循梵二的提示,便能與世界做建設性的交談,而不致和現代世界脫節。」又說:「一個健康的身體需要兩片肺葉才能正常呼吸。教會是生命體,也需要東西方這兩個傳統,好能更充分地汲取天主啟示的豐富寶藏。」他對全球教會本地化是樂觀其成。

至於當今的教宗本篤十六世雖然個性拘謹保守,但我相信每一代的教宗產生都有時代的徵兆,是天主的聖意。教會是需要淨化、革新,但處在這家庭倫理喪失,社會道德敗壞,人人追逐金錢,良心被蹂躪的世代,教會有些措施和立場是要堅持,不必迎合世俗的喜好。我個人覺得與其爭論女性司鐸這個議題,不如多輔導青少年避免未婚懷孕,禁止墮胎。對教會內離婚的朋友要關心,接納,輔導他〈她〉們也能領受聖體聖事等。我們不容許罪惡發生,但對罪人則要有愛心。例如反對同性戀者結婚,但要關心愛滋病人。至於彌撒禮儀,有慕道望教友很困惑彌撒中有跪下、坐著和站立,都需要調整變化。我希望能減少彌撒台數,而延長彌撒時間,安排在彌撒前或彌撒後有一段靜默時間,傾聽天主,聖化自己。

教宗這部書「天主與世界」是採用訪問對話式,單樞機的序言寫說這位新教宗他不譁眾取寵,堅持真理,善於深思分析和超越綜合….。訪問教宗的西沃(Peter Seewald) 是不折不扣的現代知識份子,是反教會,唯物,無神論者,….. 他提出很多尖銳坦誠的疑問。教宗的解答能引導這些人走出現代思想混亂不清的幽暗叢林,看到真理的光輝。小會朋友中若有福傳使命者,我也建議讀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分辨時代的訊號,認得天主的聲音,以便能為別人指點迷津。

和璧問我:建立以前是不是在天主教會內領洗過?我回答她:是。不管他的觀點如何,我認識的建立和其弟建德一樣,自己克勤克儉,待人謙恭,又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支持環保,也以身作則。對周遭病弱、有困難的親戚朋友常心懷慈悲,伸出援手。我在他們身上看到基督的真精神。謝謝建德、建立的文章,我們或許有些經驗和觀點不同,但我們同在基督內答覆天主的召叫。也深深感謝天主的召選,能生在這個錯綜複雜的世代,體驗天主的豐富與仁愛。期勉自己追隨所有教導我的耶穌會神長們「更」的精神,履行小會的宗旨精神。謹以此文獻給我的主保,傳教聖師聖女小德蘭。

原載芥子第三十二期(2009年2月發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